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国博故里”—— 焉支山

焉支山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王德良

远处的青黛,在天际勾勒出几缕清新,为湛蓝的天空涂抹上几点秀丽,这就是美丽的焉支山,焉支山是一幅油画,远观比近看更和谐、更有风韵,充满遐思,多了美感。

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焉支山成为大唐诗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边塞意象之一,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中都能找到和焉支山有关的描述。

晴好的周末,相约好友一起前往,汽车在戈壁上飞驰,不久进入了祁连山,弯曲的山路曲折绵延伸向云端,渐渐地,满眼都是墨绿,弯弯绕绕的路随着高高低低的山峦,一切都是曲线组成的。远处的山色暗得深沉,头顶的蓝天和白云似乎触手可及,美不胜收。

行驶大约2小时就来到了“果子沟”入口处。“果子沟”是进入焉支山的必经之路,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顺着果子沟一路走来,焉支山入口远远映入眼帘。

停车步行,山门前的巨石上,“焉支山”三个大字夺人眼球,与高大的门楼遥相呼应,对面的长形巨石上,镌刻着李白“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的诗句。

坐上观光车,沿着新修的山路向山顶进发。抬头远望,蓝天白云如锦缎裹挟着一山的绿。我的思绪仿佛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彩旗飘扬的年代,隋炀帝的万千护卫,气势如虹,走向焉支山的腹地,留下一路的烟尘和壮烈。

爬上山顶,森林深处传来钟山寺的隐隐钟声。林间松柏常青,小鸟啾啾,抬眼望去,树的顶端是一抹淡蓝和洁白。

循着草木的芳香,踏着一地的轻柔,沿着林间的木板路,向森林更深处进发,心情逐渐变得宁静。

在木栈道上,游玩的人络绎不绝,时常看见一群人围坐一地,品尝着美味佳肴、欢声笑语和清风流水相互应和,谱成了一曲动人的乐章。

隋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西行,为了统一河西地区,对伯雅、吾吐屯等西域27国实行怀柔安抚政策,并御驾西巡张掖,颁诏下令27国君主使臣前来焉支山朝见,隋炀帝在山丹焉支山举办“万国博览会”,焉支山因此有“国博故里”“世博圣地”之称,使焉支山成为世界博览会最早的发源地而闻名天下。

一边走,当地友人一边介绍,焉支山景区中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其中有杨四郎泉、西北民族风情苑、玉皇观、万佛塔、隋炀帝行宫,钟山寺、百年焉支松、焉支玉溪、万寿岭等,每处风景都有耐人寻味而又不一样的精彩。

驻足于此,这里的松杉树高得霸气,矮得不卑,直得挺拔,斜得有致,造型各异,伴着清风,依偎在山之巅,山与亭台楼阁巧妙地契合着,极目远方,隐于林间的高塔,依靠着起伏的山峦,给人“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意境。

不一会,我们来到钟山寺。钟山寺,原为宁济公祠,又称后寺。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玄宗李隆基诏封焉支山神为宁济公,即安宁匡济的意思。该祠立于悬崖,依山势立柱,石道索绳为径。钟山寺前殿有玉皇殿一处,依次建山门三楹,均以木结构为主,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古风今韵,气势恢宏。

从钟山寺走到玉皇观,是远近闻名的朝山圣地。每到农历六月初六,成千上万的游客来这里朝山观景,避暑消遣。楼、阁、亭、榭、塔、坊、游廊巧妙布局,依山造势,以林掩幽,飞檐翘角,画栋雕梁,达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继续前行,踏上木栈道,深黄色的栏杆和楼梯,在高大的绿树映衬下显得格外好看。在这初冬的山野,虽然错过了花期,在花凋草枯时,松树却舒展开它的枝叶。它的叶子像一根根绿色的长针。一束束针一样的叶子在秋风中摆动着,茂密的松叶一片挨一片,几乎没有缝隙。松叶被风一吹,上下摆动,好像在招手欢迎我们。

山下的路上,一望无际、莽莽苍苍的戈壁滩,一直延伸到脚下的公路两边。蓝天白云之下,一切都美得像一幅油画。

返回途中,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了焉支山,坐在车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透过车窗看着隽秀山色,我想,静待来年,春草泛绿、山花烂漫之时,一定会再来焉支山,静听山风物语,坐看云卷云舒……

--> 2024-11-19 2 2 甘肃日报 c193781.html 1 “国博故里”—— 焉支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