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彭雯 通讯员 王安怡
TDI残渣分析周期由原来的2小时降低至40分钟,仪器维护周期由每周一次变为每月一次;
TDA微量水含量测定从复杂的分析过程变为一键操作;
聚碳酸酯分子量标准品测试结果相对误差降至1.95%以下;
通过修旧利废,“独苗”设备有了备用机;
……
在银光集团,由班组员工提出问题建议、技术人员开展实验论证、形成报告在集团固化推广这套技术与技能相结合的制度成功实施,为企业带来15项创新创效项目,不仅有效激活员工创新潜能,还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此前,银光集团聚银公司理化检测中心分析水质主要依赖人工,需要2名员工花费80多分钟才能完成。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成立了‘赛马’课题小组。经过多方调研、试验模拟后,最终采用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引进相关设备,现在员工只需将样品放到自动取样器上,5分钟内即可自动完成测定。”银光集团关键技能带头人孟柱介绍道。
技术技能结合制成功实现了技术专责和基层员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各自优势的相结合。该项制度实行以来,银光集团员工积极参与“赛马”课题、QC小组、党员创新工程,先进技术和设备在集团得到推广应用。
郭秀梅是银光集团聚银公司理化检测中心的一名青年员工,曾多次担任青年创新创效小组的组长。她和同事将传统的色谱柱更换为毛细管色谱柱,解决了气柜中乙烯、乙炔含量分析结果准确度较低的问题。
前不久,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聚银公司理化检测中心取得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颁发的实验室认可证书,标志着检测能力及实验室管理水平达到国际标准管理要求。
这一成果的背后,是银光集团秉持“创新就在身边、人人皆可创新”的理念,鼓励员工从影响工作的堵点、难点和薄弱点入手出点子、亮绝招。
开展“导师带徒”活动,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安排业务骨干做青年员工的导师;
针对岗位需求制定“专属”培养方案,每月对所学内容进行考试,让师徒们一同走进课堂、走遍现场、参与项目、奖罚共享;
开展一次项目,锻炼一批人才,将青年员工安排至创新项目的“最前线”和技术攻关的“最前沿”,成立青年创新创效小组,通过“老中青”三代组合,形成梯度培养;
……
银光集团着眼于员工成长成才,完善创新机制体制。2023年至今,取得青年创新创效成果64项,创建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53个、青年文明号63个、青年突击队72个,评选青年岗位能手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