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下一篇

【新甘肃云·融媒集萃】

根植沃野“花”更红

——看岷县“花儿”的传承与发展

岷县“花儿会”。陈昕

定西市融媒体中心

“唱花不用细思量,心上言语将水淌,花儿里面绣文章,天下秀才学不上……”

在岷县,最耀眼的歌曲当数“花儿”。

“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陕西、新疆等省区的一种民歌。岷县“花儿”,是甘肃省“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9年被联合国公布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早命名的“中国花儿之乡”,岷县是“洮岷花儿”核心传承区。“洮岷花儿”从古至今主要传唱“啊欧令”和“两怜儿令”两种曲调,沿袭了“花儿”最原始的唱法,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花儿”听着听着,就“开”在了心里。时光流淌,一代代勤劳、善良的岷州人,以生生不息的力量传承发展着“洮岷花儿”,书写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篇章。

每年农历五月前后,岷州大地山花烂漫,山清水秀。

农历五月十四,岷县十里镇大沟寨的“花儿会”现场,来自各地的民间花儿歌手和花儿爱好者汇聚山林间赛唱“洮岷花儿”,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

岷县市级“花儿”传承人包小菊撑伞歌唱,神采飞扬。“我从8岁的时候开始学唱‘花儿’,大概12岁就独立开唱了,到现在唱了30多年。”包小菊说,用“花儿”表达内心、倾诉心情,对她而言是一种享受。

“我唱了40多年‘花儿’,‘花儿’就是我的命根子!”岷县“花儿”协会会长杨狗娃对“花儿”的热爱深入骨髓,他坦言,一唱“花儿”心里就很舒坦很畅快,希望年轻人能把“花儿”传承下去。

“只有走进‘花儿会’,才能听到最原汁原味的‘花儿’,读懂产生这种音乐行为的完整语境,窥见它生生不息的奥秘。”厦门大学音乐学教授王珉说,“花儿”是平民的诗歌,“花儿会”是人们尽情释放情绪的“狂欢节”。

“花儿会”既是演唱传承“花儿”的重要文化空间,也是发展乡村旅游、激活县域经济的“流量密码”。

进入农历五月,岷县各乡镇以“花儿”为媒,接力举办乡村旅游节。今年1至5月,全县累计接待旅游人数189.7万人次,同比增长35%,实现旅游消费11亿元,同比增长82%。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因为它根植泥土,源于田野。

洮河、迭藏河、二郎山、岷山、东山……“三山两河”孕育了这片土地上的古老文明,也滋润着岷县“花儿”。

“‘花儿’均出自普通农民口中,一部分人甚至一字不识,他们不是诗人胜似诗人,触景生情出口成章,想象力丰富,所唱的‘花儿’押韵且构思精美,是围绕时代和多角度多领域的一种艺术模式,极具正能量和主旋律。”岷县“花儿”爱好者杨海义坦言。

说起岷县“花儿”绕不过去两个人,一个是60后文化学者张润平,一个是80后音乐人徐卓。

专著《洮岷花儿》入围我国民间文艺界的最高奖项——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岷县百名花儿歌手调查实录》《岷县花儿学术论文选》《岷县网络对唱花儿集锦》相继面世……张润平的“花儿”百花争艳,朵朵芬芳。

如果说张润平把岷县“花儿”文化从泥土中梳理出来,使其更加系统化、完整化,那么徐卓就是把“花儿”唱腔发展得更加通俗化、广义化。

“五月十七二郎山,不唱花儿心不甘。”伴随着吉他弹奏,36岁的音乐人徐卓用一曲充满现代音乐元素的新“花儿”《不唱花儿心不甘》,涤荡着听者的心田。

“弘扬传统文化需要沉下心打磨,当我们把‘花儿’搬上舞台,融入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他们才能看见,才会用心倾听,进而体会到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徐卓说。

“花儿”年轻态,是“花儿”文化工作者开辟出来的新路。如今,在岷州大地,出现了更多像徐卓一样的年轻非遗传承人,使得“花儿”更年轻更有生命力。

“扶持培养‘花儿’传承人100名,培训‘花儿’歌手500名;连续24年举办‘花儿’歌手大赛;岷县学者李璘赴台湾作了以《中国花儿的传承与流变》为题的讲解;文化学者张润平、包海燕、蒋志仁、季绪才、尹绘丽应邀参加联合国‘花儿’论坛……”说起“花儿”,岷县非遗中心主任苗菁如数家珍。(陈昕)

--> 2024-11-08 ——看岷县“花儿”的传承与发展 【新甘肃云·融媒集萃】 2 2 甘肃日报 c192040.html 1 根植沃野“花”更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