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应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要统筹发力,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坚持规划为先,打造乡村建设新样板。一是高起点谋划布局。针对乡村居住零散、沟渠路交织、生产生活区划不明晰等客观情况,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区分院落构成、区别房屋结构等菜单式的选择,做到“一村一模式、一户一方案”。二是高效率组织实施。坚持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建立“2+1+1”联社包抓机制和跟踪问效的督导机制,构建“党委政府统筹干、干部领着干、党员带头干、群众一起干”的工作格局。三是高标准推进落实。探索“以奖代补”“按比投工”的模式,按照一户一方案的要求,精准预算,动员群众参与投工,有效节约建设成本,增加项目总投资,从而惠及更多农户进行改造。
坚持产业为要,拓宽群众增收新路径。一是优化产业体系。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紧盯空间布局,持续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通过对接龙头企业签订订单,引导农户发展订单农业模式,依托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促进农户增收致富。二是健全联农机制。持续完善“蓝天模式”实践,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引进优质企业,通过“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储藏、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办法,与优质企业签订订单收购协议,实行保底价收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活力增强。三是强化品牌建设。以建强基层党组织、找准增收产业、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为重点,建立“乡级抓统筹、村级抓实施”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通过全面梳理资源禀赋、潜在优势、产业现状,指导各村详细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规划和“一村一策”年度计划,大力发展项目资金分红、光伏助农收入、集体经济投资、能人带动等四种增收模式。
坚持生态为优,创建宜居宜业新家园。一是加强环境整治。以“垃圾革命”“土坯房改造”为切入点,集中整治,建立长效机制,进行人居环境整治。二是开展村庄绿化。以深入开展“绿满陇中”行动为契机,大力实施“个十百千”工程,紧盯面山、“四旁”等区域,采取“针叶树+花灌木+林果树”相结合的方式,在硬化道路沿线、庄前屋后等补植补栽苗木,逐步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开窗有景、出门见绿”的景象。三是完善基础设施。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抓手,补齐巷道硬化等基础设施短板,切实做到为民生“加码”、为幸福“提质”。
坚持治理为本,构建乡风文明新风尚。一是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借鉴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充分运用“五级九天”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探索构建“六小六大”社会治理新格局,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紧紧围绕服务经济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上出实招,全力为乡村振兴铸魂聚力。三是积极选树培育典型。全面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等评比活动,充分发挥“红黑榜”晾晒制度和“积分超市”奖励机制的作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乡村全面治理的积极性,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使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作者为定西市安定区杏园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