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吴涵
第一次见到侯明东是在去年5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公众科学日上——满头华发却精神矍铄的老人,正拿着激光笔为前来参观的学生讲述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历史,对于参观者提出的问题,都极其耐心地解答。
今年再次见到侯明东时,85岁的他身背双肩包、脚穿运动鞋,步履稳健、言谈有味……依然充满活力。
当被问及怎样投身于祖国的核物理事业,侯明东说:“我一生,一切服从祖国的需要。”
(一)
1958年冬天,侯明东正在参加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时,被校长叫到办公室,通知他已被保送至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物理系学习。
1964年1月,侯明东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临行前全班同学集体合影,在照片上留下了“用青春写下壮丽的诗篇”的豪迈誓言。当时,系主任特别找到侯明东谈话,告诉他兰州处于祖国的大西北,自然环境比较艰苦,但科研条件很好,希望他努力工作,为母校争光。侯明东的父母心情则更为复杂,既为儿子的远行离别而不舍,又为儿子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而高兴。父母特地为他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父亲说,工作了,需要把握住时间。
侯明东在此之前从未离开过他的家乡哈尔滨。要走那天,全家人送他到车站,大家都强忍着没有哭,直到相互都看不见时才流下眼泪。哈尔滨到兰州约有3000公里,那时坐火车加上在北京的中转是整整三天三夜。说起60年前的那次旅行,侯明东依旧历历在目。
就这样,两张车票,几样简易的行李,侯明东开启了一辈子一个单位、两座城市的人生之旅。工作以后回哈探亲的次数是有限的,总共也就是十几次吧。侯明东最感歉疚的就是未能为父母尽孝,不单平时买菜买米看病就医不能照料,就连父母的去世都未能为他们送行。
“当时的兰州,电灯不明、电话不灵、马路不平,人在边上走,牲畜中间行。”但当时的侯明东和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其他同事一样,义无反顾地服从国家分配,“我们就像种子一样,撒到哪里,就在哪里扎根。”
(二)
1965年7月,近代物理研究所承担了两项与氢弹研制有关的国防科研任务。1号任务是低能氘-氘、氘-氚反应截面测量,2号任务是快中子对锂-6、锂-7的非弹性碰撞截面及次级能谱测量。侯明东参加了“2号任务”的科研攻关工作,他说这是自己一生的荣幸。任务要求以精确实验完成截面和能谱的测量,而不是理论计算,也不能借用国际已发表的数据。也就是说,这些数据需要实实在在地做实验,提供完全属于我国自己的实验数据。
上个世纪60年代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实验室设备还很简陋,甚至连插线板都得科研人员自己制作。侯明东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不禁感慨:“这个任务,在那个年代是相当艰巨的。即便是现在做,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制备出各种能量的中子源,还需要有中子与伽马射线分辨的探测技术。何况那时才刚刚建所不久,那时的加速器只能加速质子、阿尔法、氘核3种粒子。但大家都很好学,都很敬业,一心都扑在工作上。”
实验数据处理的工作量很大,而且使用的都是计算尺和手摇计算器。大家都以十分严谨的态度对待此项科研任务,如果出现两个人计算结果不一致的情况,两个人都会重新核算,直至计算结果一致。
这两项科研任务最终都得以高质量地完成,并获得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奖,为国内核工程研制设计提供了热核材料可靠的第一手数据。
“回想起来,那时没有摄像头,也没有遥控设备,一切都要亲临现场操作,大家都不惧怕辐射对身体带来的伤害,而且是争先恐后的。虽然条件艰苦,却没有一个人抱怨,更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都拧成一股绳,发誓要把这实验做成做好。这种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我觉得这种精神永远都不过时,永远都需要。”
(三)
1983年夏天,侯明东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德国交流学习。“从北京到柏林,飞机10小时就能到;但是从中文到德文,或许学习10年都不够。”去德国前,侯明东只在北京学习了7个月的德语。
回忆在德国的学习经历,侯明东说,去德国的第一年,自己一天假也没有休过。整天泡在实验室,为了做微小样品辐照后的密度变化,就花费了近9个月的时间,每天都是坐最后一班车回公寓。
研究所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侯明东一天也不敢懈怠,每天都在披星戴月地奔波,“在国外无论生活和工作,我代表的不仅仅是我自己,我不能给祖国丢脸。”
三年德国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时,侯明东被同事们邀请去合影。“他们准备了一把椅子,让我坐在正中间。”回忆起那时的场景,侯明东的眼睛里游弋着宽慰,“只有我一个人有这个待遇,其他访问学者都没有。”
“是祖国培养了我,我不能辜负祖国的培养。”
帮助青年人修改论文、在各单位做科普报告、参加中国科学院举办的科学公众日……尽管退休很久了,今年85岁的侯明东还是很乐意为近代物理研究所出一份力。
每次做科普报告前,侯明东都会认真准备,都会根据听众的不同不断修改报告的PPT,像准备一场重要的考试一样,直到报告的完成。他常常给听报告的学生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片平凡的叶子,一棵树有成千上万片叶子。大树从根部吸收水分供给叶子生长,叶子也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氧量使得树根深叶茂,到了秋天叶子褪掉……春天,一批新的叶子长出。一代人一代人就是这样。
在侯明东眼中,有机会投身到祖国核物理事业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的收获远大于我的付出,研究所需要我,这是我的荣幸。这里是我为之奋斗一生的地方,我想力所能及把我能做的事做到最好。”细数六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他真正做到了“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心之所向,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