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绽放陇原非遗之美

蒙古族服饰。 省文旅厅供图

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现场——庆阳香包展示。冯 杨

张掖打铁花。 王 将

“行走的诗经服饰”亮相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冯 杨

甘肃省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展销主会场系列活动暨第十九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现场。省文旅厅供图

在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展出的临夏砖雕作品。雷 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雷 媛 魏雅斐

琳琅满目的庆阳香包绣制品、雕工精湛的临夏砖雕屏风、独具民族风情的蒙古族服饰……近日,在山东济南举办的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现场,陇原非遗精品格外“吸睛”。这些既代表着传承创新又富含文化意蕴的非遗参展作品,是陇原非遗传承人匠心独运的体现,也是近年来甘肃省非遗系统性保护结出累累硕果的一个侧面。它们在带给参观者特别的文化体验的同时,再一次向人们展现了甘肃非遗之美。

今年适逢我国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本届博览会以“保护传承 守正创新”为主题,全面展现了这20年来中国非遗保护的实践成果。

其间,包括蒙古族服饰、临夏砖雕、庆阳香包绣制三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内的全国各地211项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中亮相,为人们奉上了一场文化盛宴。

身上长着“翅膀”的猪龙,有着一对大大的“顺风耳”的迷彩虎头帽,高45厘米的大牛,只有几厘米大的小螃蟹……在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庆阳香包绣制非遗工坊的展台上,色彩艳丽、造型各异的精美绣制品,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

“庆阳香包寓意传统古老,代表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福。猪龙、虎头帽、虎头包等是庆阳传统香包里的重要元素,经过多年不断摸索,现在的香包样式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像虎头包的老虎鼻子是蝴蝶造型,寓意耄耋之年,蕴含长寿之意;虎头帽的老虎眼睛,我们叠着绣了5层,其中一层里还放了香料,老虎的耳朵也大得夸张,这是我把小时候听过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的民间故事创意融入了作品;还有猪龙,过去身上是没有翅膀的,现在这个翅膀有着振翅高飞的美好祝福。”面对展台前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国家级非遗庆阳香包绣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讲述着庆阳香包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月,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超过10万项。

就甘肃而言,截至2024年10月,全省共认定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801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049人。其中,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天祝格萨(斯)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8名;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93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58名;各市(州)共公布2481项市(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3425名市(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各县(区)共公布5741项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8798名县(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全省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全省共设立8家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条旅游线路入选全国12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3家非遗工坊入选“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临夏砖雕、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等1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1家非遗企业入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家集体和5名个人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公示名单。

这些“硬核”数据,见证的是甘肃非遗系统性保护结出的累累硕果,非遗系统性保护已成为我省高度重视的一项重点工作,成为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一项惠民工作,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发挥了重要作用。

“看见那么多年轻人喜欢庆阳香包,我感觉特别欣慰,这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这么多年来我们所坚持的非遗保护方向,也确信古老技艺之美是永不过时的,还会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刘兰芳说这是自己在本次博览会上最大的感触。

庆阳香包绣制在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种以中国传统民间美学为基础的民间手工艺术品,庆阳香包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作品。刘兰芳既是传承人,还是庆阳香包绣制非遗工坊的负责人。2022年,庆阳香包绣制非遗工坊与裕固族服饰非遗工坊、临夏砖雕非遗工坊一起,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通过多年探索实践,庆阳香包绣制非遗工坊将传统庆阳香包绣制与当代文化相结合,设计推出不同类型的非遗文创产品。刘兰芳告诉记者,非遗工坊现有绣娘30人,并带动辐射周边4000余名村民参与香包制作工作。

近年来,我省深入挖掘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当代价值,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载体,不断推进非遗工坊建设。正如庆阳香包绣制的传承与创新一样,各级非遗工坊正带动着一批又一批人保护非遗、传承非遗。

非遗保护的20年,也是不断创新的20年。当传统非遗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更是让人们眼前一亮,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奇思妙想?

在本届博览会现场,有一处《敦煌·时间的守护者》体验区,人们戴上AR眼镜,就可以全身心地沉浸于敦煌莫高窟的瑰丽雄奇,体验建模复原的中晚唐时期的沙州(敦煌)盛景,欣赏莫高窟220窟、285窟流光溢彩的珍贵遗存,感受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

非遗大集、“视频直播家乡年”、非遗大舞台展演季、非遗进景区展演系列活动、“非遗+旅游”示范性活动……近年来,我省在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同时,不断进行创新,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非遗展示活动,让非遗赋能文旅强省建设的同时,更促进了非遗融入生活,使非遗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2003年,在刘兰芳带领下,投资建成了“义渠文旅村落”非遗田园综合体,以抢救、保护、展示、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建设目标,以非遗展示、演艺、衍生品生产和销售、保护交流和研究、教育和培训为核心内容,并进行产业化辐射发展的平台搭建,带动周边上千家农户创业就业,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工作成效明显。

“天水公祭伏羲大典”“平凉非遗一条街”“碌曲县锅庄舞大赛”……我省非遗创新案例不胜枚举,在持续推进“非遗+旅游”的深度融合中,将特有的非遗元素融入旅游景点打造中,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旅游发展,不仅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太喜欢了!”在位于济南高新区美莲广场的分会场——“赶个新国潮”青年创意市集上,一个女孩在参观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非遗作品展台时,一眼瞅中了一对耳饰。

“这对耳饰采用了传统的掐丝珐琅技艺,是由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创作的。”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学院副院长班岚向女孩介绍。

近年来,我省非遗研培院校充分发挥高校学术研究和教学资源优势,精心组织举办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等各类传承人研修研培班,帮助传承人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提高非遗传承人文化素养、学习能力、传承水平。在不断壮大的非遗保护传承队伍中,青年力量进一步助力非遗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赶个新国潮”青年非遗创意市集分会场活动是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亮点活动之一,主要展示各研培院校、高校师生创作的非遗产品。兰州交通大学、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分别携带“行走的诗经服饰”“千岁香包”系列文创产品及兰州刻葫芦等文创产品参加了活动。

“赶个新国潮”青年创意市集共设置110个展位,旨在通过展销各研培院校师生创作的非遗作品,提升非遗创意设计水平,促进高校之间交流互鉴,展示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是甘肃省第一家以“非遗”命名的二级学院。设有工艺美术品设计、首饰设计与工艺、文物修复与保护、石窟寺保护技术和书画艺术五个专业。

22岁的天水女孩康睿青是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学院的大三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康睿青接触到了洮砚等非遗项目,进入大三学习掐丝珐琅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绘稿、制胎、掐丝、点蓝到最后进行覆模,康睿青和她的两位同学全程参与了此次展览珠宝饰品创作的全部流程。

康睿青说,在这样的实践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了掐丝珐琅的技法,最主要的是,自己的一些创作理念也有机会能够在创作中得以体现。“我们接触到的(珠宝配饰)传统配色比较典雅,这一次我们就对配色做了一些亮丽的调整,以及渐变色的尝试。”当一些想法得到认可并被采纳时,都让康睿青和同学开心不已,信心大涨。

“在致力于传承非遗手工技艺的同时,学院精心助力学生打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创品牌。”班岚说。

兰州交通大学带来的“行走的诗经服饰”和“千岁香包”系列文创等,同样是出自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创作。兰州交通大学“一带一路”文化旅游研究院,长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文创产品开发等领域开展调查研究、政策咨询、方案设计、推广传播、管理和技术人才培养等。

据介绍,“行走的诗经服饰”以商周服饰为设计出发点,融入了庆阳香包、剪纸皮影等非遗元素。非遗技艺与时尚服饰的结合,通过舞台、正装、休闲、童装四个系列几十套服装,让关于“耕织”的技艺、对美的追求,跨越时空、绵延不息。

而“千岁香包”文创系列,则是源于对国家一级文物——千岁香包进行的深入挖掘与衍生设计。

“千岁香包”是2001年在对位于庆阳市华池县、建成于金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双塔寺石塔遗址进行抢救发掘时发现的香包,距今已有千年。千岁香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触发了师生们的创作灵感,他们在保留文物基本元素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生活,令人从每一件作品中感受到跨越时光而又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

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既是对非遗之美的再诠释,也让更多的人再一次走近非遗,体验优秀传统文化赋予的可见、可亲、可参与的美好生活。

--> 2024-11-01 2 2 甘肃日报 c190651.html 1 绽放陇原非遗之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