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宁 王占仁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省教育大会提出,要不断开创教育强省新局面,为全省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西北师范大学将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全力推进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建设,努力在教育强省建设的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新贡献。
培养卓越师资
突出办学特色
西北师范大学肩负起做强高等教育“龙头”、夯实基础教育“基点”双重任务,持续探索新时代教师教育新模式新路径,推动教师教育工作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学校以提升师范生教师教育能力、专业能力为抓手,深化实施“教育家精神”涵养计划、“大先生”培育计划,努力打造更多一流师范专业,致力培养服务教育强省需要的卓越师资和优秀人才。制定实施“‘新师范’教育创新行动”,落实教育部协同提质计划,创建“西部优质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教师教育共同体,为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学校传承电化教育学科开拓奠基的基础和优势,把握数字技术、人工智能重塑教师教育形态新趋势,推动以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转型升级。加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西北)建设,全面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创新,探索实践“互联网+”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基于课程数字资源的教学模式改革和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变革,推动“课堂革命”,提升师生数字化素养,实现师范教育观念、制度、技术全面更新,开辟数智教育领域新赛道。
建强一流学科
催生发展动能
西北师范大学坚定不移走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优化学科布局,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分层分类发展的建设思路,制定学校学科振兴工程实施方案,立足学校办学实际,以优势特色学科为基础,以打造国家一流学科为重点,强化教师教育本色,梳理总结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的办学经验并应用于实践,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突出艺术学科特色,建设形成与国家战略、区域需求和创建国家一流大学目标相适应的学科发展体系。
学校发挥教育学科发展基础和传统优势,聚焦民族地区教育理论与政策、教育技术学、乡村教育发展、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推动教育学科在学科团队、教育教学、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服务甘肃简牍大省建设,凝聚学科力量建设简牍学科,加强简牍学交叉学科博士点建设,传承保护“冷门绝学”,着力打造“西师简”品牌。用好省属高校“双一流”突破工程政策支持,全力推进教育学、简牍学冲刺一流学科,引领带动其他学科和学校办学实力整体提升。
学校围绕国家战略、地方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学校自身基础与特色优势,布局建设工学院,发展新工科,聚焦教育产业、文化产业、生物医药、化学化工、数智教育、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开展高等研究院和产业研究院建设;积极推动“学科+”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优势学科引领的学科交叉融合共享,促进文理交叉、理工互动,形成学科交叉融合的集群效应,培育学科建设新的增长点,以学科建设成效牵引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深化综合改革
提升发展水平
学校深入研判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坚持前瞻布局、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组建团队研究人口变化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关系,探索建立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优化学校资源配置,精准开展教师培养和培训,加强同“国优计划”高校的协同合作,积极推动师范生的本硕博贯通培养,加强一流专业建设、课程团队建设、实践教学建设和教育数字化建设,大力提升中小学教师培养的学历层次和卓越师资培养能力,健全完善同学龄人口变化相协调适应的基础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培养更多卓越师资全力支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校深化“五育融合”和“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健全德智体美劳培养体系,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美育浸润行动、劳动习惯养成计划,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发展;以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差异化选拔办法,加强与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衔接,完善本科生招生选拔方式,超常规探索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评估遴选和一体化贯通培养机制。
学校发挥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立政产学研用“联合体”,发挥好“产教融合共同体”作用,促进“人才链、创新链、学科链、产业链”贯通融合,着力提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能力。加强对外联络和协作联动,落实好省部共建协议、用好省部共建政策,同部属师范院校等高水平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构建部属高校“多对一”的对口支援支持机制,巩固和加强甘肃高校教师教育联盟、安宁五校联盟,共建共享优质教学、科研、人才资源,协同开展教育教学、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不断提升互惠共赢、协同发展水平。
坚持创新驱动
强化服务能力
西北师范大学坚持创新驱动,围绕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寒旱区湿地保护与修复、荒漠化防治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立足办学特色优势,积极开展华夏文明传承与“一带一路”研究,围绕教育政策、思想文化、社会治理、资源环境等方面建言献策,深入推进国家级、省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工作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不断提升科研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学校积极服务我省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在助力实施“四强”行动中找准发力点;大力开展志愿服务、陪伴成长等活动,孵化“爱心师大”系列品牌,深入推进“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加强甘肃省教师发展中心(甘肃教师教育学院)建设,持续通过专递课堂、援教顶岗等方式破解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难题,发挥好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示范、带动效应,做好附属学校集团化办学工作,有效强化服务全省基础教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