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沈丽莉 王虎 彭雯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积石山6.2级地震突如其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房屋以及部分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受损。
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积石山受灾群众,十分关心灾后恢复重建。今年9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特别强调要做好受灾群众生活保障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民生为大、民生为要。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凝聚起重建家园的磅礴力量。
29159户维修加固、10004户原址重建、10015户集中安置……广大建设者和党员干部栉风沐雨、争分夺秒,撸起袖子加油干,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灾后重建任务,做细做实和谐搬迁入住服务保障,确保灾区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10个月过去,曾经满目疮痍的积石山万物日新,焕发蓬勃朝气,现代化养殖场和设施农业日光温室鳞次栉比,崭新的住房拔地而起,受灾群众陆续迁进新居,满怀信心和憧憬步入新生活……
新房子 新生活
柜子、桌子、碗具、茶叶……一大早,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四堡子村村民马国杰就从活动板房中收拾了一车的家当,兴冲冲地赶往新家。
“我家的房子在地震中震坏了,政府给我们新盖了房子,条件非常好,一家人都满意。”看着位于灾后恢复重建集中安置点的新家,马国杰说。
马国杰对新的生活其实早有筹备。还未正式入住,他就在新房院子的小菜地里移栽了以前旧院子的月季,撒了白菜、大葱种子。如今,这些种子都已破土萌芽,再过些时日,马国杰就能在新家吃上新鲜的蔬菜,明年就能看到月季花开满庭院。
“四堡子村村民房屋在地震中受损严重,新建的集中安置点住宅有80平方米到150平方米等不同户型,可以安置400户村民。目前房屋都已建设完毕,村民们开始搬迁入住。”四堡子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周学义说。
“这面墙上,我自己设计了一组简约风格的柜子,电视挂墙上,这个角落放冰箱……”领到钥匙、认领新家后,23岁的胡林家乡娄子湾村村民方炎红和父母敲定了新家的装修布局,然后着手实施。
方炎红和父母在娄子湾村的房子在地震中倒塌,后被安置到距离县城5公里的胡林家乡朝阳社区。
走进方炎红的新家,128平方米的房子,三室两厅、南北通透,室内光线明亮。工人正在她家加紧施工,改造电线线路。“我请的装修队已经开始进场装修,包工包料,11月中旬就能完工。”
年轻的方炎红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充满期待。新家的大白墙上,标注了方炎红定制家具的尺寸,画上了她对新家的设想。
朝阳社区是灾后重建的集中安置小区之一,建有楼房36栋82个单元1000套,安置了来自全县13个乡镇65个村的900余户居民。目前,社区住房主体已全部封顶,室内工程均已完成,达到搬迁入住条件1000户,并开始陆续向搬迁群众发放钥匙。与此同时,社区配套建设的养老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也即将完工。
临近中午,大河家镇韩陕家村村民马哈克木家炊烟袅袅,不时有饭菜香味从新建的厨房里飘来。马哈克木和妻子马索菲娅热情地招呼记者在客厅落座。
“地震震倒了我们家几间房子,没塌的房子墙壁也有裂缝。有了政府补贴,我家今年4月就开始动工,对有裂缝的房子进行了修复和加固,在倒塌的房子原址重建了3间房,8月建好后没多久就住进来了。”马哈克木说。
不同于集中安置,马哈克木家属于原址重建,如今,经过重建和验收的新房子不仅修葺一新,而且坚固稳当。
住房是民生之要。
地震中,积石山房屋受损达236709间。为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积石山县把保障群众住房安全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先后组织3轮次的群众房屋安全等级鉴定,确定维修加固29159户、原址重建10004户、集中安置10015户,建设集中安置点13个。其中,楼房安置点6个241栋8099套,平房安置点7个1916套。
同时,在各安置点还同步配套了学校、医院、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新建、改扩建供水、供热、通信、道路等市政设施。
暖了身 更暖心
确保灾区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是一项硬任务,要不折不扣完成,不能留一丝纰漏。
清晨,积石山县吹麻滩镇城南社区热源厂项目现场机器轰鸣,工人正在安装配电室、中控室设备,施工紧锣密鼓进行。
作为项目工作专班成员,积石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物业股股长张永辉大多数时间在建设现场督促施工进度。即使节假日期间,他依然坚守岗位。
“城南社区热源厂项目总投资1.37亿元,项目安装58兆瓦循环流化床热水锅炉及其配套附属系统,一级供热管网4.55公里,供热总面积72.36万平方米。”张永辉介绍,城南社区热源厂辐射高关村集中安置点和棚户区改造小区5100多户居民,以及5所中小学幼儿园和3家医院。
连日来,当地政府和项目建设单位倒排工期、加快进度,做好设备安装调试,加强施工质量和安全监管,确保如期供暖。
张永辉说,项目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工作专班和建设单位密切配合,克服持续降雨带来的重重困难,和时间赛跑,赶在供暖季到来前完成建设任务。
截至目前,城南社区热源厂主体已基本完成。
“参与灾后恢复重建责任重于泰山,施工安全和质量不能有半点马虎。”中铁二十一局城南社区热源厂项目负责人闫明远说:“施工现场200多人三班倒,24小时不停歇,只为早日完成供热项目,保证按时为搬迁群众供暖。”
一场秋雨一场寒,积石山县气温下降,秋意日浓。在大河家镇四堡子村陈尕萍家,陕西柯瑞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两名工作人员正在安装空气源热泵热风机,接线路、调设备,忙碌不已。
不久前,陈尕萍家完成了维修加固和部分房间的原址重建,听说村里要实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煤改电”项目,政府补贴力度大,她抓住机会,更换取暖设备,用上安全、干净的热风机,从此告别了过去“烧煤倒灰”的日子。
“热风机跟空调一样,用遥控机操控温度。在11月至来年3月期间,‘煤改电’户可享受电价优惠政策,每度电仅需0.26元。”工作人员耐心地介绍机器使用方法、用电量、分时电价、运行补贴等知识与政策。
陈尕萍拿起遥控板,打开刚刚安装好的热风机。一两分钟后,热风拂面而来,“最近阴雨天多,夜晚气温最低只有2摄氏度,以后可以用热风机取暖了。”陈尕萍满脸喜悦。
“煤改电”项目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一头牵着群众家庭的“温度”,一头连着大气空气质量。积石山县农业农村局新农村建设股股长肖远鹏说:“为了让受灾群众能温暖过冬,今年7月,我们根据群众意愿,在大河家镇、刘集乡、胡林家乡等受灾较重的乡镇深入实施‘煤改电’项目,在群众搬迁新居的同时,按照每家2台的标准,为3000多户安装热风机。”
楼房集中安置点采取集中供暖方式,平房集中安置点部分群众采用烧煤炭方式取暖,针对这部分群众,当地如何保障大家买到放心煤?
在大河家镇康吊村集中安置点旁,大棚里亮黑的煤炭高高堆起。这是大河家镇二级煤炭供应点,每年冬季临近,附近乡镇的村民都到这里购买取暖用的煤炭。
“今年煤炭价格相对去年同期较低,我们早早着手准备储存煤炭,10月初,从宁夏拉来了2000吨无烟煤炭。”供应点负责人王志盘告诉记者,当天卖了7吨煤,群众对煤炭的品质很满意。
与此同时,积石山县民政部门工作人员深入贫困户家庭,详细了解困难群众过冬需求,积极筹措资金,购买煤炭1365吨,向群众发放。
积石山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进祥说:“我们还推出电暖器等供暖设备以旧换新,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更新群众取暖设备,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人心齐 泰山移
在震后的废墟之上建起新家园,需要多长时间?
不到10个月,这是积石山的答案,也是积石山的速度。在重建中,各级政府狠抓安全、质量、进度“三个重点”,始终把安全摆在第一位,带领建设者们重建新家园。
赵天鹏,是中铁二十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积石山灾后重建项目部的总工程师,3月来到积石山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就再没离开过。现在,他和项目部成员正为朝阳社区的建设收尾奋战。
“我们3月15日进场,保质保量完成了朝阳社区5栋楼的建设,目前这5栋楼152户的钥匙都已交付社区,剩下的道路、给排水管道、照明设施等室外配套工程正在建设当中,10月底完工。”赵天鹏说。
集中安置点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建设初期,工地没水没电没路,赵天鹏带领项目部成员克服一切困难,24小时不间断施工,仅用43天建成首栋楼。“早一天完成灾后重建,受灾的群众就能早一天住进新房子,开始新生活。”赵天鹏的话掷地有声。
赵天鹏和他的团队是一支打过多次硬仗的队伍。在此次支援积石山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他们在秋季开学前还完成了积石山县第五中学的建设。
和赵天鹏一样,来自中铁二十一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的杨博,是大河家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兼大河家镇自来水厂项目负责人,同样奋战在积石山的建设一线。
地震救援阶段,杨博带领团队第一时间为灾区疏通了20余条道路,参与搭建活动板房,完成了60余个临时教学点的安置。救援结束后,杨博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大河家镇自来水厂的建设当中。
大河家镇自来水厂是大河家镇一座新建的自来水厂,项目含12个单体,建筑面积为5440平方米,疏配水管线为8.1千米。“眼下,水厂所有主体结构和设备安装都已全部完工,现在正在进行装饰装修、疏配水管线和室外工程建设,10月底全部完工。”杨博说。
据杨博介绍,大河家镇自来水厂的建成,将为大河家镇3200户2.3万人带来安全饮用水,同时保障大河家镇的工业用水。
“能够为灾区尽绵薄之力,帮助受灾群众尽早喝上健康安全的饮用水,我们很自豪。”杨博说。
为刘集乡和大河家镇2个乡镇14个村供水的积石山县北部崔家峡供水工程维修加固提升项目,眼下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
“原先为这些村子供水的旧水厂在地震中受损,供水受到影响。我们的项目建成后,可实现日供水量7000立方米、年供水量255.5万立方米,能够满足乡村居民点的用水需求。”项目安全负责人苗培基说。
该项目位于积石山县北部山区,雨多、雨期长,给施工带来了一定影响,冒雨作业、加班作业是建设者的工作常态。
苗培基告诉记者:“我们通过调整作业时间,尽量克服雨季对施工的影响,确保高质量、按时完成项目,尽快保障村民用水。”
地震无情人有情。在灾后恢复重建近10个月的时间里,积石山处处涌动着建设热潮——
集中安置点工作专班常驻项目现场,挂图作战、倒排工期;
施工单位增派力量,日夜不停、轮班作业,施工人员最多时近3万人;
专业监理队伍全程跟班作业,全过程把控质量、安全和进度;
……
一栋栋新房子拔地而起,一个个新家园生机勃勃,活力与希望在这里升腾。
既安居 又乐业
在大河家镇陈家村集中安置点不远处的山脚下,几十座牛羊圈舍整齐排列,与田间金色庄稼构成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画卷。
走进陈家村千头牛万只羊良种繁育中心,一座座现代化标准圈舍次第铺开,育肥间、消毒室、草料棚、拌料机等设施一应俱全。一旁办公楼内的电子大屏上,实时显示全县养殖龙头企业、养殖场状况,管理人员能随时掌握牛羊圈舍、饲喂草料、打针防疫等现场情况。
“一个月前,我们从环县拉来了500只怀孕的母羊,目前这些母羊开始陆续产崽,已经有70多只‘羊宝宝’诞生。”积石山县畜牧发展中心主任马清祥告诉记者,目前繁育中心正在精心挑选3500只基础母羊和100头西门塔尔基础母牛,10月底将进行人工授精。
繁育中心项目占地196亩,牛舍羊舍25栋,总投资3659.9万元,预计年均产值达到2500万元以上。马清祥说:“繁育中心最近卖了3000只育肥羊,向当年建成、当年见效的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陈家村、四堡子村732户群众需要集中安置。
搬进新居,意味着开启全新的生活方式。
为了带动两村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当地规划在陈家村安置点附近建设一座牛羊繁育中心,由此,陈家村千头牛万只羊良种繁育中心应运而生,繁育中心通过入股分红、吸纳就业、土地流转等方式,让受灾群众搬得舒心、就业放心。
来自陈家村的饲养员马尕西木挥动扫帚,正在清扫羊舍。“喂羊、打理圈舍,不是什么重体力劳动,离家也近。”马尕西木说。
繁育中心八成务工人员是受灾群众。“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完成了房屋维修加固,生活也恢复了正常。”马尕西木不等不靠,修缮好房子,6月起来到繁育中心务工,每月可以拿到3500元,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家门口开启了新生活。
马清祥介绍:“繁育中心不但提供就业岗位,每年还为732户搬迁群众每户分红1000元,以低于市场价格向当地群众提供良种母牛和母羊,借此提高群众养殖积极性,降低养殖成本。”
在大河家镇梅坡村、甘河滩村,刘集乡刘集村,还建设了肉羊、肉牛标准化养殖场和饲草加工厂及配送中心。
“这些项目运营后,将带动积石山县饲草种植、物流配送、劳务承包等上下游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蓄势赋能。”积石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文房说。
为了帮助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积石山县全力推动富民产业发展,落实好“一圈一棚一股一贷一岗”联农带农扶持政策,加大产业扶持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积石山县灾后农户产业扶持项目韩陕家蔬菜大棚,一株株嫩绿的樱桃番茄苗长势喜人。工人正手持剪刀,小心翼翼地为每株秧苗做植保、拉吊绳。
正在给秧苗拉吊绳的工人马组力哈,是韩陕家村人。家里的房屋在地震中受损严重,拆除后进行了原址重建。“新建的房子比以前要更结实,住得更舒适。”马组力哈对记者说。
马组力哈和丈夫靠种地和养羊为生,听说新建的大棚招工,她便到大棚里务工,每天有120元的收入。
栽苗、管护、采摘……马组力哈此前没有种植大棚的经验,进入日光温室后,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技巧,现在已经干得很熟练了。
“家里养了十几只羊,年龄大了去外面打工不方便,现在能在家门口务工,赚钱和顾家两不误。”马组力哈说,大棚种植蔬菜收益高,等攒些积蓄,我们家也搞大棚种植,把日子越过越好。
每座大棚都有自己的“主人”,大棚入口的标牌上清晰标明受灾群众信息。积石山县农业农村局干部张印海说:“我们通过在安置点配套建设农业产业项目联农带农,144座大棚能带动864户受灾群众增收。同时,发挥示范效应,让更多群众投身到现代设施农业,有稳定可观的收入。”
积石山县加快设施农业产业升级,计划3年新建高标准现代设施农业日光温室500座、钢架大棚500座。目前,大河家镇韩陕家村、梅坡村、关家川乡何家村3个集中安置点的283座日光温室基本完工,种植了西葫芦、黄瓜、甜瓜、西瓜等果蔬。
党旗飘 映初心
“地震后,地上裂开了一个大口子,不能再住人了,大家赶紧搬吧。”自刘集乡阳洼村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以来,二社社长马达吾德语重心长地给社员们做动员工作。
马达吾德是一名有着11年党龄的党员,也是村里有口皆碑的热心肠,谁家有事都会叫他,而他也总是乐此不疲。地震发生后,他带领村民开展自救,徒手刨出数名被困村民,还开着自己的微货车,从乡政府到村子之间来回拉运救援物资。
“有事就叫我、找我!”这是马达吾德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马达吾德的担当和奉献,村民都看在眼里。今年,大家一致推选他为二社社长。
阳洼村位于山区,地势较高,村子在地震中受损严重,被列入地质灾害隐患点,需要整村搬迁。
“动员群众搬迁的工作比地震救援的难度还要大。”马达吾德坦言。
村民故土难离,马达吾德就耐心做工作、细致讲政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带头并动员自家亲戚签订集中安置协议。
搬!从自己所在的二社到一社、三社、四社,最后到全村,在马达吾德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同意整村搬迁。
在刘集、在阳洼,刘集乡乡长马竞的故事也让人印象深刻。
初见马竞,她一头短发,干练利落、热情开朗,“地震救援那会儿,我每天都是蓬头垢面的,没时间拾掇,成天想的就是赶紧救人、赶紧安置群众。现在有时间就收拾一下,提一提精气神,展示咱们的精神面貌。”马竞笑着说。
马竞与记者聊起来语气轻松,但地震以来的工作却并不轻松,对待工作的态度更是没有一丝松懈。
刘集乡是全县受灾最严重的乡镇之一。地震发生当晚,马竞连夜赶到单位,组织全乡8个村党支部成立由党员干部、青年志愿者组成的应急救援小分队,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最大程度保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摸排灾情、调度人员、发放物资、转移伤员……马竞冲锋在前连轴转,在全乡各个村社奔波,查看受灾群众生活情况,为受灾群众发放生活物资、协调搭建活动板房,保障受灾群众有衣穿、有饭吃,不受冻、不挨饿。
地震救援转入灾后恢复重建,难题更多,马竞马不停蹄投身其中。
为了帮助阳洼村的278户群众搬迁到集中安置点,马竞深入基层、扎根村中,蹲点月余、耐心沟通,进村入户了解村民家庭人口、上学就业、安置意愿等情况,摸清难点,带领群众到集中安置点实地了解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规划和后续产业配套等情况,和群众一起细算教育账、医疗账、收入账、发展账,用心用情用力动员群众积极主动向集中安置点搬迁。
截至目前,刘集乡村民群众住房原址重建和维修加固都已完成,集中安置1275户,已完成协议签订1237户,领到钥匙的村民陆续搬迁入住。
“马乡长,我家马上搬完了,欢迎你来我们新家吃饭!”
“好,一定!”
在地震考验面前,马竞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赢得了各族群众的一致赞誉。前不久,她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在积石山灾后恢复重建的主战场,在服务灾区群众的最前沿,还有一大批像马竞、马达吾德这样的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真抓实干,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从一张蓝图到全景绽放,从满怀期待到终成现实,积石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故事仍在续写,一定能够建设好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美好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