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世彪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地面上的热气渐渐潜伏到地面以下,秋凉渐盛。白露之后,暑热渐弱,昼夜温差变大,空气开始变干燥。平素患鼻炎、哮喘气管炎、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最容易因着凉导致疾病的复发或加重。因此,白露时节养生,应当注重润燥和保暖,力求做到润肺健脾,疏肝补肾,要做好以下“三宜”“四暖”和“三防”。
三宜
宜润肺 白露过后,燥邪伤人,易耗人津液,容易出现口唇鼻咽干燥及皮肤干裂等,甚至引起燥咳,经久不愈。根据中医理论,秋季对应脏腑为肺,因此宜多吃白色食物,以润肺为先,如梨、银耳、蜂蜜、百合、莲藕、荸荠、萝卜、莲子、白蜜等制作的食品等。也可选用一些能润肺化痰、益气滋阴的中药,如沙参、太子参、西洋参、百合、银杏、杏仁、川贝、天花粉等,以缓解秋燥。白露前后,银杏成熟了,可以用鲜银杏果肉(白果)5—10粒炖鸡肉食用,可健脾润肺,预防秋季感冒或气管炎发生。
宜健脾 此时,自然界和人体阳气收敛、阴气微生,不宜再食用过多苦寒或生冷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诸如西瓜、苦瓜、黄瓜等瓜类食物宜少吃或不吃,可用一些应季水果代替,如秋梨、鲜枣和葡萄等凉润之品。年老体弱者容易因为秋凉而发生消化不良或腹泻等病症,推荐用炒扁豆、怀山药各30克,粳米60克,扁豆炒黄,怀山药切成小块,与粳米一起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成粥服用,有益气健脾、祛湿止泻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脾虚体质之人的调治,对单纯消化不良性腹泻有很好的预防与辅助治疗作用。此外,脾胃虚弱者或有阴虚诸症的人群还可以经常揉按三阴交穴,具有健脾和胃、调补肝肾的作用。
宜养肾 早卧有利于阴精的收藏,早起可顺应阳气的升发与舒展。此时起居作息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避免熬夜,要储备充足的气血以备过冬。白露过后,有些人开始出现手脚发凉、肢体怕冷、全身乏力等症状,这是人体阳气不足,特别是肾阳不足的表现,此时应注意温阳气、补肾气。建议:每天坚持按揉耳朵,睡前用温热水泡脚,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安神助眠;多提踵颠足,脚心的涌泉穴是肾经的起始穴,抬抬脚跟不但能按摩到涌泉穴,还能拉伸踝关节部的肌腱及脚底和腿部循行的肾经,起到激发经气及疏通远端循环的效果。
四暖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老年体弱者,要关注气温变化,适当加减衣物,可以多穿一件背心,保护好心肺,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尤其是要做好以下“四暖”。
暖双脚 做好脚部的保暖很重要。睡前用艾叶煎热水泡脚,不仅可以预防老寒腿,而且还能起到暖身助眠的效果。
暖后背 人体后背脊柱位置有一条经脉叫督脉,有“阳脉之海”之称,统管一身阳气。如果后背受凉必然会损伤督脉,耗损阳气。因此,养阳首先要暖背,平素怕冷者可在太阳底下晒晒背部,用阳光之温热来补充体内阳气的不足。夜间入睡要撤掉凉席,谨防寒邪入体。
暖肚脐 肚脐又名神阙穴,属任脉,是人体的长寿穴。神阙穴受寒必伤脏气,引发腹痛、腹泻、脱肛、痛经等疾患。因此,天气转凉慎穿露脐装,晚上睡觉喜欢蹬被子的朋友最好穿上睡衣,加强腹部保暖,防止肚脐受寒。
暖头部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上火易发生在头面部是因为这里是人体阳气汇聚的地方,阳热较盛。头部吹风受凉后容易出现头痛,这是因为寒邪直中经络,损伤阳气,经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所以,白露期间如需空调降温,一定要注意护好头部,避免直吹。
三防
防焦躁 面对秋气肃杀,人们很容易触景生情,心生悲切焦躁。中医认为,悲伤情绪最能伤肺,笑能宣发肺气,调节人体机能。因此,白露时节,要注意情志调节,避免陷入抑郁情绪,多与朋友交流,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如果心情抑郁不畅,建议适当吃点中成药逍遥丸或用浮小麦30克、大枣6枚、炙甘草6克泡茶喝,以疏肝解郁,也可以按摩太冲穴缓解焦躁。太冲穴又称为“撒气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处,有助于消除抑郁,改善心情。还可以按擦期门和章门穴,双掌心贴于乳下期门穴,顺着肋骨缘往章门穴刮擦,每次至少擦120次,以舒适、发热为度,也有疏肝解郁的作用。
防秋凉 白露之后昼夜温差加大,睡觉一定要记得盖好被子。不要再穿露趾的凉鞋,注意脚部保暖。
防过暖 白露时节,不过早穿厚衣服,让身体稍微冻一冻,有助于毛孔收缩,可增强身体抗寒能力。但是,从处暑到白露,变化最大的就是昼夜温差,而白露节气也是一年中昼夜温差较大的一个节气,对于年老体弱者、慢性肺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或婴幼儿不宜秋冻,稍不留神,就很容易诱发伤风感冒、关节疼痛或导致旧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