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夏秋时节,在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的大片农田里,玉米奋力拔节灌浆,蔬果长势正旺。
这里处于河西走廊,年蒸发量远大于年降水量,农作物灌溉有着严格用水配额,是什么力量赋予了当地发展现代农业的底气?近日,来自全国旱作节水增粮技术培训班的参训人员,一探这里的节水增粮新技术、新模式。
小麦玉米宽幅间作节水新模式
“我们这儿的水资源特别紧缺,每亩地的用水指标上限只有570立方米,遇到去年那样60年不遇的旱情,庄稼根本喝不饱水。”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营盘村原村支部书记姚吉文说,近年来村里变大水漫灌为节水灌溉,但遇上旱情,浇地的水还是不太够用。为了增加粮食产量,种1亩小麦用水量约420立方米,小麦收获后再续种玉米,还需要220立方米的水,两者相加超过用水上限70立方米,庄稼用水的供需矛盾还是很突出。
去年,姚吉文流转了1500亩土地,开始尝试小麦玉米宽幅间作种植,每亩地块播种浅埋滴灌小麦0.6亩、覆膜下滴灌玉米0.4亩,以两路供水管道提供水源,按小麦和玉米各自的生长特点按需滴灌。这一种植模式,采用了科学的种植间距,有效改善了玉米通风透光环境,相较于集中种植的玉米,玉米果穗结实率、千粒重和容重有了显著提升。
“更为关键的是,采用这项种植模式使用较窄的覆膜,能使覆膜面积减少,小麦浅埋滴灌和玉米膜下滴灌的面积也相应减小,有效节约了灌溉用水,每亩地中约27%的面积完全不用浇水,剩下的面积通过精准滴灌,降低了作物需水量。”姚吉文兴奋地说。
经过一年的试验种植,姚吉文试验的小麦玉米宽幅间作种植模式,每亩实现节水35%,节肥10%,节种20%,省工10%,增产20%,其中小麦亩增产70公斤,玉米亩增产250公斤,增收达400元至500元,达到节水、节肥、节本、节种、增产“四节一增”的效果。
“渴急了,恨不得一滴水掰成8份来用。”姚吉文说,“如今采用新技术模式,每亩地用水比之前节约100立方米。”
近年来,甘肃省根据不同地区、土地类型、水资源种类,同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具开发应用、水肥一体化等,创新性地探索出一整套高效节水农业技术路径。现场观摩的全国农技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张晔表示:“甘肃探索创新‘充分利用天上水、保住关键土壤水、节约使用地表水、科学慎用地下水’的用水思路,大力推进节水增粮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为全国旱作节水工作树立了标杆、蹚出了一条新路径。”
智慧灌溉系统实现精准灌溉
“现在大屏幕上显示的是古城村三社的黄锦泽正在灌溉玉米,用水情况实时体现在灌溉数据平台上,后台评估后,按实际情况提供供水保障。”在金川区农业智慧灌溉高效节水示范基地,省数字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工作人员韩程鹏指着精准灌溉系统界面说。
据介绍,他们研发的智能过滤、智能施肥、灌溉恒压系统等设施设备,是在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上,配套建设智慧灌溉系统,通过水井泵房通往田间地头,在多农户地块、多作物混合种植条件下,实现了智慧节水、精确配水、精准施肥。并在每个地块均配有电磁阀智能控制单元、气象系统、虫情测报站,对作物生长和土壤墒情进行监测。当数据出现“墒情低于60%以下、蒸腾量达到30毫米以上”两个临界点时,自动控制系统会给相应地块配给用水指标,地头电磁阀将自动开启,精准提供水肥一体化灌溉。
经测算,使用该系统后,小麦亩均用水量降至352.86立方米,较大水漫灌节水45%至60%,较常规节水灌溉节水15.9%。
一直以来,水资源短缺是甘肃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全省耕地7814万亩,其中旱地占72%。年平均降雨278毫米,农业亩均水资源量为400立方米左右,仅为全国的四分之一。
“可以说,甘肃粮食生产的历史就是一部与干旱作斗争的历史。”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常宏说,经过多年探索,甘肃创新出旱作区全膜双垄沟播、灌区膜下滴灌、垄膜够灌、浅埋滴灌等技术,集成了河西走廊及沿黄灌溉区以“节”约使用地下水、中东部旱作区以聚“集”雨水、南部高寒阴湿区以“截”取部分地表水为主的甘肃旱作节水技术体系,为全省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河灌区种植蔬菜高效节水
在甘肃河西灌区,金昌市金川区率先实现了河灌区高效节水及高标准农田全覆盖,为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了积极探索。
在金川区红辣椒高效节水种植基地,金昌市天顺泽辣椒专业合作社集中连片种植500亩红辣椒,基地全部采用高效节水技术进行种植,较常规大水漫灌亩均节水30%、节肥20%、节药25%、省工20%、增产15%。工厂化育苗温室,自动雾化喷淋系统定时定量为种苗喷施叶面水肥;种苗移栽大田后,实施水肥一体化滴灌,精准渗入作物根部。该合作社今年订单种植3300亩,辐射带动全区种植红辣椒1.05万亩,产品远销山东、陕西、山西等地,出口韩国、日本及欧美市场。
金川区园艺场蔬菜基地,是金川区15个高效节水示范点之一,主要种植菜心、芥蓝、上海青、斗白等供粤港澳地区等蔬菜。基地在田间安装电磁阀等智能控制设备,全面推广应用增施有机肥、喷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技术及“水溶肥+智能灌溉精量控制”等节水模式,蔬菜亩均增产20公斤,总产量增加30吨,增收15万元,实现了节水、节肥、绿色高效。并通过多茬种植,基地年完成供粤港澳蔬菜种植面积4500亩,年产优质绿色蔬菜1800余吨,年产值达到900余万元,带动了全区蔬菜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省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总站站长郭世乾介绍,我省已经总结出“水肥一体化、覆膜保墒、集雨补灌和引水上山”等四大节水增粮技术路径,当前,全省高效农田节水技术面积达到1343.8万亩,较2023年增加近300万亩,特别是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675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4%左右。
新的农业节水理念、新的农业节水技术,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我省将全力推进农业节水快速发展,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贡献节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