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下一篇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

马玉珍 宁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石与文化底蕴,其传承与创新不仅是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标尺,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凝聚民族力量的关键驱动力。新时代要传承发展这些优秀内容,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基因,必须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沃土,精准把握文化精髓,勇于探索创新路径,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融合,实现活态传承与保护。

创新是文化传承的生命之源。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与繁荣的关键驱动力,它不仅加速了文化内容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还拓宽了文化传播的边界和形式,实现了文化产业链的延伸与升级,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和国际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与平台支撑。要采用最前沿的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深度记录与分析,构建数字资产库,为学术研究与公众教育提供高保真、可访问的资源。要依托网络平台的智能化算法,实现文化内容的精准推送与个性化定制,确保文化信息能够高效、广泛地触达目标受众。要积极鼓励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研究,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创作出一批具有原创性、思想性、艺术性的文化产品。要构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涵盖创意孵化、内容生产、市场营销、消费体验等多个环节,通过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甘肃拥有众多世界级文化遗产,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守护好文化根脉,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要通过制定严格的保护法规、加强遗址维护修复、提升公众保护意识等措施,确保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存,增强新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开设地方文化课程、举办文化讲座、组织文化体验活动,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同。加强继续教育,提高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营造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学者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独特价值,推动文化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提升甘肃文化学术研究的整体水平。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面临传承人老龄化、技艺濒危等问题的项目,要加大抢救性记录力度。通过口述史、影像记录、文献收集等多种方式,全面、系统地记录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传承脉络及文化价值,建立传承人资源库,为后续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要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传承人的责任与义务,为“非遗”保护提供法律保障。要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支持力度,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激发他们的传承热情和创新动力。同时,鼓励传承人之间、传承人与专家学者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非遗传承的新思路、新方法。在传承过程中,既要保留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和文化内涵,又要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发展,使非遗项目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要始终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实现“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商业开发强度,避免过度商业化对非遗项目造成破坏;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非遗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甘肃地处欧亚大陆桥的核心通道,要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文化积淀,通过举办高规格、深层次的国际文化论坛,搭建起一个汇聚全球智慧、探讨文化发展新趋势的平台。要广泛邀请国内外学者、文化专家及政策制定者共襄盛举,围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创新策略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研讨,形成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理论成果。要通过定期举办国际艺术节、文化展等,以艺术文化为媒介,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多元风采,广泛吸纳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与作品,通过展览、演出、工作坊等多种形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直接对话与深度互鉴,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激发文化创新的灵感,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向更加多元、包容、和谐的方向发展。要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旅游、教育等领域的融合发展路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文化传播的效率和效果,通过文化旅游项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国际教育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进一步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边界,提升甘肃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

--> 2024-08-23 2 2 甘肃日报 c178717.html 1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