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下一篇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

——泾川县官山林场植树造林50年记略

泾川县高平镇茜家沟村流域治理。 图片由泾川县委宣传部提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通讯员 李聪

50年前,官山是名副其实的荒山,难觅绿色。

现如今,官山是名副其实的青山,林木苍翠。

从一棵刺槐到万亩林海,泾川县官山林场每棵树的年轮里都记载着林场人不懈奋斗的绿色梦想。

拓荒“植绿”的坚守

20世纪70年代,泾川官山人烟稀少、水土流失严重,仅有的耕地也是当地典型的跑土、跑水、跑肥“三跑田”,附近的村民从春到秋,犁地、播种……日复一日,广种薄收。

如何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

造林绿化,势在必行!

1974年,官山林场成立,自此,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造林绿化“接力赛”在官山林场展开。

无数个日日夜夜,官山林场几代干部职工风餐露宿,顶风冒雨,啃窝头、就野菜、喝冷水、住窑洞……

“那时的条件是真苦,缺水少粮,路还不通。”90岁的袁玉贤,是官山林场第一代造林者。50多年过去了,老人对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依然印象深刻,“以前巡林回趟家不容易,十天半个月才能回去一趟,家里好多事都顾不上。”

从刘家塬到中沟,从前山到东沟……20多年的时间里,袁玉贤徒步巡山无数次,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黄布胶鞋。

1988年,袁玉贤退休了,多年的幼苗已长成参天大树,当年那个大步流星的青春身影,已两鬓苍白,但他对林场的感情却刻在骨子里。

一棵接着一棵栽,一代接着一代干。

1991年,宋文元来到官山林场,一干就是33年。

“我也没想到自己能坚持到现在。”宋文元说,每天早上四五点起床,背上水和干粮,扛着植树工具和苗木,步行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山路,一干就是一整天。

“为了保证苗木成活,刚开始都是担水浇树,后来才用拖拉机拉水浇树。”

1992年,官山林场职工自建了土木结构的平房,但缺水依旧是最大的难题。于是大家轮班从镇里拉水,或是用桶到水沟担水,直到2014年外管网改造,才彻底解决了缺水问题。

在荒山上种树,不是一件容易事。特别是官山林场树种较为单一、密度大,随着林木的不断生长,部分树木枯死,极易引发森林火灾。

为此,官山林场采取抚育、间伐和退化林分改造等措施,先后完成林木抚育1.5万亩,退化林分改造8500亩,有效提高了林分质量。

2001年造林2000亩,2003年造林9000亩……2017年,林场组织全体职工连续奋战两个半月,在三家村亢家山植树40万株……这些,宋文元都清楚地记得。

时光飞逝,一代代林场“种树人”用汗水换来了漫山遍野的绿色,一棵棵刺槐锁住了风沙,更播撒下希望……如今的官山林场经营总面积2.5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5%。

护林“守绿”的传承

“种树最难的不是挖树窝,而是搬运苗木上山。坡陡、没路,骡子无法走,只能靠人背……”7月4日,在官山林场建场50周年的宣讲报告会上,退休职工党秀峰分享着他们那一代“种树人”的造林护林经历。

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凛冽寒冬,陡峭的山路上总有党秀峰的身影。就这样,他36年如一日坚守林场,植绿护绿。

“现在的林场变化很大,职工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大改善。”看着越来越多像“小尚”一样的年轻人选择走进林场守护绿色,党秀峰很欣慰。

党秀峰口中的“小尚”叫尚会军,正坐在台下边听边记,格外认真。他是官山林场的文书。

2015年,尚会军从部队转业来到官山林场,接过党秀峰的“接力棒”当起了“巡林员”。

“4个管护站,24小时值班,不敢有半点疏忽。”尚会军刚开始负责西沟区巡林,每天上午、下午都要巡林一趟,最近的地方步行5公里,最远的步行10多公里。

尚会军每个月至少有20多天吃住在林场,在防火的关键时期,1个多月都不能回家。

种树的辛苦,尚会军从没有抱怨过,他说:“守住这片绿色,是职责所在。比起老林场人提煤油灯、住土窑洞来说,现在的条件好太多了。”

尽管现在林场生产生活条件与建场之初相比大为改善,但林场人的工作时间仍然安排得满满当当。在非防火期和巡护之余,尚会军和他的同事们还承担着绿化补植、病虫害防治、森林抚育、林道维修等工作。

由于林区面积大、人员少,每一项工作任务都非常繁重。“先顾树、后顾家”,这是党秀峰对尚会军的嘱托,也是尚会军对党秀峰的承诺。

官山林场现有职工78人。“老党”退休了,“小尚”继续顶上,两代“种树人”手上爬满的老茧见证了他们护林“守绿”的传承。

发展“富绿”的探索

2020年,林场投资600万元,修建林区防火道路10公里,方便了护林防火车辆通行,也起到了防火隔离带作用,有效提高了应急管理能力。

2021年,通过实施国有林场扶贫项目,林场升级改造现有的27间土木结构房屋,维修了办公楼和柏油路面,增设健身器材,林场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善。

“富绿”的道路漫漫,但官山林场人的步伐越走越坚定。

从1999年,官山林场开始走“生态优先,转型发展”的路子,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兴办生态旅游、种苗开发、建办果园等特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到2002年,各类乡土树种、名优花木达到42种10万多株,经济价值达300多万元。

“种这些经济林,就是想尝试着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林场闯出一条新路子。”泾川县官山林场场长史再军说。

山绿了,环境好了,植树造林的效应显现了出来。“现在巡林经常能看见野雉鸡、中华麻头鸭的身影,林子里还有野兔、豹猫、野猪、果子狸等野生动物。”宋文元说。

如今,林场又有了新的使命——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提供生态公益服务,开展保护自然资源的宣传教育和林业科技推广、试验示范。

林场相继建成了植物园、纪念馆,被评为甘肃省青少年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先后接待中小学生1.9万多人次。

同时,林场举办槐花旅游节、特色美食节等,有效带动周边群众灵活就业。

如今的官山林场,已发展成一个集纳凉消暑、健身休闲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天然氧吧、秀美官山”的品牌愈加鲜明,林业发展效益显著提升。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官山林场只是泾川县造绿护绿的一个生动缩影。

多年来,当地扎实开展国土绿化工作,由点连线,扩线成面,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7.25%,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2.63%,先后获得“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我们将在抓好实施8万亩陇中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的同时,积极谋划‘三北六期’项目26万亩,不断探索可持续、可循环、可发展的生态治理模式,推动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泾川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林草局局长吕俊英说。

--> 2024-08-21 ——泾川县官山林场植树造林50年记略 2 2 甘肃日报 c178160.html 1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