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甘肃力量

夏淼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甘肃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富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要以甘肃丰厚的文化资源为载体,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宽广的思维和独特的视角创新甘肃文化叙事,加快打造文化强省,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甘肃力量。

航向指引,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大论断,对于我们推动“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创造性转化,是在把握时代特点和要求的基础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形式加以改造,实现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创新性发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时代化的“补充、拓展、完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更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明确回答了“新时代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做什么”这一问题,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顺应时代新进步、新进展,兼顾创新与继承并举,服务人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守正创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甘肃文化多元丰富,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敦煌文化交相辉映;甘肃文化开放包容,历史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互动发展,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融合。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绵延不绝,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中华民族自信的底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省要立足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的实际,深入挖掘历史遗存文化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追求,提炼展现甘肃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彰显甘肃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内容建设来看,要依托黄河、敦煌、铜奔马等文化符号创新旅游路线、研发文创产品,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让太平鼓、社火等非遗文化表演项目“火起来”“潮起来”,推动文化成果惠及群众。从形式手段来看,要依托多样化手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活力,尤其要利用好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科技。如“陇原记忆”征藏工程,建立文物资源大数据库;莫高窟壁画数字化采集还原,推动沉浸式、参与式的创新性探索;甘肃省博物馆打造的“数字文博大平台”,都积极助推了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新起来”。

深化改革,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活力。人民群众是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根本力量,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通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一是要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近年来,甘肃《丝路花雨》《又见敦煌》等一批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改编剧目纷纷涌现,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创造,推动文化成果惠及群众。二是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一方面,通过颁布《关于推进文化甘肃建设的实施意见》《甘肃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等法规条例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制度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为持续开展“非遗过大年”“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营造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三是要始终坚持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创意深度融合。借助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业带,打响“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品牌,实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释放强大的文化生产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活力与传播力。

文明互鉴,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间的包容共存、交流合作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策略路径,而以开放性、包容性为重要特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将在这一进程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要增强历史主动,凸显文化优势,依托“一带一路”这一开放平台,发挥黄金通道优势,与共建国家在经贸、人文等方面加强合作,为推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甘肃力量。要不断创新对外宣传推介的方式方法,深入挖掘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的甘肃特色元素,积极打造敦煌文博会、兰洽会等品牌活动,讲好中国故事、甘肃故事,推动甘肃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作者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2024-08-16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2 2 甘肃日报 c177273.html 1 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甘肃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