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乞巧民俗

从农历六月三十晚开始至七月初七晚结束,乞巧的全过程历时7天8夜。内容丰富、仪式隆重。包括手襻搭桥、迎巧、唱巧、跳麻姐姐、相互拜巧、迎水、针线卜巧、巧饭会餐、照瓣卜巧、送巧等活动。

坐巧

在迎巧仪式前,每个姑娘就将自己的手襻解下,一条接一条地连成一根长头绳。如果这样接起来的绳子嫌短的话,还可以用新头绳以续不足。到时,手捧香盘的姑娘走在前面,其他人列队跟随。香盘内放有物品和头绳。来到村镇外的大河(沟)边,先由两人分别站在两岸,把头绳横拉在河面上。然后,大家成排列队、牵手摆臂齐唱《搭桥歌》。唱罢,站在河(沟)两岸拉头绳的姑娘同时松手,绳子即刻落入水中被水冲走。乞巧的第一个仪式至此完成。

迎巧

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姑娘们穿上盛装,整齐列队,挑上“巧娘娘”,在年长妇女的引导下来到河(庄)边举行迎巧仪式。姑娘们站在河(庄)边齐唱《迎巧歌》。然后,揭去“巧娘娘”头上的丝帕,一路唱着歌将“巧娘娘”请进院。进院门要唱《进院歌》,进屋唱《坐巧歌》。要敬献茶果,唱《献茶歌》,此时,乞巧活动便正式拉开序幕。

拜巧

拜巧,在乞巧过程中,毗邻的乞巧点之间,要开展你来我往的相互拜巧活动。如上街与下街、东关与西关、前庄与后庄、上坝与下坝、此村与彼村等。按乞巧习俗,迎水仪式结束后方可进行相互拜巧。相互拜巧时,姑娘们着意打扮、穿戴一新,成排列队。两地的姑娘坐在一起互称姐妹、问长问短、有说有笑、十分亲热。相互拜巧,不但有观摩、交流、促进乞巧的作用,还为邻村、邻街的姑娘搭建了互相交谊的平台,又为未婚青年寻找对象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娱巧

在七天八夜的乞巧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唱巧”,即娱巧,姑娘们齐集坐巧处,从白天直至深夜,按一定的程式,用不同的歌曲尽情地载歌载舞。以此抒发情感、展示才艺。歌词有传统和新编之分,曲调有正歌和副歌之别。演唱上除节前排练外,仅限于“乞巧节”这段日子,其余时间一般不再演唱。“乞巧节”是姑娘们的节日,“乞巧歌”是姑娘们唱的歌,属于民间歌谣的范畴。就民歌的形式来说,它不是“山野之曲”,而是“里巷之曲”,是一代代姑娘们集体创作的结晶。丰富的歌词和曲调,给异彩纷呈的节日注入了新的活力。

卜巧

在乞巧的过程中,除举行个人“针线卜巧”外,还要在七月初七晚上,举行集体“照瓣卜巧”。即用巧芽在水中的投影图案问自己的巧拙,俗称“照花瓣”或“照瓣卜巧”。姑娘碗底的投影图案,被大家确认为心灵、手巧、吉利、祥瑞时,心中十分高兴,一定要将碗中的水猛喝一口,其意是使乞巧得来的这一切,真正为自己所有。然后把水倒掉,再盛半碗水,重新开始下一轮的照瓣卜巧。照瓣卜巧活动在期待、兴奋、欢乐的气氛中进行着,历时两三个小时方告结束。

送巧

照瓣卜巧举行后,说明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即将结束。此时,姑娘们怀着惜别的心情,抓紧送巧前仅剩的一段时间尽情唱巧,直至深夜,乞巧组织者很不情愿地宣布送巧仪式开始,姑娘们齐唱《送巧歌》。送巧仪式后,七天八夜、无拘无束、歌声不断、自由、狂欢活动全部结束。西和地区一年一度的传统乞巧活动,也就此落下了帷幕。

--> 2024-08-15 2 2 甘肃日报 c177134.html 1 乞巧民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