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效清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在榆中县第五中学上高中,那时候的课外读物十分匮乏,所以班上订的一份《甘肃日报》,就成了同学们争相阅读的“香饽饽”。我最喜欢报纸里面的“百花”副刊,那些具有陇原地域特色的精美诗文,是我接触到的精神大餐。一篇篇精致典雅的美文小诗,就成了我写作的老师。
1984年夏季,我高考落榜,但我没有沉沦,《甘肃日报》点燃的文学梦就像一盏灯,驱散了心头的愁云。我翻出保存在书柜里的报纸副刊,重新阅读,从学写小诗开始,但投出去的诗稿总是石沉大海。那是2002年的夏天,在榆中县文化馆举办的一次文学笔会上,我见到了甘报“百花”版的编辑彭中杰老师。他不仅传授写作技法,还鼓励我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自信和闯劲。温暖的话语给了我前行的动力。终于,我的小诗《老家,有一棵常青树》在同年9月2日的“百花”版发表了,从此甘报副刊成了我实现文学梦想的重要阵地。
因为父母早早离世,我的肩头便扛起了一家人生活的担子,来回奔波在庄稼地和进城务工的路上。但每次出门的时候,我的行李卷里总要包裹上甘报和工整抄写在方格稿纸上的小诗,顺路去坐落于兰州市白银路上的甘肃日报社投稿。每次去投稿时都得到了编辑老师的热情接待,他们的嘘寒问暖使我感受到人世间的真情,获得了跟命运拼搏的勇气和力量。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蓦然回首,我与《甘肃日报》携手并进,已跨过了三十余个春秋,在这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百花园里,发表了《春风暖透的农事》《青青庄稼地》《庄稼花开》《兴隆山叶红》等组诗和散文诗、散文、书评共计百余篇(首)。半世情缘,毕生的陪伴,我像一株幸福的庄稼,沐浴着阳光雨露,在“百花”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春华秋实,枝繁叶茂。她让我感受到人生的价值,生活的美好,一颗初心向阳开,对梦想的追求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