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下一篇

“新”潮澎湃入画图

——中部地区五年发展新观察

位于湖南浏阳经开区的长沙博大科工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制造汽车零部件。

员工在今上半导体(信阳)有限公司表面贴装器件生产线上进行操作。

工人在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的一家纺织公司自动化车间内给布卷生产设备接线。

在比亚迪长沙雨花工厂,机械臂在焊接车身。本组图片均由新华社发

新华社记者

万物凝新绿,江山入画图。从空中俯瞰,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六省像一只丰盈饱满的纺锤,静卧在江河之间。五年来,以创新为“丝线”、绿色作画图,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中部锦绣画卷正徐徐织就。

新起点上看崛起。跟随新华社记者的脚步,寻“田”、访“谷”、问“路”,触摸中部地区创新驱动、区域协同、绿色崛起的奋进脉搏。

从一块“田”看“大国粮仓”之变

“夏粮丰则全年稳”。当下,夏粮产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的河南麦收过半。尽管今年小麦灌浆期遭遇干热风,但河南商水县种粮大户邱守先心中悬着的“石头”还是落了地:2100亩小麦喜获丰收,平均亩产1400斤,与往年相比,量质齐增。

邱守先指着眼前2020年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说出了丰收秘诀:智能化程度高、集约化力度大、防灾减灾能力强。

目之所及,田间喷灌设备林立,还有虫情、墒情、苗情、灾情监测等“硬核装备”。只需一部手机,即便不在田间地头也能“云种地”。

邱守先的“科技田”,是中部地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缩影。

仓廪殷实是百姓之盼。我国人均耕地数量少,让老百姓“吃好饭”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事。作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五年来,中部地区以田为抓手,大力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用全国约四分之一的耕地,生产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粮食,每年总产量稳定在4000亿斤左右,“大国粮仓”根基更加稳固。

从大河之南到洞庭之滨,宏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铺展开来,实现粮食生产高产稳产、农民增收。

在湖南益阳市赫山区一处省级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集中连片、灌渠纵横的稻田长势喜人,一排排白色的诱虫灯整齐分布。

五年来,中部地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安全根基更加牢固。 其中,安徽建成高标准农田625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5%,实现“二十连丰”,每年净调出优质粮达到200亿斤左右。

“麦秀两歧、穰穰满家”。近年来,中部地区又扭住种业振兴这个“牛鼻子”,在“丰粮仓”的同时着力“优粮仓”,破解粮仓大而不优的问题。

在“优质粮仓”支撑下,河南、湖北、安徽等地推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链建设,崛起万亿级现代食品产业集群,让“大国粮仓”迈向“国人厨房”,进入“世界餐桌”。

从一串“谷”看中部发展之新

武汉光谷、合肥声谷、太原晋创谷……一个个科创地标勾画出中部地区依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

五年来,中部地区牢记嘱托,推动创新发展要素加快集聚,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比重分别达27.3%和17.8%;经济总量稳定在全国21%以上,其中,河南、湖北、湖南经济总量位列全国前十。

在科大讯飞带动下,截至2022年底,声谷入驻企业数突破2000户,年产值超2000亿元,形成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作为煤炭大省,山西聚集全省创新资源要素,打造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在高速飞车、8英寸碳化硅长晶炉等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

郑州牢牢抓住区位优势,建设算力枢纽,赋能千行百业。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配备的新一代嵩山超级计算机,每秒可进行10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项目正加紧建设……

在算力基础设施等支撑下,中部地区传统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今年一季度,中部地区高端装备出口增长42.6%。

从一条“路”看协作发展之效

驱车前往安徽金寨县的路上,河南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村党支部书记陈启鑫一路感慨。20年前到一岭之隔的金寨县,要跋山涉水、走上大半天,现在只需半个小时。如今,这条“路”已经成为共同富裕、协作发展之路。

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里罗城村,处在豫鄂皖三省交界处,大山阻隔,曾让这里交通闭塞、贫困落后。十年来,里罗城村与湖北麻城市、安徽金寨县间的断头路被打通;2020年,当地投资3300万元建设一条7米宽3.5公里长的循环旅游路,当年,这个省级贫困村18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交通“末梢”被打通,里罗城村与麻城、金寨的村庄抱团发展跨区旅游,相互引流,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旅游火红,茶叶、油茶、黑木耳等农产品有了出路,村民腰包鼓了,纷纷住上小洋楼。里罗城村村民陈先福,感念交通带来的变化,将自己的农家乐取名“交通酒家”,一年收入10多万元。

去年,江淮运河全线贯通,结束了淮河中游与长江中下游之间水运不畅的历史,让安徽、河南协作发展更紧密,也让中部地区更深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中部通,路路通。中部交通四通八达,为东部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南北经贸交流合作提供广阔通道,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作用不可或缺。

如今,以郑州为中心,高铁通达全国,形成覆盖周边省会城市、京津冀城市群的2个半小时经济圈,覆盖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4小时至6小时经济圈。(据新华社郑州6月3日电)

--> 2024-06-04 ——中部地区五年发展新观察 2 2 甘肃日报 c162607.html 1 “新”潮澎湃入画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