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我和我的祖国】

魏翻江:与林为伴护此青山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石丹丹

初夏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罅隙,投射出斑驳的光影,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后勤服务中心主任兼官山林场场长魏翻江在光影中穿梭。这片林场,他走了30年。

“这些树是20年前种的,这片是10年前栽的……”顺着魏翻江指的方向望去,当年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山林一片郁郁葱葱。

时光回溯。1994年,大学毕业生魏翻江第一次踏入官山林场的大门,对当时情景记忆犹新,“风吹黄沙漫天,太荒芜了!”此后,魏翻江成了一名战盐碱、斗风沙,为荒山“披绿”的林业技术员。

官山林场是省人大常委会积极响应党中央“种草种树、治穷致富”号召,于1989年底在兰州市安宁区仁寿山承包荒山建立的绿化基地。

刚来时,林场的工人们笑着说:“你是大学生,这么年轻哪吃得了这苦!”魏翻江则嘿嘿一笑,在心里告诉自己:好好干,不能给大学生丢脸。

从此,让荒山荒地换新颜便成了他日思夜想的事。

虽然林场邻近城区、有地理优势,但由于土地贫瘠、设施滞后、林木资源匮乏等原因,林场发展不尽如人意。当时的魏翻江和工人们扛着铁锨、背上树苗、带着干粮,爬上光秃秃的山梁种树。“我们比着看谁种得多、种得快,恨不得让荒山一夜变绿。”他说。

在推土机修的虚土方上种树,浇水后渗漏严重,苗木根部难以存水,且山上土质是碱性非常大的灰钙土,要种活一棵树谈何容易。

针对林场土壤碱性大的实际,魏翻江采上土样,多次到省农科院找专家、学方法。他发现,用化学土壤改良剂成本太高,而浇水盐碱会析出到土壤表皮,便动手试验,重复多次将表层析出的盐碱土清除,最终降低土壤盐碱度。

魏翻江始终坚持科学栽植、适地适树,探索出“先在坡面种植柠条、柽柳等耐盐碱深根性灌木保持水土,再选择栽植刺槐、侧柏等耐盐碱、抗旱性强的乡土树种”的方法,特别是带土球栽种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苗木成活率。

“从选苗、挖苗到种植,土球必须完好无损。”魏翻江说,植树绿化不是做给人看的面子工程,树是生命,能不能种活掺不得半点虚假。

对于坡度陡、碱性大的贫瘠地方,魏翻江也有自己的“绝招”:“我们背土上山植树,从外边把肥力好的土壤拉来,利用冬闲时间,由工人背上山去,倒在提前挖好的树坑里,来年再种上树,这样容易成活。”为节省种树成本,魏翻江自己培育苗木,从小适应了土壤环境的树苗,栽植后成活率高达95%以上。

以林场为家,与树木为友,已经成为魏翻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凛冽寒冬,每天早晨魏翻江都要沿着山路巡查一圈,他的脚步走遍了林场的每一个角落,他的人生也和漫山遍野的绿色融为一体。

在他的精心管理下,30年来,林场没有发生过一起火灾和大的病虫害;在持续努力下,林场建设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官山林场累计完成以侧柏、刺槐、柠条等为主的乔、灌木种植47个品种、30多万株(丛),绿化覆盖率达95%。曾经只有2.4亩林地、实际面积600多亩的荒山,成了现在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树木繁茂、景色宜人的优美林区。良好的生态也吸引了松鼠、野兔、野鸡等动物来此“安家落户”。

作为西北乃至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绿色是甘肃这片土地上永恒的话题。30年来,魏翻江目睹了荒山披绿荫。“以前就想看这荒山披上新绿,如今绿的底色有了,又想着优化树种、‘锦上添花’,让绿化向美化过渡。”魏翻江说,“只要我们一棵接着一棵种、一代接着一代干,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美丽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 2024-06-04 【我和我的祖国】 2 2 甘肃日报 c162573.html 1 魏翻江:与林为伴护此青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