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甘报情缘 《甘肃日报》创刊75周年征文】

生发文学梦想的沃土

张晴

我的家乡在甘肃岷县,父亲是一名会计师。从工作性质来看,父亲是搞财务的,但他工作之余非常喜欢买书、读书、藏书,尤其喜欢订阅报纸,《甘肃日报》是他一直都在订阅的报纸之一。

我们县城距兰州有270多公里,那时候,没有电视和私家电话,更没有手机和网络,要想了解外面的讯息,只有通过报纸,订阅《甘肃日报》,就是父亲为我们全家打开的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我最喜欢的是《甘肃日报》“百花”版,这大概是所有热爱文学之人的共同喜欢吧。每期的“百花”版,我都翻来覆去一遍又一遍阅读,并在心中暗暗梦想:希望有一天,我的文章也能发表在这个版面上。

二姨娘是省城一家书店的主管,二姨夫在文化单位工作。初二时的暑假,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后,我见到了二姨娘和二姨夫,在兰州逗留了二十多天。起初,当二姨娘问我最想去哪里玩时,我说:“想去甘肃日报社!”

于是,在一个周日,二姨娘带我去甘肃日报社院子里转了一圈。整个大院静悄悄的,这恰好吻合了我心目中无数次想象过的一种肃穆、庄重之感。几年后,我到兰州上学,没事儿就骑辆自行车到甘肃日报社附近转转。“希望有一天,我的文章也能发表在‘百花’版上”的梦想,依然在心底悄悄燃烧。

在兰州上学的日子,二姨娘常常喊我去她家吃饭。有一次,她把一叠《甘肃日报》交到我手中时说:“你那么喜欢写文章,可以试着给‘百花’版投投稿啊!”我立即兴奋地答道:“姨娘你可真懂我!”

终于,在多次投稿失败后,“百花”版上刊发了我的散文诗《珍惜》,一下子轰动了我们县城,不仅县广播站作为新闻播了,县文联编选出版的《岷县文学作品选》中也收入了这首诗。

对于一个文学青年来说,这样的激励和鼓舞,无疑是巨大的。能在《甘肃日报》上发表文章,对我来说就是上了一个文学创作的新台阶和新高度,于是,在我心中,又有一个大胆的、闪闪发光的梦想开始生发,那就是曾经压根儿都不敢想的“作家梦”。

梦想在成长,我也在成长。

在兰州上完学回到家乡的我,依然像父亲一样每日必读《甘肃日报》。自从读到作家毕淑敏的散文,我就深深喜欢上了她优美的文笔,并记住了“毕淑敏”这个名字。

后来,我远赴北京,一边在鲁迅文学院对面的餐馆打工,一边在鲁院“蹭”课。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写了数十篇散文。

1997年,我的第一本散文集《黑白梦幻》出版,在著名文学评论家、鲁迅文学院教授何镇邦老师的引荐下,毕淑敏为我这本散文集写了序言。序言的标题为《清醒的女孩》。

当父亲从《甘肃日报》上得知给我写序的毕淑敏原来是著名作家时,他便陆续把报纸上登载的关于毕淑敏的新闻报道、散文、专访、书籍介绍等讯息,都逐一剪下来邮寄给我,并一再叮嘱我好好向毕淑敏学习。2008年,当父亲得知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时,竟像个孩子一样高兴得手舞足蹈。

父亲终身订阅《甘肃日报》,给我从小开启了了解外界、树立文学梦的窗口。热爱文学几十年,《甘肃日报》为我的“作家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许多不能忘怀和值得珍惜的人、事、物。于我而言,已故的父亲和已故的二姨娘,健在的毕淑敏,健在的我的文学梦,即将迎来创刊75周年的《甘肃日报》——孕育和生发我“作家梦”的沃土,都是永远让我感觉温暖、永远让我珍惜的人间美好。

--> 2024-05-24 【甘报情缘 《甘肃日报》创刊75周年征文】 2 2 甘肃日报 c160616.html 1 生发文学梦想的沃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