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下一篇

小法庭发挥诉源治理大作用

——甘肃法院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文县法院碧口法庭法官向茶农宣传推广“云上共享法庭”。省法院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石丹丹

人民法庭作为人民法院的最基层单位,处在践行司法为民的最前沿,是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被称为最贴近人民群众的司法机关。

如何守护一方安宁,服务一方发展,是我省人民法庭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甘肃法院立足“马锡五审判方式”发源地的优势,以“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为抓手,持续推动人民法庭工作正规化、规范化、专业化、现代化,不断提升人民法庭建设水平和司法服务能力,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实质性化解。

(一)

定西市岷县被誉为“中国当归之乡”。在岷县人民法院,有一个“当归法庭”。

今年的药材种苗价格怎么样?种苗交易过程有没有拖欠货款的情况?有没有遇到售卖假种子的情况……在当归交易城、中药材加工销售企业、种植加工类合作社、药材种植的田间地头,都有法官的身影。

“法官,一位外地老板说好过几天就给尾款,到现在还没有支付,我也见不到他,这可怎么办呢?”一位家住清水镇的药农对“当归法庭”的法官说道。

原来,年前这位药农将药材卖给一名老板,老板在支付了部分货款后便将当归拉走,至今仍没有支付尾款。今年他租种了十亩地,急需这笔钱购买当归种苗及农资。

考虑到当事人急需用钱购置生产物资,且只知道对方的姓名及联系方式,若走诉讼程序会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于是,“当归法庭”当即决定通过诉前调解的方式进行协调。工作人员联系上这位外地老板后,指导双方当事人通过手机登录调解平台,之后法官便对双方进行耐心的调解。最后,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当场履行完毕,当事人向法官表达了谢意。

自2023年10月“当归法庭”成立以来,就以保护“岷归”品牌为出发点,转变司法理念,依法能动履职,探索推行“诉源治理+集中审理”审判模式,为涉药材产业发展案件诉讼开辟“快车道”。同时,主动延伸司法职能,扎实开展送法“进企业”“进市场”“进乡村”等活动,设立“当归等中药材交易九提醒”宣传栏,并利用当归交易有利时机开展普法宣传活动,通过现场解答药农药商法律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为药农药商提供精准化的法律服务。

截至目前,“当归法庭”已集中审理涉药材买卖、加工、运输、销售、财产损害赔偿类案件72件,诉前化解涉药材产业纠纷36件,开展大型普法宣传活动6场次,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服务咨询群众50余人次,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

阿万仓湿地距甘南州玛曲县城50多公里,黄河的支流在这里蜿蜒曲折。

玛曲县人民法院阿万仓环保旅游法庭就设在湿地风景区,承担着黄河上游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保障辖区“三镇一乡”社会和谐稳定及助力振兴牧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

“法官,多亏你们帮忙及时化解了这起纠纷,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近日,在一起矛盾纠纷得到圆满化解后,阿万仓镇沃特村11组牧民道某对阿万仓法庭庭长才让法官竖起了大拇指。

纠纷起因源于牧民道某出行时需经过才某的家庭草场,才某以保护其家庭草场为由,在拉建草场围栏时只留出了3至4米宽的草地用于其他村民和车辆通行,致使村民和车辆通行困难。道某因此事专程找到才某理论,要求其将草场围栏后撤,才某拒绝后二人发生口角,并发生肢体冲突,后被牧民劝开。

法官在得知事件经过后,启动了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机制,及时向双方释明相邻关系的权利和义务。经过耐心劝解,才某与道某同意就此事进行调解,二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后,才某在家人及村民的帮助下将自家草场围栏后撤了14米,矛盾纠纷得到了实质性化解。

近年来,阿万仓环保旅游法庭紧紧围绕“红色文化+巡回审判+社会治理+绿色生态”工作主线,立足法庭辖区实际,将审判执行、诉源治理、民族团结、法治宣传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继承和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探索建立了“马背法庭”“帐篷法庭”等巡回审判体系,在联合4个乡镇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建立“两所一庭”共建机制的基础上,聘任了4名乡贤组成“特邀调解员”队伍,联合村“两委”工作人员组成“法律明白人”志愿者服务队伍,在阿万仓镇贡乃村和木西合乡木拉村挂牌成立了法庭驻村法律服务工作室,积极探索构建“党政引领+群众参与+多维排查+防线共筑”的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最大限度满足广大牧民群众司法诉求,提供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

(三)

马家山茶园位于陇南市文县碧口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为茶叶种植提供了先天优势。这里的茶园星罗棋布,忙碌的茶农与馥郁的茶香,在满目翠绿间交织出一幅美丽的画卷。近年来,碧口镇创新发展模式,通过茶旅融合发展,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打卡”观光,让山水茶园迸发新活力。

“今年的茶叶销量怎么样?”“有没有拖欠货款的情况?”“要谨防上当,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为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从源头减少“涉茶”矛盾纠纷,文县法院碧口法庭积极发挥环保旅游法庭作用,将“云上共享法庭”送到茶园里。

“最近摘茶太忙走不开,我还想着哪天抽时间到法庭去一趟哩!”听到不出茶园就能解决纠纷,一位茶农立马走到法官身边,唠起他的心上事。法官与茶农耐心交谈,并指导茶农通过手机使用“云上共享法庭”进行网上咨询、网上立案。法官“手把手”、司法“面对面”,“云上共享法庭”打破了时空限制,发挥便民效能,与茶农、茶商、茶企共同走出一条“法韵悠长、茶香悠远”的发展之路。

“云上共享法庭”是陇南法院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紧贴人民法庭职能作用打造出的便民服务小程序,通过云上咨询、在线调解、诉讼服务等多个板块,向当事人提供“云指导”“云调解”“云立案”“云开庭”等服务,让诉讼服务更优、司法公信力更强,群众司法获得感更足。

文县法院深度推广运用“云上共享法庭”,通过诉讼服务中心一对一宣传、微信公众号共享链接、各乡镇张贴海报等方式,倾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大格局,让司法力量下沉基层治理一线,实现司法服务延伸,充分发挥了“小”法庭在诉源治理中的“大”作用。

为保障“云上共享法庭”良性运作,文县法院配备两名管理员,负责日常维护、设备升级等硬件管理,并在每个业务部门选出一名优秀青年法官和法官助理担任“云上共享法庭”联络员,及时回应群众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帮助群众解难题,真正让司法服务“触手可及”。

近年来,全省法院不断提升人民法庭建设水平和司法服务能力,审判质效稳步向好,整体呈现调解多、判决少,适用简易程序多、适用普通程序少,服判息诉多、涉诉信访少的“三多、三少”态势。同时各地法庭积极探索矛盾纠纷的类型化、集约化、专业化化解,促进治理务实高效。

“下一步,全省人民法庭将坚持科学化布局、差异化发展、品牌化推进、信息化赋能,聚焦思想政治、源头治理、多元解纷、司法办案、诉讼服务等,狠抓提质增效,不断提升人民法庭建设水平和司法服务能力。”省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

--> 2024-05-23 ——甘肃法院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2 2 甘肃日报 c160277.html 1 小法庭发挥诉源治理大作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