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思璇 通讯员陈世豪)记者从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获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方昀团队于近日总结完成了《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调查报告》,标志着太子山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调查正式完成。
该项调查从2023年5月启动,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方昀团队承担,先后开展了2023年夏、秋和2024年春共3个季节的调查。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55种,隶属于16目40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7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1种。调查共记录鸟类2920只,其中常见种24种、稀有种91种、罕见种37种;其中橙翅噪鹛292只,为保护区鸟类优势种。所记录鸟类中,雀形目有23科102种,非雀形目有17科53种。
“根据保护区内及周边各种生境类型鸟类活动的特点,我们共布设16条样线,累计调查样线长度128公里,涉及紫沟、东湾、药水、松鸣岩、新营、大滩、甲滩、关滩8个保护站,生境类型包括草地、湿地、湖泊、城镇、农田、灌丛、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方昀介绍。
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7万亩,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主要保护对象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特别是林麝、豹和珍稀鸟类等濒危动物栖息地。在2007年8月出版的《太子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中记载,保护区有鸟类14目33科13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6种。如今,鸟类总种数增加2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增加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增加5种,还首次拍摄记录到甘肃新纪录种棕褐短翅蝗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