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江萍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
脑卒中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发病率高于夏季。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在安静或睡眠状态下发病。发病前,患者会出现短暂的肢体无力或在无症状的情况下突发脑梗死,继而引发肢体无力或麻木、面部单侧发麻或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症状。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较为突然,多在活动时突发,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肢体麻痹等症状,比如头痛、恶心、呕吐等。由于脑卒中会给患者带来诸多身体和生活上的不便,及时进行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脑卒中患者只进行身体上的治疗是不够的,应该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常见心理负面情绪
否认心理 脑卒中患者发病的过程非常短,可能瞬间就会出现一系列身体上的变化,导致患者在短时间内没有办法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甚至在心理上拒绝承认脑卒中给自身带来的危害,或者不承认瘫痪的事实。
焦虑情绪 焦虑情绪一般会发生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因为不了解脑卒中的症状和后续康复情况,从而产生焦虑和紧张的负面情绪,甚至会因为生活中发生的琐事而大发脾气。
随着时间推移,自身肢体功能障碍逐渐加重,患者常会因为疾病没有好转而绝望,从而导致自身情感长时间处于低潮状态,拒绝和亲人、朋友、医务人员沟通交流。
自卑心理 由于疾病的不断发展,导致患者的肢体功能逐渐出现问题,而患者自身又过于在乎其他人的看法和态度,不敢去见人,更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也不敢注视别人的目光。
心理疏导措施
满足患者的情感寄托和心理需求。对患者的态度要热情,要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从而在心理上得到慰藉,在情感上得到满足。要多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对其心理需求和疾病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
满足患者对自身疾病和了解相关知识的需求。家属应该学会给患者逐步讲解有关脑卒中方面的医学知识,让患者对该病有更多的了解,尽可能让其消除不必要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注意环境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帮助患者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环境,摆脱环境带来的陌生感,从而减少负面情绪。心理疏导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帮助其提升战胜疾病的信心。
康复训练
床上翻身训练 患者在翻身时,交叉的双手伸向翻身侧,头抬起转向翻身侧,躯干翻转至侧卧位,然后返回仰卧位,再向另一侧翻身。根据患者身体需求,每天可以进行多次训练。
桥式运动 做此项康复运动的时候,患者取仰卧位,上肢自然垂直放置在身体两侧,双腿屈曲,双脚踏床,缓慢抬起臀部,尽可能地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再缓慢放下。如果患者对此项运动能够轻松完成,就可以进行单桥式运动训练。
坐姿平衡训练 患者自行或在家属的帮助下取坐姿,尽量保持静态平衡。当患者适应坐姿下的静态平衡后,再进行坐姿动态平衡训练,可以让家属从各个方向适度推动患者身体,同时让患者尽量保持坐姿平衡,也可以让患者自行做前倾、后倾、侧屈或旋转躯干等动作进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