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兰州3月22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施秀萍)今天上午,国家文物局正式揭晓“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秦帝国时期大型建筑遗址——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成功入选。2023年,该遗址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考古成果。
至此,我省共有7个项目先后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他6项分别是敦煌汉悬泉置遗址、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敦煌旱峡玉矿遗址、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
2012年,礼县博物馆馆长王刚在田野调查时发现了四角坪遗址,同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初步勘探。2020年至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等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四角坪遗址开展了系统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目前已围绕中心建筑发掘约4000平方米,基本明确四角坪遗址建筑格局。
四角坪遗址是首次发现的规模宏大、格局规整的秦代大型建筑群,是国家祭祀变革与中国“大一统”历史进程的物化载体,体现了中国古代统一国家形成初期的风格和气魄。遗址坐落于礼县县城东北四格子山顶部,海拔1867米,原有山顶被削平,形成面积约2.8万平方米的山顶平台,勘探发现平台外围有夯土墙环绕,内有大量夯土建筑基址。
四角坪遗址建筑群以大型夯土台为核心,已发掘部分主要由中部方形夯土台基、土台四边正对的四组附属建筑以及四角曲尺形附属建筑组成,各方向对应位置的建筑,平面及柱网布局一致。中部夯土台基边长约27.8米,土台中心有一边长为6.5米的方形半地穴空间,土台四边各连接两处踏道,有柱洞紧靠台缘,四周环绕散水。中心夯土台四面中部分别对应四组附属建筑,现存相对的两个近方形夯土台,土台边缘环绕柱洞和柱础石,二者共同被一圈散水包围。中心夯土台四角分布曲尺形夯土台基,同样由散水包围,台基边缘环绕柱洞及柱础石,台基上散布零星的柱础石。附属建筑以夯土墙相连,并分隔出多个院落将中心土台围合。遗址以建筑遗存为主,出土大量建筑构件,有云纹瓦当、板瓦、筒瓦、绳纹瓦件、回纹地砖、空心砖、陶水管等。
据四角坪遗址项目领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侯红伟介绍,四角坪遗址是国内目前仅见的秦帝国时期代表国家意志的礼制性建筑群,是从王国到帝国阶段转型的标志性建筑。该建筑体量巨大、层级分明、秩序井然,整体呈典型中心对称格局,如此规模、规制的建筑群在国内同时期考古发现中相当罕见,是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的标志之一。且其形制、建筑材质及制作工艺均有别于日常生活的建筑空间,体现出较强的礼仪性,很可能与始皇帝西巡有关。该遗址对研究秦代政治、礼仪制度及建筑历史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甘肃是秦人诞生、崛起之地。据史料记载,秦人族出东夷,其始祖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赐姓嬴氏,并列为继承人。秦始皇在东巡之前,曾在统一全国次年进行过一次西巡,所到区域为秦的北地郡(今甘肃平凉、庆阳地区)与陇西郡(今甘肃天水、陇南、定西地区),礼县地属秦陇西郡,亦在巡视范围。
一同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还有: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河南永城王庄遗址,河南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陕西清涧寨沟遗址,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这些考古新发现,以更加鲜活的笔触生动展示了泱泱中华的悠久历史和博大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