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以“气象之姿”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甘肃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杨兴国

3月23日,将迎来第六十四个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将今年的主题定为“气候行动最前线”,强调气候行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我省深居内陆,是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2023年,我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3次大范围强霜冻近10年罕见,区域性沙尘暴影响范围近20年最大;干旱日数近15年最多;降水局地极端性强,1小时120.7毫米的强降雨创我省历史记录。在此背景下,气象工作的“一日不可或缺性”进一步凸显。参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近年来,全省各级气象部门认真落实《甘肃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多举措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发挥气象行业优势,以“气象之姿”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我省气象部门成功承办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共同主办的“气候变化与祁连山生态学术会议”,深入探讨持续做好祁连山生态保护工作的思路举措,以及建立气候变化背景下祁连山生态保护长效机制的科学对策;在张掖成功承办由国家发改委和中国气象局共同主办的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场会,为推动全国“人影”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黄河上游地区生态气候风险凸显,亟需增强区域气候变化风险综合防范能力》的建议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

紧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需求,以“气象之姿”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因地制宜开展沙尘监测预警、生态环境评估、森林草原火灾监测等精细服务;支持甘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修复工作;以祁连山生态保护区为中心建成空地一体的人工增雨作业体系。围绕黄河上游水源涵养、祁连山区生态屏障、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高质量开展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服务。统筹推进地球系统大数据中心建设,开展基于影响的气象预报和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强化主动、互动、联动,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对策等做好决策咨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

下一步,全省气象部门将以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开启气象现代化新征程,持续以“气象之姿”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气象服务。继续推进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建设,提升干旱区气候变化应对能力。启动第三次西北区域气候变化监测评估。紧盯“双碳”目标,完成温室气体监测站网建设,并适时开展碳足迹监测评估工作。面向重点区域开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风险预估,面向城乡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大型工程建设、区域性经济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开展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为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技支撑。

增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与服务能力。强化精准预报龙头作用,提升数值预报能力。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次生灾害风险管理及早期预警能力,在全省开展预警信号分县属地化发布业务。加强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评估产品在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方面的应用服务。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水平。服务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大生态工程,落实空气质量三年提升行动计划,提升污染和沙尘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开展生态气象灾害风险预报服务。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建设。加强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完善面向宜居城市、海绵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等建设以及能源、交通、生态等重大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体系。抓实天然氧吧、宜居城市等中国气候标志品牌建设。

服务全省粮食安全和农业防灾减灾。主动融入具有我省特色的“戈壁生态农业”“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完善全省一体化农业气象服务平台,优化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气象保险指数等工作,打造系列“气候好产品”,助力“厚道甘肃、地道甘味”品牌提升影响力。

推进新能源气象服务,提升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预报能力。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规划,不断强化能源、旅游、林业等重点领域专业气象服务。开展气象风险普查、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专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

未来,全省气象部门将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结合“甘肃省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持续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为更好服务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气象力量。

--> 2024-03-22 2 2 甘肃日报 c148608.html 1 以“气象之姿”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