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西学院委员会
从春天出发,向着美好未来奋进。中国共产党河西学院第四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学校将勇担教育强国使命、聚力高质量内涵发展,奋力开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新征程!
河西学院第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的八年,是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阔步前进的八年。学校党委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始终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走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之路,攻坚克难,锐意改革,推动学校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迈上新台阶。
始终聚焦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学校党委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开展党内集中教育,各级领导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增强。持续推进党建“五大工程”,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党组织“对标争先”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施为载体,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的标准化、规范化、示范化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党组织在学校改革、建设、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党组织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不断加强。学校获评第二批新时代甘肃省高等院校党建“示范院校”培育创建单位。宣传思想工作取得实效。紧紧围绕重大时间节点,不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讲好河西学院发展故事。学校荣获“第二批省级文明校园”荣誉称号。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接受省委第七轮巡视、省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扎实开展全省高校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治理、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等,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始终聚焦“国之大者”神圣使命,人才援疆工作成效显著。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高站位谋划部署,高质量推进落实,15年坚持不懈推进人才援疆工作。深入实施“实习支教援疆计划”“千人进疆就业计划”“访企拓岗专项行动”,12293名学生在新疆开展顶岗实习支教,12796名毕业生在新疆就业创业,实现实习支教人数过万和在疆就业创业人数过万的“双万”目标,为服务新疆、建设新疆作出突出贡献。反映河西学子扎根新疆、奉献新疆的专题节目《扎根大漠的“楼兰女儿”》《戈壁滩上的开学第一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看甘肃发展变化”全国党刊全媒体主题采访活动集中采访报道学校人才援疆工作。学校获评“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甘肃省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学校持续推进人才援疆、服务新疆工作大局的经验做法获评中央统战部2023年全国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
始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始终坚持高质量人才培养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全省教育工作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持续发力课程建设、注重搭建实践平台。以专业认证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抓手,持续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8年来,新增本科专业16个,现有本科专业70个、专科专业10个,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0521人。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7门,国家临床实践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6项,其中一等奖6项;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达700余项,体育美育和健康教育等课程建设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获评全省第二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成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河西学院红西路军研究院,打造形成“政治可靠、专业扎实、为人朴实、工作踏实”的“一靠三实”育人品牌,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8年来向社会输送毕业生35827名。学校获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医教协同育人改革不断推进。实行临床医学院与附属张掖人民医院“院院合一”管理体制。
始终聚焦创新发展根本引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不断增强。立足打造学校办学特色,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形成“教师教育、生态农业、医疗卫生、应用文理、工程技术”五大学科集群,建成6个省级重点学科。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首批招收教育、农业、旅游管理3个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67人。学校办学层次实现从本科教育到以本科教育为主、举办研究生教育的新跨越,成为学校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学校精准聚焦强科技行动,以科教融合、产学融合为主线,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平台培育为引导、省级平台建设为主体、校级平台提升为基础的科研创新体系,构建了项目研究、学科建设、平台团队、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五位一体”的科研创新模式,学校科研制度机制不断创新。坚持以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强有组织科研。8年来,获批立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41项,科研经费1.94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76项。现有省级科研平台30个,科研成果获得省级、地厅级奖励166项,科学研究水平、成果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双百行动”,打造形成“祁连学术月”“复旦—河西人文与科学高端学术论坛”“贾植芳讲堂”等届次化、品牌化高端学术活动,71位院士、1071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举办讲座报告1258场,受众21万人次。积极打造高端智库,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合作交流。与复旦大学共建“复旦—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院”等科研基地;与陕西师范大学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与敦煌研究院携手开展敦煌学与河西历史文化研究;发起并加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河西学院学报》办刊质量不断提升。学校在增强科学研究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
始终聚焦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围绕全省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的总体布局和实施“四强”行动要求,坚持“做河西文章、出特色成果、建丝路名校”,以贡献求支持,以作为求发展。编制《河西学院关于推进强科技行动的实施意见》《河西研究指南》,精准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获批祁连山大型真菌研究项目资金2000万元。助力乡村振兴。选育青贮玉米新品种“河农1号”,推广种植4000亩;完成农业农村部“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建设项目”,资助经费达1650万元;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累计培训农技人员32374人次,各项科技服务新增产值1.81亿元,为推动河西地区农业种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投入425.64万元资金,派出11批34名驻村干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挥多学科优势,广泛开展河西走廊经济社会文化、红色历史文化、裕固族文化与文学、敦煌文艺与边塞文学、河西方言与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效显著。牢固树立“大健康”理念,为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培养大批医学专业人才,在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提高诊疗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健康保障能力上展现了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始终聚焦人才强校根本战略,人才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实施“进百所高校,引百名博士”工作计划,公开招聘二级学院院长;坚持“引进一个人才、推动一个团队、助力一个学科”的引才导向,修订完善《河西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工作的政策环境;坚持以创新平台、重点学科、科研基地、重大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合作项目等为依托,以“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凝聚学术队伍,搭建人才成长平台,激发人才效能,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8年来,累计投入人才建设经费近7000万元,补充教学人员278人,专任教师从2017年的895人增加到1151人,正高级职称教师从98人增加到24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从288人增加到489人,博士教师占比25.4%;补充辅导员、教辅、管理服务人员167人,教学、管理、服务“三支队伍”全面加强。实施“祁连人才工程”,遴选三批祁连人才工程项目共计218名教师。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宝钢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专家14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9人、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10人、甘肃省“飞天学者”9人、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22人。大力营造尊师重教良好风尚,举办教师节表彰大会、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为从教满30年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举办重阳节离退休教职工座谈会等活动;在节庆日看望慰问退休专家、青年优秀教师代表等,形成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追求卓越”的浓厚氛围。
始终聚焦以学生为本根本立场,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拓展。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全面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坚持以经典文化打“底气”,以精品活动养“文气”,以核心价值立“正气”,以美育浸润学校,积极推进“名家、名师进校园、进课堂”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多位名师大家来校讲学、作专题学术报告。大力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八步沙》《石榴花开映陇原》《大梦敦煌》《丝路花雨》等大型歌舞剧来校演出;举办“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讲演大赛,原创歌舞剧《裕固风华》被纳入甘肃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展演剧目。学校首登甘肃春晚,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显著加强。充分发挥典礼育人功能,打造形成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颁奖典礼三大典礼品牌,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学生荣获“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甘肃省大学生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一大批优秀毕业生脱颖而出,在经济社会各个行业领域得到广泛认可和高度赞誉。国防教育不断强化。连续8年邀请相关人士来校作专题报告,在校学生应征入伍373人。学校被评为“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坚持33年不间断开设学生“公益劳动”课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始终聚焦开放办学活力兴校,对口支援协同提质不断深入。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与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开展俄语专业“2+1+1”联合培养,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高校广泛开展校际合作交流。成立“中西亚青年国际学院”,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积极作为。复旦大学对口支援河西学院十年取得丰硕成果,形成了“以事业为目标,以情感为纽带,以机制化、体系化的支援项目与合作平台为抓手”的长效合作机制和“全方位、多层次、大密度、高水平”的对口支援工作格局。复旦大学950余位专家学者来校指导工作、开展学术交流,河西学院1000多名师生到复旦大学学习提升。其中,攻读博士学位教师98名、硕士学位教师50名。复旦大学对学校医学本科专业师资开展“一对一、点对点”带教培训指导,全力支持学校办好医学教育,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深入实施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扎实落实西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支持河西学院高质量发展意向协议》。两校在13个建设项目、23个子项目上逐步推开支援帮扶工作,互派挂职干部、进修教师达到47人。西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西学院四校联合推进,打造形成了师范教育协同提质工作新样板。
始终聚焦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抢抓“甘肃省重大项目”“甘肃省重大前期项目”“教育强国建设项目”等政策机遇,实施河西讲堂、实验实训中心、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一批重点项目,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效显著,师生学习生活条件不断改善。8年来,基本建设投资达3.06亿元,校舍建筑面积由52.7万平方米增长到61.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由11.85亿元增长到27.24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46亿元;馆藏文献总量达到356.66万册。其中,馆藏纸质图书由133.79万册增加到165.57万册,生均纸质图书由70.6册增长至132.1册。校园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校园安全体系不断完善,学校持续保持和谐稳定、干事创业良好环境。
始终聚焦依法依规办学治校,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全面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监督”,健全学校党委全委会会议、党委常委会会议、校长办公会议等议事规则,认真执行“三重一大”制度,形成了科学管理和民主决策的良好氛围。颁布实施《河西学院章程》,健全完善校内治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召开学校高质量发展战略咨询会,健全校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学术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过去的8年,是一部学校事业开拓进取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河西学院人顽强拼搏的奋斗史。学校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长足发展,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兄弟高校、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关心厚爱,离不开历届学校党委守正创新、砥砺奋进,更离不开全体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团结拼搏、埋头苦干。8年的探索实践和跨越发展深刻启示我们:
——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牢方向。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必须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质量。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必须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强化特色。要坚持不懈推进人才援疆,坚持“做足河西文章、产出特色成果、建强丝路名校”,打造人才培养特色、科学研究特色、社会服务特色、文化传承创新特色,提升学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师生发展为本,激发活力。要坚持师生办学主体地位,全心全意服务师生,改革问计于师生,发展依靠师生,发展为了师生,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现代大学制度,激发办学活力,释放发展动能,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必须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接续奋斗。要坚持系统观念,锚定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办学目标,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大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战略,以正确政绩观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岁月镌刻光荣梦想,奋斗绘写壮美画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河西学院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抢抓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机遇,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厚植“爱生如子、爱校如家”教育情怀。力争做服务发展的先锋,在河西作贡献;做特色办学的先锋,在西北找位置;做教育开放的先锋,在丝路建名校。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壮志满怀、信心十足,奋力开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