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非遗撷英】
庄浪地摊——

多彩的生活之歌

□ 苏志刚

在黄土覆盖的大地上,在绵延起伏的群山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乐,用优美的舞姿,用古老的乐声,上演着流传千古的故事。正是由于这样的执着,生活在“梯田王国”的庄浪人,代代口传心授,把古老的地摊从远古搬到今天的艺术舞台。

春节,耍社火、演地摊是庄浪人亘古不变的习俗。节日里,庄浪农村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村头的社火表演更是一摊接着一摊,成为夜晚的一道亮丽风景。

庄浪县韩店镇武家村曾以习武唱曲而得名。每年春节,武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唱小曲,扭秧歌,送祝福,品民俗,贺新年。用村里人的话说,武家村几乎人人都喜欢唱小曲,耍地摊,一个家庭就是一个舞台。

庄浪地摊由于在夜间装扮演出,又叫“夜社火”“夜故事”。它的表演形式多样,有小曲、笑摊、秧歌、舞狮、跑旱船、纸马、吆牛、耍杂技等。地摊的表演时间主要集中在农历正月初四到二月二这段时间,并且演出前后都有既定的规程。

一个正月走了,另一个正月会来。同样的地方,上演着相同的故事。轻扬曼妙的曲调间,人们偷得正月的浮闲,把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生死离别的凝重,表演得淋漓尽致,让观者的心灵得以净化,感情得以升华,真善美得到完美表现。

狂欢之余,人们不禁会问,这种娱乐形式从何而来?

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孙志勇研究地摊艺术40多年,主要从事小曲唱词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对地摊的起源有独到的见解。他说:“地摊起源于元明时期的说唱艺术,是熔舞蹈、戏曲、曲艺、工艺美术于一炉的民间艺术。庄浪地摊中的小曲来源于历史神话故事和取材于当地实事史实的曲目,在小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由移民带来的外地民歌,加上当地的劳动号子以及民俗仪式的民谣,也极大丰富了庄浪地摊的内容。”

地摊有文武之说,文地摊有小演唱,有曲子戏,用锣、鼓、板胡等乐器伴奏;没有演唱,只有锣鼓伴奏,狮子、旱船、纸马、毛驴舞动,或人物列阵变换,则为武地摊。从演出形式看,庄浪地摊与陇东其他地摊不同,以文为主,以武为辅,文武结合,并且在迎、接过程中有“说议程”的表演项目。

地摊表演至今遵循旧时的套路。首先锣鼓开路,春官说诗,演员列队入场,随后锣鼓开场,演出就算正式开始。接着,在曲调优美的乐声中,装扮一新的村民展开优美的舞姿,亮起动听的唱腔,把土而不俗、嬉而不谑的一些传统节目奉献给观众。

小曲是庄浪地摊演出活动的核心,它的表演形式独特,多半以四男四女表演,男角简单化妆或者不化妆,每人手执蝇刷或霸王鞭,身后尾随一个小旦,伴随着锣鼓相继出场;有的是三小旦一丑旦,绕圆场一周后男角集中合唱,女角绕周载舞,丑旦做各种逗乐动作,唱一节,锣鼓伴奏一节,直到一曲结束。逗乐的丑旦是最活跃的人物,化妆丑到了极点,大脚片,麻子脸,大嘴几乎斜到耳下,尤其是她的诙谐表演,让人哭笑不得。

庄浪县南坪镇沈坪村以唱小曲而远近闻名。近年来,沈坪人年年唱小曲,演笑摊,把传统节目唱出了小山村,演到了县城。

庄浪地摊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生活,根植于民俗文化的土壤,它的表演语言通俗易懂,诙谐生动,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当地人知道,要想使这种愉悦成为永恒,就必须通过以老带新、以师带徒的形式,加强对地摊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武家村的武生田,14岁唱曲,20岁小有名气,是庄浪地摊的传承人。如今,武生田已到古稀之年,但他仍然乐于演出,向新人传授所学。

名为小曲,实为大戏。地摊,是庄浪人的生活之歌。

--> 2024-02-06 【非遗撷英】
庄浪地摊——
2 2 甘肃日报 c140681.html 1 多彩的生活之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