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家英 通讯员 曲倩倩
近年来,兰州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在系统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3468”工程)的基础上,提出一流本科教育理念和建设蓝图,从“学校管好”“学院做好”“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四个维度进行系统改革。
“目前,兰州大学通过有组织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强化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学术素养与科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跨学科、国际化和数据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写作与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幸福生活能力等五个方面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兰州大学教务处处长郭明宙介绍。
深化课程内涵 推进课程思政体系改革
“我从事教学的所有课程都融入了课程思政的内容。”由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韩俭教授讲授的《病原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三门课程,很好地结合了科学家屠呦呦的故事等,“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科研人员对国家任务的责任与担当,以及中国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前,兰州大学3000余门专业课、282门通识教育课、111门在线课程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此外,学校还推动建设《地球历史及其生命的奥秘》《走近核科学技术》《文科物理》等一批富含思政元素、广受学生欢迎的线上、线下“金课”。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吴王锁教授及其团队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走近核科学技术》,将“两弹一星”精神注入专业教育之中。这个课程在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慕课等教学平台上线并向其他高校及社会学习者免费开放,每学期的选课学校达上百所,选课人数过万人。
“金课”之外,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所有任课教师都要种好责任田。
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何鹏举副教授带领学生,将《环祁连山地质认识实习》这门课搬到了拥有丰富地质资源的祁连山。在2023年7月的暑期,他在讲解完地质现象后带领学生前往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参观学习。“希望同学们不仅能学到地质学的知识和技能,更能意识到如此优越的野外学习条件是怎么来的。”何鹏举说。
目前兰州大学共立项13门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课和通识课程作为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文学名著赏析》是13门课之一,主讲人兰州大学文学院古世仓教授谈道:“课程主要是关于文体和作家的专题性讲授,课程设计和教学中对课程思政的安排,主要围绕创作主体的社会责任、文化人格、艺术气质、形式创新和文学贡献五个方面展开,突出了专业精神。”
打破专业壁垒 加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兰州大学2021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构建以主修专业为核心、以辅修为拓展、以微专业为补充的“4+2+3”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体系。
学校鼓励打破院系壁垒,推动跨学科、跨学院合作建设双学士学位专业和交叉学科专业。2021年秋季学期,兰州大学跨学科贯通课程开课;2023年秋季学期,学校向本科生推出24门跨学科贯通课程,分校区分学期滚动开课。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邱德钧教授在《逻辑学》课堂上,将逻辑学、认知科学和AI跨学科结合起来,从逻辑学发源地古希腊开始,依托哲学、理论物理、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带领新时代青年一起揭开“人工智能世界”的“神秘面纱”。
“课堂上有许多‘硬核’知识点”,这是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20级本科生李斌对这门课程的最初印象。对李斌而言,学习逻辑学等同于学习了一门新技能,“每当涉及跨学科、技术层面的知识时,用逻辑学基本原理去理解反而非常轻松。”李斌说。
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的微专业的培育与建设,对推动兰州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兰州大学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生物制药(疫苗创制)跨学科微专业是首批开设的微专业。2023年6月,12位首届学生顺利毕业,获得生物制药(疫苗创制)微专业证书。
第一临床医学院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祁文斌就是其中一位,“微专业的学习,帮我跳出临床医学局限的‘圈子’,让我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建设一批通用类在地国际化课程,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在2023年开设了5门在地国际化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国际组织文献导读》是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刘婧老师及其团队开发的通用类在地国际化课程。“这门课有四位老师,老师们不仅带我们研读学习国际组织的文献文件,还给我们提供很多去国际组织实习的建议。”外国语学院2021级德语专业学生孙炜宏说。
聚焦学生成长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热爱地理学的兰州大学2022级本科生郑慧珠被她的本科生导师选中,担任《自然地理学》助教。2023年11月至12月,她带领学院2023级的新生们分别前往兰州“水墨丹霞”和兴隆山进行专业实践活动。为此,她精心做前期准备工作,如课程知识图谱绘制等。郑慧珠说:“担任助教让我对课本知识更加熟悉,对教材整体框架更加了解,我的沟通交流、组织协调能力也有所提高。”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新修订的2023版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依托野外科学观测台站,探索科教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切实锻炼。”《自然地理学》这门课程也由原来的纯理论性课程改革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模式。
同样在课程改革方面,兰州大学法学院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写道:“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按照毕业生考研深造和从业两大主渠道,采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行的思路设计专业自主选修课。”通过专业选修课的课程组合模式,突出学生的差异化竞争力。
据了解,法学院针对有意向就业的本科生,设置了民法案例研习、刑法案例研习、刑事诉讼法案例研习、模拟法庭实战演习等实践课程,课堂案例教学题材也不再局限于教材、网络,而是真实发生在身边的事,让学生提前了解了将来职业的真实情景。
“培养品德高尚、理想远大、人文底蕴与科学素养深厚、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扎实,具有健康体魄与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与面向未来的创新引领型人才”,是新时代兰州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专业核心课要求平均分在85分以上,而且单科不能低于80分。”这是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荣誉学士学位课程关于必修课程的要求。对照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将2023版培养方案中富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程设置为荣誉课程,学生在学期间达到学院设立的荣誉学士授予标准,即可申请荣誉学士学位。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王建波表示,荣誉学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鼓励他们思考并发挥自己的长处,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未来进一步深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