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玉丽 杜雪琴
“冰天雪地软儿梨,瓜果城中第一奇。满树红颜人不取,清香偏待化成泥。”
这是著名诗人、书法家于右任为兰州软儿梨所写的诗句。
在“瓜果之城”兰州,软儿梨何以能被赋予“第一奇”的美誉呢?
一
冬至过后,兰州城的大街小巷里,挑着竹筐吆喝的果农渐渐多了起来。掀开竹筐上面厚厚的棉被,是一颗颗圆溜溜、黑黢黢、冻得硬邦邦的果子。这就是软儿梨。
软儿梨又名化心梨、香水梨,俗称“冻梨”,兰州人亲昵地叫它“软儿”。没有见过软儿梨的人往往会感到疑惑,这黑黑的果子,怕不是坏了吧?还冻得硬邦邦的,啃一口,岂不是会崩了牙?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同样的,不能“以貌取梨”。
貌不惊人的软儿梨,自有它的奇特之处。
软儿梨的奇,首先在于它的成熟及嬗变之奇。
每年秋分过后,便是软儿梨的采摘期。刚采下来的梨,果皮黄中带绿,色泽诱人,可是果肉又硬又酸,并不好吃。
果农在自家院子最南面的极阴之地,用竹片编成一种叫“耙子”的床,“耙子”上下皆空,走风漏气。梨被整齐地摆在床上,盖上麦草,一层梨一层麦草。
经过两周左右时间的储藏,梨的表皮颜色开始变深,果肉发酵软化,果味变甜,两手一捏,就可成为两半,像熟透的杏子一样软糯。
但这个时候还不是吃软儿梨的最佳时机。
美味往往需要时间的酝酿。耐心些,且等等。再等上一个多月,软儿梨表皮颜色越来越深,天寒地冻,梨子被冻硬了。短暂的气温回升,又让梨子化冻变软,降温时再次冻硬,如此反反复复,经过时间和温度的“千锤百炼”,梨的颜色也变成黑褐色,这时候软儿梨才算修成正果。这个过程,被称为“糖化”。
清光绪十八年,张国常编修的《重修皋兰县志》中载:“香水梨俗称软儿,秋时色青黄,味微酸,藏至冬末春初变软发黑,肉悉成浆,甘如蜜。”
软儿梨的奇,亦在于它的吃法之奇。
软儿梨最精彩的口感,同样需要耐心和等待。
将梨放置一小碗中,等一两个小时,让碗中的果肉自然化开变软,然后从皮上随意开一小孔,用嘴吮吸,仿佛一口琼浆入口,伴随着满嘴的甘甜,一缕清凉直抵肺腑,顿时神清气爽。
还有一种办法是把梨搁进凉水中,不一会儿,梨的表面便会包裹上一层亮晶晶的大冰壳。轻敲、去冰壳,然后撕掉黑皮,露出焦黄色的果肉。此时的软儿梨,成冰沙状,吃进嘴里,就像冰淇淋一样绵密细软,清甜彻骨。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心急也吃不了软儿梨。若着急用火加温,软儿梨的味道会变酸,失去原本的芬芳。
软儿梨的奇,还在于它的性味转换之奇。
梨是我国传统的食疗果品,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但由于生梨性寒,脾虚胃寒的人不宜多食。
软儿梨却不然。
它既有梨的所有优点,又在“糖化”的过程中,将一个寒性水果硬生生转化为温性,变成养生佳品。于右任在第一次吃软儿梨时,就被其所折服,写下了《咏软儿梨》一诗。后来,于右任在凉州再次吃到软儿梨时,情不自禁又提笔写下《河西道中》一诗:“山川不老英雄逝,环绕祁连古战场。莫道葡萄最甘美,冰天雪地软儿香。”于右任对软儿梨的喜爱可见一斑。
兰州人在感冒咳嗽或嗓子疼的时候,总会吃上几个软儿梨;喝醉的时候,软儿梨便是最好的解酒神器。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软儿梨有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酒毒等功效。民间更是把软儿梨称作“天庭神仙味,人间灵芝草”。
二
兰州城东北方向20余公里处,黄河自东南向东北画了个半圆,把皋兰县什川镇团团围住。
什川镇四面环山、三面环水、状如半岛,曾是黄河上游的军事要地。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移民屯田,年仅10岁的魏贵从山西一路迁徙,最后在什川定居,经过多年繁衍生息,“魏”姓成为占什川总人口70%的第一大姓。
与魏氏家族相生相伴的,是生生不息的梨树。
时光荏苒,如今什川镇已经成为一个大梨园——面积近五千亩,软儿梨和冬果梨平分秋色,各占半壁江山。
什川人种梨,起初为了浇水方便,梨树一般都栽在黄河边。康熙三十年,在村民魏作绛的女婿陶之琇建议下,什川人从兰州引进8辆水车,从此开始大面积种植梨树,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古梨园。
现在,什川梨园核心区面积3939亩,园内百年以上的古梨树有9423棵,堪称“中国一绝”。作为“中国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什川梨园被国际植物学界称之为“世界植物界的奇迹”、全球罕见的“活植物标本”、难得的“梨园博物馆”,被吉尼斯认证为“世界第一古梨园”。
梨园靠近黄河边有两排梨树,树龄距今均已超过400年,其中的“梨王”“梨后”树龄高达480多年。“梨王”是一棵冬果梨,“梨后”则是一棵软儿梨。
“梨后”树干直径大约一米粗,树形优美,四条枝干呈45度,向四个方向舒展。
1981年包产到户时,这棵“梨后”被分给了什川镇北庄村新城队的魏职贺,现在由他的儿子魏俊杰管护。目前依旧是盛果期的“梨后”,每年能结800多公斤的软儿梨。
树龄480多年的梨树上结的果子啊,那该有多么的甘甜!我们不禁心生向往。
来到魏俊杰家,他刚从兰州卖梨回来。“梨后”的果子已经所剩无几,拿起一个化好的果,皮薄肉细,色泽焦黄,入口清香甘甜,令人回味。
吃着梨,仿佛品到了历史的滋味。在兰州街头买软儿梨的人们,并非都知道,他们所吃到的梨,是从树龄已有两百年、三百年甚至四百年以上的梨树上结的果子。
软儿梨有大、中、小果之分,半斤以上即为大果。
魏俊杰说,“梨后”结的果子能有7两重,算是果园里最大的果子了。不过,销售价格与一般大果的价格无异。
三
什川梨园所有梨树的树干上,都有一圈突起。
“这是嫁接的接茬部位。”当地人这样介绍。
从开始种梨时,什川人就用野生树种做砧木,这样嫁接的梨树寿命格外长。
“500年前,什川人就掌握这么好的果树嫁接技术了!”内行看门道。2020年,前来考察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王文辉研究员一到梨园便惊叹。
软儿梨属秋子梨系,生长在黄河上游的河谷地带,西起青海河湟地区,东至宁夏中卫,种植历史悠久。
在数百年的劳动实践中,什川人孕育出别有特色的农耕智慧和独具一格的果树作务技术。
什川梨园果树上的害虫,有三种死法:“捂死”“累死”“烧死”。
梨树开花前,果农便把白土和成泥,抹在梨树的枝干上,既给树体补充水分,又封住藏在树缝中的虫卵,把它们活活“捂死”。
每到疏花季节,果农在梨树下堆一圈细沙,用长竿敲打花枝,不结实的花朵掉下来了,树上的害虫和虫卵也被震落,掉到沙堆上。害虫往上爬,沙粒往下滚,害虫爬呀爬,一直爬不到树上去,最后“累死”。
梨树长到十年以上的时候,树皮会翘起来,树皮下面就成了虫子藏身的好地方。当地果农便会用一种弯曲的铲子,给树“刮皮”。刮下来的皮连同里面的虫子,拿去填炕,虫子被“烧死”了。炕灰富含钾,又是果子积累糖分的关键元素。这也就完成了一个从树上来、又到树上去的小循环。
什川梨园里,最难的技术当数“天把式”了。梨树管护的重点包括整形修剪、盘树吊枝、杀虫、采果等。这四道工序都需要高空作业,所以,管理梨园也被称为“种高田”。
“种高田”离不开一样重要的工具:云梯。
什川的云梯和别处并不相同,它是一根独杆儿。杆长十余米,杆上分段凿小孔,每个小孔中间穿一根木棍做梯梁,形似蜈蚣。
云梯的下端套铁叉,用时将铁叉插入地中可防止侧翻。
云梯两侧还需另配两根六七米长的木椽,俗称戗杆。戗杆分八字形叉开,上端用羊毛绳与梯杆连接,两根戗杆和云梯形成稳固的三角形,梯子也就稳稳当当了。
撑云梯的人,要举着数十公斤的云梯,在梨园穿行,这既是体力活,更是绝技。
2008年6月,兰州“天把式”被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魏生恒就是“天把式”的传承人之一。
在梨园,他稳稳地举着云梯到树下,找准位置,提起云梯,使劲一插,再用戗杆固定好后,登上云梯,在云梯上顶腿、辫腿、勾腿、挂腿……左右腾挪,如行云流水,展示出了高超的技艺。
“这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独特技艺,我们一定不能把它丢了。”魏生恒说。
四
市场经济的大潮,不可避免地给什川梨园带来巨大冲击。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远离了梨园。
梨园渐渐荒芜,刮皮、抹泥这些古法耕作技术也渐渐被人遗忘。
由于梨树种植效益不断走低,一些果农开始偷偷砍树。
2012年,在兰州工作的魏著新回乡探亲。半夜,他被一阵刺耳的电锯声惊醒。姐夫告诉他,这是有人趁黑砍梨树呢。
深爱家乡和梨园的魏著新大为痛心,走访调查后,他在媒体上发文,呼吁保护什川梨园。同时,联合有识之士,通过多种渠道反映什川梨园亟待保护的现状。他甚至直接给县委书记打电话,引起了重视。这就有了后来的夜间护梨巡逻队。他还带着电视台记者到梨园拍摄《梨园之殇》,成立“什川古梨园保护群”,印发倡议书到什川梨园散发,呼吁保护古梨园。
魏著新们的努力没有白费。2014年皋兰县成立古梨园保护中心,开始与村民签订古梨树保护协议;2019年《兰州市什川古梨树保护条例》实施,古梨园保护传承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
在古梨园核心区,有一个面积约700平方米的苗圃试验基地,培育着2000多株树苗。这是古梨园保护中心为抢救濒危古梨树准备桥接用的苗木。
这些年轻的苗木,将被移栽到老树下,通过嫁接的方法,与老树连为一体,用自己年轻的躯体,为老梨树输送养分,也为老树提供支撑。
当然,保护古树的主体,仍然是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果农。
什川梨园的新生代魏永波敏锐意识到这个问题。
今年42岁的魏永波走南闯北多年,是个见多识广的人,他深知家乡梨园的宝贵。
2013年以前,魏永波做的是物流生意,当时他把中国到尼泊尔口岸的贸易做得风生水起。
当他回乡看到梨园现状后,决定留下来。“我要让梨园的乡亲,因为梨树过上更好的生活;也让他们因为更好的生活,而更加爱梨树。”
他与关系要好的四个朋友,一道成立了瓜果专业合作社,主打软儿梨销售。
软儿梨销售有三难:储存难、运输难、销售半径小。
魏永波开始着手解决这些难题。
冷库的建立,解决了软儿梨储存问题;借着冷链物流的发展,软儿梨走向全国。
软儿梨从季节性地域性水果变成全年全域销售的水果。
2016年冬天,魏永波拎着两筐软儿梨参加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更多的人知道了软儿梨。有人甚至从国外给魏永波打电话,问能不能邮购些软儿梨。
就在魏永波信心十足、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他的节奏。2021年,由于物流的原因,他收上来的果子几乎都砸在了手里,负债高达700多万元。
2022年,润肺止咳的特殊功效,让软儿梨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合作社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订单。
“忙得干脆停不下来,晚上11点还在装箱打包。”魏永波说。
如今,在什川镇,从事软儿梨生产、加工、销售的专业合作社,已经有十几家。
2023年,从福建考察归来的魏永波有了新的想法:卖年份梨,让古老梨园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魏永波说,他的下半生,要在什川周边的荒山种满梨树,像祖先们一样,把梨园的根脉留下。
古梨园数百年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这里悠久厚重且独特的农耕文明,承载着什川人历史记忆的梨园,而今焕发着新的生机,也将永续润泽这一方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