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丽蓉
十年风华,百期硕果。日前,由敦煌研究院学者创办的敦煌学学术交流平台“敦煌读书班”迎来了第100期,“敦煌读书班百期纪念与丝路文明交流史学术论坛”顺利举行。来自十多个省市区的百余位专家学者相聚兰州,围绕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古代文献及其他文物研究、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丝绸之路艺术与考古研究、敦煌石窟研究、简牍学研究等议题展开多方面探讨。论坛共收录论文48篇,其中36篇论文进行了宣讲。
“敦煌读书班”坚持举办13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一
“敦煌读书班”于2010年创建,旨在推动敦煌学的发展,及时沟通研究信息,加强资料共享,方便专家学者间的交流互动。读书班早期以兰州的科研机构与高校学者为主,后影响逐渐及于全国,甚至有不少国外的学者参与其中,有的为讲座人,有的为主持人或评议人。据不完全统计,参加过“敦煌读书班”讲座的国内外学者逾170人,讲座论文逾300篇。
读书班遵循自愿参加、主题不限、自由讨论的原则,鼓励学术批评,倡导严肃认真的学风。百期的历程,充分体现了读书班在拓宽学术视野、探索研究方法、追踪学术前沿、掌握最新研究动态、消除学术盲点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二
历经百期,“敦煌读书班”不变初衷,活化敦煌文化,赓续敦煌美学。
敦煌研究院原副院长张先堂表示,“敦煌读书班”具有开放性、探索性、丰富性和持久性,成为培养青年学者的优良沃土。
“敦煌读书班”吸引、凝聚了一大批敦煌学专家以及有志于从事与敦煌学密切相关的丝绸之路、西北历史文化、西北史地等方面研究的学者,以及一大批对之有兴趣的爱好者,尤其是众多的本科生、博硕士研究生,从而可以使敦煌学研究高地的打造获得更为坚实的学术基础、学科基础、学者基础和民众基础,使其更为坚实和雄厚,同时也提高、加深了人们对于敦煌文化、对于丝绸之路的认识。“敦煌读书班”研究内容丰富,涉及敦煌学、西夏学、丝绸之路研究等多学科领域,参与学者老中青三代济济一堂,资深学者有李正宇、史金波、李并成、霍巍、荣新江、牛汝极、李树辉等,还有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可以说,“敦煌读书班”是资深学者的讲堂、年轻学者的练武场。
“‘敦煌读书班’海纳百川、广开大门,体现了在学术研究上努力探索,力求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的精神。”张先堂称,可以看到在“敦煌读书班”的讲座内容,往往是新材料、新观点、新视角、新论证。许多学者将自己刚刚写成的,甚至是未定稿的论文带到读书班,希望在研讨中得到肯定,或者指正、补充,听讲者认真讨论,切磋琢磨,指正补缺,结果使讲者、听者互相受益,使读书班成为一个有益的学术共同体。
三
在敦煌研究院、甘肃敦煌学学会和甘肃文化出版社的支持和筹划下,“敦煌读书班”在迎来百期纪念的同时还举办了丝路文明交流史学术论坛,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论坛上展示了近期国内学者有关敦煌历史、敦煌哲学、敦煌文学、敦煌艺术、石窟壁画和摩崖造像、简牍、古代饮食文化、古代医药文献、古代汉语、民族艺术-文学、民族共同体、丝绸之路历史-宗教-钱币、中西文化交流等多学科领域研究的一批新成果。如杨宝玉《敦煌文书P.2672、S.6234+P.5007整理与研究》是对敦煌文献进行持续精深研究的新成果,不仅对这三件敦煌文献涉及的书信内容、对张球诗歌研究获得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对敦煌文献的存藏方式获得了新的认识。杨富学《西夏元初敦煌的荒败与元后期敦煌的繁荣》认为敦煌经历了由西夏至元早期的荒败到元后期繁荣的突进式发展,元后期敦煌的繁荣为石窟的大规模营建提供了条件。赵洪娟《复活与新生——希腊酒神节与敦煌结葡萄赛神节庆互动研究》以学术视野考察了敦煌结葡萄赛神节与希腊酒神节的互动关系,对希腊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流互动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此次参加的学者们在多学科领域努力寻求新角度、新视野,在探索新的研究方法上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比如有多位学者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来展开相关研究,如董知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河西族群交往与交融》、多洛肯《古代民族文学研究中的中华文化认同的相关思考》、胡蓉《回鹘借由儒学而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途径》等。上述几篇论文显示了这方面的新成果。再如范鹏的文章从宏观的视野、哲学的高度概括敦煌哲学的特征,将敦煌哲学之道命名为“大盛融通之道”,堪称高屋建瓴,体大思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