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智库建言】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编者按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履行党校“为党献策”的职责,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近日举办“甘肃经济形势分析与前景展望”论坛。来自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现摘登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奋力开创甘肃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张建君

当前,我省经济发展正处于蓄势待发、爬坡过坎、追赶进位的关键时期。据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甘肃省同比增长6.6%,为经济回升向好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指向,我们要切实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将好的态势稳住、将量的文章做足、将质的提升凸显,坚定发展信心,努力开创甘肃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坚持发展追赶型经济。甘肃目前仍属于相对欠发达地区,但辩证地看,我省最大的潜力就是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实施追赶型经济发展,助力甘肃实现现代化,招商引资、加大投资力度仍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纵观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追赶型发展离不开内部蝶变,或者外力助推。因此,把握好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既不无所作为,又不盲目冒进,实实在在地做好招商引资、加大投资力度、转方式调结构强动能等工作,特别是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追赶式发展增添新动能。

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从近年来,特别是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来看,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扩大国内需求、防范化解风险、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等政策举措,对甘肃补短板强弱项有巨大的政策利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一是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坚持强科技行动,结合科技创新方向推动“外引内优、内外联动”,将招商引资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相结合,为甘肃经济发展引入新动能。二是在扩大内需方面,放大强省会行动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溢出效应,瞄准我省基础领域、公共服务、城镇化等领域,借助国家政策机遇,作为扩大内需的新抓手,释放其发展动能,实现内需多元带动、供需互动的新发展局面。三是在补短板强弱项方面,要与强县域行动、“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结合起来,在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领域拓展新动能、打造新亮点、塑造新形象、赢得新发展。四是依托强工业行动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别是围绕甘肃14个重点产业链,加快实现从资源化、能源化、初级化向精深加工、产业链延伸、品牌高端化等方面转型升级,优化现有产业链条,实现全产业链发展,与新兴产业、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实现充分的融合发展,创造全新发展动能。

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正确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甘肃的生态屏障、能源基地、战略通道、开放枢纽的特殊功能定位越来越凸显。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共建“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等一系列政策机遇叠加之下,甘肃凭借国家新能源新材料基地、国家传统工业基地和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等发展优势,已经成为市场化主体持续加大项目投资和国字号企业生产力布局调整的投资洼地,充满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合作机遇。甘肃有望打造以酒泉、嘉峪关等市为基地,辐射河西走廊、新疆、青海、内蒙古的大型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同时,争取更多央企特别是能源资源型央企在甘投资,必将引来助推甘肃后发赶超的现代化经济力量。

作者为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甘肃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持续推进强省会行动

周克全

甘肃现代化建设需要兰州当好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当好带动省域整体发展的火车头。2024年我们要继续推进强省会行动,持续发挥省会城市在拉动全省经济增长和辐射带动上的重要作用。

实施强省会行动必须高度重视三大机遇。一是时代机遇。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2019年9月,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将兰州市列为我国首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为兰州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遇。二是政策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4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这为政府继续发行专项债、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也为甘肃的强省会行动带来新机遇。三是发展机遇。2024年作为“十四五”规划关键一年,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将更加精准,为进一步强化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以基础设施建设与支柱产业等为中心的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保持一定强度,为强省会行动带来诸多发展机遇。

在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中构建“大兰州经济圈”。2023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以兰州为中心、以兰白一体化为重点、辐射带动定西临夏的一小时经济圈,驱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兰州在强省会行动中,应站在“一核”高度,以兰州中心市区、兰州新区和兰州城市副中心为核心,白银、定西两市为两翼,统筹“一核”产业布局,以延链补链强链为切入点,构建“一核”产业集群,在构建“大兰州经济圈”同时扩展、充实与创新强省会行动。

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契机,做强兰州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快将《兰州市“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提出的“1364”发展思路落地落实:即围绕“人民交通为人民”1个核心,在“两带”(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延展带)“两群”(兰西城市群、沿黄城市群)“两极”(榆中生态创新城、兰州新区)这3大区域,重点推进6大转型提升,逐步推进“智慧、绿色、平安、法治”4个交通发展,实现“双强双畅双示范”等目标。

以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为动力,进一步优化兰州发展环境。优化营商环境与人才发展环境是提高与增强兰州软实力的关键,要在人才制度上真正破除“官本位”与行政化传统思维,针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从工作到生活制定完善相应政策法规,实现以制度换人才聚集、换科技创新的最大效益。

积极开拓东盟出口市场。兰州要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有利条件,积极拓展东盟市场,尤其是开拓越南、泰国、新加坡、菲律宾等国的市场。

作者为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促进农村消费提质升级

王建兵 杨雪琴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提出了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的政策。促进农村消费是扩内需、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在当前条件下,提升农村多元价值,促进农村消费扩容升级,让农村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动能,无论对全省的经济增长还是实现甘肃农业农村的整体现代化,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增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一是巩固拓展农村居民经营收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土地附加值,畅通农民农产品销售渠道。深入挖掘特色产业潜力,巩固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加大品牌创新和宣传推介,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全力扩大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立足农业农村资源禀赋,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继续稳岗拓岗,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自主创业、自主择业的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返乡创业。加大返乡回流人员摸排,及时向返乡劳动者推送本地企业缺工岗位,推动返乡农村劳动力再就业。三是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激活农村闲置宅基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促进城乡之间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互补融通。

强调投资和消费转化,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一是扩投资促消费。投资更多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如文旅基建、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农村通讯网络、电力供应等方面的投入,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在内的投资力度,在扩投资、促消费中带动更多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实现正循环。二是补短板促消费。提高交通运输服务通达深度和覆盖广度,推进新技术新业态的有机融合,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的娱乐、教育和购物场景,增强消费体验的个性化、互动性和沉浸感,改变农村的生产消费条件。完善农村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网络,加快物流网点服务延展,推动农村地区重点乡镇加快布局数字化消费网络,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加快农产品分拨、包装、预冷等集配装备和分拨仓、前置仓等仓储设施建设,提升电商、快递进农村综合水平。三是降成本促消费,降低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物流综合成本。加快建设乡镇商贸中心,鼓励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建设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推动购物、娱乐、休闲等业态融合,降低农村居民消费成本,改善乡镇消费环境。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意愿。一是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建立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优质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户籍劳动者享有公平的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减轻农村居民在就业、医疗、教育和养老等方面的负担。三是提高农民整体面对经济环境变化、商品价格波动的抵抗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信心,从而扩大农村消费规模,促进消费经济增长。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用好消费助农的政策。一是坚决预防农业生产下降、农民收入减少和农村发展不平衡,稳定完善帮扶政策,完善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完善自然灾害救灾制度防止因灾致贫。二是强化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自然灾害农业合作保险制度,保障农民收入。三是构建内生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脱贫人口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持续提升脱贫地区脱贫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源上阻断规模性返贫现象。四是以特色产业和政府、院校、企业对接,适当对定点采购的物资购买方式予以政策倾斜,帮助帮扶产业做大做强,增强脱贫人口和地区产业适应市场能力。五是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消费渠道共享平台和产销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助农增收致富。

作者分别为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积极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王娟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黄河流域甘肃段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具体举措,也是进一步实现甘肃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优势产业发展重点。一要发挥产业优势。利用甘肃在玉米种业、戈壁农业、绿洲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加速传统农业向节水农业、绿色农业、现代农业转型。从产品看,甘肃在马铃薯、肉类制品、乳制品、道地药材、果蔬等产品领域具有打造全产业链的优势,应重点扶持建立现代农业产业链。二要引导精准定位。以产业链理念引导企业在产业和行业中所处环节和地位精准定位;以合作理念挖掘甘肃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等领域相对优势,为我省申报自由贸易试验区坚实产业基础;充分发挥甘肃大数据平台优势凸显甘肃大数据中心的产业性和区域性特色;加快现代服务业,优化交通布局,最大限度规避复杂地形地貌的制约,建设完善冷链物流园区设施,建立冷链物流智能化管控平台;促进线上线下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VR)、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开发红色文化游、丝绸之路游、黄土乡村游和民俗特色游等精品旅游线路。三要建立科创中心。建立兰州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有效融入国内大循环。一方面健全完善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各类支持加大高铁、航班、高速公路等建设,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另一方面利用兰州和西安的科技优势集聚西北地区的科技力量为产业提质增效、迭代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优势产业发展对策。一要借力“东数西算”。主要是借助“东数西算”的平台优势建立能源化工产业数据库,强化省内各地区数据库的联系。从产业看,能源化工产业数据库可以赋能能源化工产业链式发展和绿色发展。通过数据信息实现碳预警,运用数据信息平台反馈的生产运营数据为碳排即将超标的企业提供预警,为企业购买碳排额度、技术研发等提供支持。二要优化营商环境。随着经济发展形势变化、人们收入水平提高,产业发展环境需求也随之变化。要营造适宜于产业发展的营商环境,以产城融合为目标使区域生产要素能够为产业发展作贡献。三要降低企业税负。以补贴等形式对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的工业、农业进行支持,鼓励酒泉、白银等地的农业和工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研发等活动可以享受进项抵扣优惠的便利,力争对享受进项抵扣的企业给予贷款优惠,双管齐下降低企业攻克“卡脖子”问题等的发展成本。四要优化金融服务。财政资金保驾护航。围绕生态产业、清洁能源、大数据平台等的发展需求申请中央财政专项支持;以财政资金作担保争取政策性贷款支持;“以奖代补”激励实体产业向绿色化、智慧化转型。全面支持主导产业。专项支持煤化工、石油化工、农业及其加工业、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对接大数据中心平台;政策性银行为通道经济、清洁卫生、数据信息等产业提供金融服务。

作者为兰州财经大学“一带一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着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能力

王里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甘肃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强工业行动为抓手,以大中型企业为载体,着力提升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重大科技项目主体作用。一是改革省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幅提升企业在重大科技项目中的决策力和话语权。二是实施“链主企业牵头出资挂榜”制度,链主企业和政府共同出资,针对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军民融合等14条重点产业链突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面向全球挂榜,省市县联动支持。由链主企业牵头,会同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风投机构、技术专家等,全程共同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的需求征集、榜单凝练、立项评审和绩效评价。三是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组织“项目群”攻关。联合体存续期内,主动向联合体交办“卡脖子”攻关任务。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提升双联动。一是面向我省14条重点产业链,编制科技攻关清单,引导省市县联动,实施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聚焦研发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引入“赛马机制”。二是加大省重点研发计划中制造业的项目占比,开展具有目标明确和突破预期的应用基础研究,争取每年形成多项制造业硬核科技成果,解决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大瓶颈问题。三是实施重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遴选一批标志性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技术和产品开发,力争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四是实施“四基”发展领域的补短板行动。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保障程度高的工业“四基”产品和技术,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带动性强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加快实现批量化生产和应用。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一是实施“一链一策”,精准补链强链,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和替代接续能力,对重点产业链的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进行重点突破。二是建立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评估、攻关管理、风险监测和应急处突的闭环工作机制。三是完善专利导航决策机制,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加快形成一大批高价值专利,构筑重点产业技术专利池,引导先进制造业企业储备布局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标准必要专利。

全力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一是充分发挥兰州作为全国创新策源地城市的引领作用,构建完善新型实验室体系和技术创新中心体系,推动产业创新平台和创新型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快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二是建设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平台,前瞻布局一批优势产业集群核心专利、基础专利、标准必要专利,建立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绿色通道。推进中国(甘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积极申请重点产业功能性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宽专利快速预审产业范围,提高知识产权“快保护”能力。

做专做精制造业创新主体。聚焦关键元器件、零部件等基础领域,重点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建议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效应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培育企业入库培育,并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创新联合体组建方面给予集成支持,探索创新联合体接续支持机制。充分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加快“四科”标准科技型中小企业(即科技企业要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产品、科技人员占比大于60%、以高价值知识产权为代表的科技成果超过5项、研发投入强度高于6%)培育。

作者为省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 2023-12-29 【智库建言】 2 2 甘肃日报 c133315.html 1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