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奉乾
今年以来,武威市教育系统立足主责主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深入实施“三抓三促”行动,坚持不懈提能力,持之以恒转作风,全力以赴抓落实,在全系统形成争先进位、实干创新的工作局面,奋力推动全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学为先 提升能力素质
武威市教育系统全面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安排,深入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提高工作的科学性、严谨性、有效性,切实提升育人质量、深化综合改革、优化学校布局,进一步提高为民服务的思想认识和能力水平。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衡量育人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着力构建“大思政课”体系,统筹用好国家中小学思政课统编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好各类课程,着力丰富教育资源,深化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环节,深入开展青少年读书行动等活动。进一步强化体美劳教育,统筹社会资源推进教体融合,严格落实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要求,常态化开展学校体育竞技、球类联赛、艺术展演等活动,着力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定期开展生产和服务性劳动,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融合发展的育人格局。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深入开展专题研讨,认真分析把握全市教育发展特征,破除教育体制机制障碍,稳步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考试招生制度等领域的改革,切实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依据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四个质量评价指南,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有效指导学生做好选科与生涯规划,给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改革成果,落实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制度。加强教科研工作,指导学校和教师改进学校和教师教学方式,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持续推进“双减”工作,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优化课后作业设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改善校外教育培训生态。健全完善学生研学机制,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及阅历,充分激发学校及师生活力,形成“统筹协调、积极主导、主动尽责”的工作新局面。
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扎实开展专题调研,察实情、听真话、出实招。聚焦“城镇挤、农村弱”的问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考虑城乡发展现状、未来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交通状况和服务半径等因素,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充分论证并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城镇新改扩建中小学14所,新增学位1.26万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镇挤的问题。农村通过“撤、调、并、建”的方法进一步融合优化教育资源,使“点多量小”向“集中优质”转变,学校空间分布和容量配置更趋合理。稳步推进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近三年来,全市投资5.86亿元,新改建农村中小学学生宿舍1.54万平方米,新改建学生食堂248个,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供餐率达到了79.37%,新改建教师周转宿舍221套,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切实把农村寄宿制学校校舍等“硬环境”建设与精神文化等“软环境”建设相结合,积极改善育人环境,切实提高农村寄宿学子的幸福感,提升广大群众的认同感,进一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坚持执行为要 确保任务落实
武威市教育系统结合工作实际,改进工作作风,在强化执行上下功夫,铆足劲头抓落实,整合优势力量,全力攻克堵点难点,扎实推进“双减”、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困难学生资助等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持续推进“双减”落实落细。聚焦人民群众反映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全市通过疏堵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实践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路径,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新体系。近年来,全市各中小学开设了舞蹈、绘画、器乐、口才、足球等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项目,学生参与率达99.85%,教师参与率达99.19%,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和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共计投入课后服务财政补助资金3065万元,切实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享受到优质的课后服务。持续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整治,严格查处隐形变异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全市296家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部转型或停办,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达100%。
——持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聚焦人民群众重点关注的中考热点问题,全市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22年起,将初中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等级形式纳入中考,并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重要依据。2022年制定《武威市高中阶段职普融通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在古浪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甘肃河西成功学校开设职普融通班,累计招生258名。今年起,中考体育实行考生“9选5”模式,通过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上好体育与健康课,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持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聚焦人民群众反映的“学前教育资助、义务教育资助”等问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不同学段的特点、不同区域状况和不同群体的差异,认真分析研判,建立科学合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做到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同时,积极协调动员民政、妇联、团委、残联等部门和社会力量开展帮扶资助,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多形式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十四五”以来,全市学前教育资助人数达24.97万人次、金额达1.26亿元,义务教育资助人数达18.54万人次、金额达7959万元,高中阶段学校及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人数达13.01万人次、金额达2.01亿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1.21亿元、惠及学生21.17万人,共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6.38亿元、惠及学生7.72万人。
坚持效能为王 促进教育发展
武威市教育系统坚持立说立行、跳起摸高,瞄准工作重点、靶向精准发力,全力推动扩增基础教育学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切实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聚焦人民群众反映的“入园难、入学难”问题,近年来,按照“需求导向、实事求是、先急后缓、确保落地”的原则,持续推进基础教育学位攻坚行动,切实解决基础教育公办学位供需区域性结构性矛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扩容提质工程。实施凉州区第一幼儿园迁建项目,新建凉州区第九、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七幼儿园,古浪县第三、第五幼儿园,永丰滩第二幼儿园,大靖第二幼儿园8所幼儿园,改扩建凉州区第二幼儿园、天祝县打柴沟镇中心幼儿园等20所幼儿园,新增园位7090个。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工程。新建武威第二十五中学、凉州区祁连路小学、古浪县城关第四小学、天祝县城北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等7所学校,改扩建武威师范附属小学、武威第十中学、民勤县北街小学、古浪县大靖初级中学、天祝县民族中学等7所学校,新增学位1.26万个。
着力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健全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多方协调、积极争取,利用2年至3年时间建立灵活有效的教师引入机制,每年将城区学校空缺编制的15%用于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强化教师多维度培养培训,深入开展新时代中小学名教师名校长培养,着力加强教科研支撑引领,健全市、县区、学校三级教研体系,完善分层分类、阶梯式教师成长发展体系,常态化有效开展区域、网络、联片、校本教研,切实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进一步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机制改革,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管理考核制度和退出机制,落实教师年度工资总额1.5%的教师培训经费,完成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教师全员培训任务。以县域统筹为主,推动体育、艺术、心理健康等紧缺学科教师校际共享,立足学区内、集团内和城乡间开展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加快实现县域内师资均衡配置,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教师队伍用人格局。
着力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构建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探索高中集团化办学,实现各学段一体化建设。进一步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建设行动,力争到2025年,谋划新建、租赁公办幼儿园24所,新改建中小学7所。积极推动乡村中小学午餐午休、塑胶操场、清洁厕所、标准化校车等配备项目,加快艺体高中、人文高中等特色高中建设,实现扩增量、提质量、优存量,整合乡村教育资源,逐步消除“城区挤、农村弱”的问题,形成城乡均衡优质发展的一体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