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禄永峰
那天是个晴天。我们去环县曲子镇西沟村采访,参观了村里的幸福院。幸福院坐落在一块阳洼地形的平地上,老村委会曾经建在那里。
幸福院面前有一块空地,临沟。目光穿过巨大的沟壑,对面又被一座座大山切断。一座一座山,像是一座帮衬着一座,连绵不绝。在更远处的山,只能隐隐约约地看见山顶了。
太阳的光线慵懒地落在幸福院里,整座院落静谧、亮堂。院子里没有一丝风。这几年村里不少年轻人外出务工,建幸福院是为了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建幸福院时把位于阳面低洼地带的老村委会旧址腾了出来,阳面聚日光,半山洼避风。
幸福院的老人们正在院子里踱步。有几个老人眯着眼,把手搭在额前看我们。最先跟我们说话的是赵学文老人。他是幸福院的临时院长。相比其他老人,赵学文耳聪目明,声音洪亮,腿脚灵便。
村里建了幸福院,让过了60岁、家里有实际困难的老人“抱团”养老。赵学文夫妇和子女开头并不同意,他们认为依靠子女养老,天经地义。村干部了解这一情况后,便上门做工作,让老两口和子女放下思想包袱,若是老人在幸福院住不习惯,随时可以回家。
像幸福院的其他老人一样,赵学文夫妇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住了进去。住进去后,不仅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他们每天饭后还可以跟其他老人唠嗑、打牌。子女常到幸福院看望他们。
幸福院里有9孔崭新的窑洞,一字排开。院内修建了凉亭和花园,老人们围坐在院子里聊着天,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走进窑洞,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双人床、躺椅、茶几、衣柜等一应俱全,每孔窑洞里还设有卫生间。
孙海霞是村里的巧媳妇,做得一手好饭菜,曾在县城里一家酒店做过面点师,配过菜。在幸福院,给老人们做饭,味道要淡些,面条得煮软和一些。每天三餐她都变着花样,小米粥、鸡蛋、油条、包子、油饼,从不重样。
孙海霞笑呵呵地说,和老人们待在一起,他们就像自己的老人。福利院这个家,是她的大家。在孙海霞的微信朋友圈,她晒的内容大多是给老人们做的饭菜。搅团、菜团子、细面、包子、馒头、灌肠、饺子、糊糊面。样样色泽鲜亮,让人垂涎。
幸福院里过了80岁的有郑德军、赵学文和刘银。他们三个在幸福院里总是闲不住,说是干了一辈子农活,突然闲下来,浑身不自在。
住在幸福院,外衣、床单、被套都统一由孙海霞清洗。那天遇到好天气,孙海霞拉起了几根长长的晾衣绳,把洗衣机甩干的衣物搭在晾衣绳上,花花绿绿的,给整个院落增添了温暖的色彩。
周淑琴是老人眼里的文化人,闲暇之余,她总爱翻开笔记本写“心里话”。“西沟村大发展,各项工作走在前面,党支部带头办起了幸福院,让我们走进幸福院……”2022年8月下旬,环县曲子镇西沟村阳洼组的互助老人幸福院建成,81岁的周淑琴在入住后的第40天写了这首唱词,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幸福生活的感恩之情。
大伙都说刘义和王小花是幸福院里最幸福的一对,从不吵嘴。王小花总是乐呵呵的。他们俩育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进幸福院之前,儿子怎么也不同意,说是老人进了幸福院养老,村里人会骂他们的。最后由大女婿做思想工作,并由他交了生活费,让老人体验一段时间再说。王小花说他和老伴享了福。
王小花是个热心肠人,子女看望他们时拿来的吃食,她都会分给其他老人。哪个老人生病了,她也去看望。若是哪两个老人之间闹矛盾了,她又一准要去说和说和,让大伙和和美美的像一家人。
采访间隙,我们多拍了几张照片,让一个个老人开心不已。就连平时不愿意露面的几位老人,也要求给他们拍几张。86岁的陈德军在镜头前摆起了动作,还来了一句:“把我拍帅点。”大家一下子被逗笑了。
与老人们告别时,我们站在院门外,太阳光落在窑面上,九孔窑洞上面刷写的一条标语映入眼帘:“住不离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老有所养,身也安康心也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