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化视点】

锦绣田园 传巧人间

——庆阳香包绣制技艺的传承之道

游客在庆阳香包展上选购头饰 陈 飞

庆阳金达莱香包刺绣有限公司绣娘绣制香包 盘小美

庆阳香包—虎头枕 秦彦慧

《四季平安》绣件 魏锋征

庆阳动物主题香包 秦彦慧

□ 李建荣

2006年5月,庆阳香包绣制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年,“正宁香包绣制”被省政府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传承好香包绣制这项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与剪、桑与棉、丝与线、布与绸、织与绣,交织成一曲跌宕起伏的农耕文明之歌。香包传精神之道,绣生活之衣,蕴生态之善,扬文化之魂,创工艺之美,表心灵之意。庆阳香包的人文蕴含丰厚,是人生成长的亲情陪伴、世代传承的生活艺术,其所传承的北地豳风文化源远流长,寄托的吉祥寓意一脉相承,和当地的端午民俗水乳交融,构成了丰富的传承保护谱系。

香包源自刺绣服饰,围绕着美化生活的目的,形成了丰富的艺术体系。原生态的庆阳香包,反映着陇东黄土高原的生态之善,其内在的传承谱系和发展脉络,包含着数代人传承庆阳香包的艺术经验。多年来,在学术研究传承、教育教学传承和艺术再造、文学传播等方面,庆阳香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香包隐含的文化魂魄,生动地体现在保护成就里。

探求香包蕴含的精神之道、文明之真、生态之善,有助于我们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规律。

庆阳香包的人文背景

庆阳市位于子午岭与六盘山脉之间。庆阳香包是陇东文化的区域性产品,它的区域界限具有移动性、模糊性,与周边区域具有宽阔的过渡地带。陇东泾水中上游河谷山原,处于丝绸之路东段支线回中道、灵州道、夏州道上,具有重要的经济、军事与文化地位。

“惟蚕之原,伊驷有星。”清代《豳风正义》一书记载的蚕神祷文,犹在黄土高原回荡。先蚕是古代教民育蚕之神,就是蚕娘娘;先农是古代教民稼穑的耕种之神,就是后稷。传说轩辕黄帝的后妃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制作衣裳,泽被后世子孙,被尊为“蚕神”。陇东和关中一带,泾渭流域祭祀农神和蚕神常常并重,成为香包绣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话崇拜。

在传统农耕社会里,播粮养蚕缫丝种棉,形成农耕文明里的桑教传统。《易经》曰:“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在距今5000多年的庆阳南佐遗址,挖掘出土了许多骨针,小小的陶人也身着掩襟衣服。先秦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这说明古代豳地就已养蚕。

棉花作为外来物传入中华。凡棉布,寸土皆有,陇东亦然;凡棉布御寒,贵贱同之,家家如是。春种秋花,洁白如雪;冬纺春织,过去黄土高原布机村村皆有,剪裁得体,绣花布上,于是有了鞋垫、耳套、虎头帽、虎头鞋、肚兜、旱烟袋、针扎、云领子、围脖、盖头等。

追溯香包的历史,须与桑棉种植和纺织刺绣的历史结合,放在全省以至整个丝路文明的大背景下去了解。在庆阳华池县双塔寺发现一只保存完好、色艳如新的金代香包,距今约800年。也有专家认为是一个刺绣的小手袋,乃装伴手之物,庆阳人称之为“千岁香包”。

做绌、插艾、驱毒,过端午节是庆阳香包的民俗依托。北地豳风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端午民俗浓郁,香包是端午节佩戴的布艺玩偶。端午节小孩都佩戴各种布制龙、盘蛇、青蛙、八卦镜、驱五毒布制簸箕,穿上绣有各种图腾纹样的背夹,娃娃肩上左右缀有布老虎,表示对端午的祭祀与庆祝。

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先秦古籍《夏小正》中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五月初五这天要准备草药以祛除毒气。南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庆阳也是这样。

《天工开物》云:“天孙机杼,传巧人间。”端午节儿童佩挂的布艺“耍活子”的绣作,是对女孩手艺的训练。端午节这天,妇女回娘家探亲,外婆给外孙赠送佩挂的吉祥物,孩子们在这一天满脸洋溢着喜悦。

一方水土赋予了庆阳妇女智慧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她们口传心授,不断创新发展,创造出了具有礼仪佩戴、装饰审美、定情馈赠、生活实用等功用的香包工艺品。香包的艺术美感深深根植于庆阳这块古老的土地,吸纳着高天厚土、蓝天白云的陇东风情。

庆阳香包的文化内涵

陇东香包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当地人的宇宙观、美学观、情感气质、心理素质和民族精神,隐藏着庞博的哲学体系、艺术体系、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

庆阳和陕北、晋西北一样都是这样的原生态民间文化的福地。庆阳的民间艺术珍品,是研究中国古代先民意识观念的一面镜子,香包刺绣艺人将许多古老的民间神话传说通过香包叙述着。

庆阳香包的生命意识由人生礼俗、岁时风俗体系构成。一是民间长期形成的人生礼俗,如婚嫁、祈子、祝寿、丧葬、祭祖等;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相关岁时风俗,如春节、端午节、乞巧节等。围绕这两大体系,构成了庆阳香包等民间刺绣服饰生产的机制。人的生存、生殖崇拜和生命存在意识,都渗透在这两个风俗中,形成双轨并重的循环。其性质属于民俗美术,审美与教化功能兼具,还具有占验、祭祀、道德等文化功能,如香包图像中的青蛙、蜈蚣、蝎子、壁虎、蛇、鱼、莲、笙等,被组合绣制于不同衣饰的装饰中。其艺术创造的原始底蕴,如今依然是非常活跃的文化创新因子,具有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庆阳香包里的抓髻娃娃和生命树,呈现出香包文化结构的多层次性,包含着生殖崇拜的文化象征,蕴含人生成长的亲情陪伴,具有儒家伦理熏陶的艺术气韵。生命树系列的造型有生命树、生命花、生命果;生命树与抓髻娃娃结合又衍生出许多创意图符。葫芦、蛇、蛙,伏羲、女娲、王母娘娘等形象也是庆阳原生态香包里古老的图样。

十二生肖系列还是庆阳香包里的生命保护神,不同的生肖构成了不同的民间叙事,生生不息。

庆阳香包的传承经验

庆阳香包的艺术传承,民间刺绣能手是主要的创造群体,这一群体中艺术大师层出不穷,形成了代代相传的传承谱系。周秦关陇的民间刺绣艺术,承古代民俗事象,又与原生态的里巷歌谣遥相呼应。

这些民间的艺术图像,是无声的抒情歌谣,连绵不断的人生叙事,是系统的艺术语言,是儒家教育、农耕文明和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诸如莲花、鱼儿,寓意对婚姻的期待;而信插、笔插又在表白信守的坚贞,年年月月不离弃。

教子劝夫,鸿雁传书,知书达礼。香包艺术体系的整体传承,其核心就是对生命本质的理解、赞颂,贯穿生老病死的全过程,传达爱情、亲情、友情,抒发喜怒哀乐的心灵密语,宣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经纶。

庆阳妇女大多从小就学女红,善于以针线随心所欲地寄托自己的感情,作品纯净利落,走线匀称,布局妥帖优美,我们从一件件刺绣香包,能够进入她们的艺术境界,理解她们纯净的心灵世界,体验她们丰富细腻的生命力量。她们的许多作品,描绘的是宇宙世界,在自然与心灵的赞歌之中,歌唱着生命的美好。或许,没有她们的坚持,刺绣的技艺就断代了,没有她们的坚守,香包及其文化形态就不会欣欣向荣地展示于世人。

21世纪以来,她们的艺术创造,为传承发展庆阳香包绣制这一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不同年龄段的民间刺绣艺术家,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色,最主要的贡献是保护了刺绣艺术与相关民俗生活里的思维模式、文化惯性、心理机制、人道精神。

锦绣田园,荷包飘香。作为一种历经数千年漫长历史而经久不衰的民俗文化奇葩,如今更加生机盎然、蓬勃发展。

(本文作者系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特聘教授)

--> 2023-11-15 ——庆阳香包绣制技艺的传承之道 【文化视点】 2 2 甘肃日报 c124168.html 1 锦绣田园 传巧人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