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九一八”事变后甘肃大地响起的战斗号角

西北抗日义勇军诞生地榆中县园子岔今貌

抗战初期的出版物《西北特区的战时总动员》 (甘肃省博物馆藏)

(本版图片由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西北抗日义勇军关防(印章)

□ 孙 瑛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毅然奋起抵抗侵略。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战斗旗帜,陇原人民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吹响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号角。回望来路,抗日烽火已经远去,党领导下建立在陇原大地上的抗日武装当时没有直接战斗在抗日的一线,有些甚至存在时间很短,但他们发出的举旗指向、唤起民众和奋起抗争的历史形象仍然熠熠生辉,不容忘却。

1932年1月,诞生在正宁县的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

为适应抗日形势的需要,1931年12月底,南梁游击队和陕北游击支队按照领导陕甘两省革命斗争的中共陕西省委指示,于1932年l月初汇聚正宁县北柴桥子村。在这里,时任陕西省委军事特派员、陕北总暴动行动委员会总指挥的谢子长主持召开全体军人大会,省委代表荣子卿宣布这两支游击队改编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谢子长任总指挥,陕北总暴动行动委员会副总指挥、南梁游击队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总指挥,陕北游击支队队长杨仲远任参谋长,下辖两个支队,共700余人;成立同盟军委员会,谢子长任书记,刘志丹、荣子卿任委员;在支队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党支部,以保证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会后,部队开到正宁三嘉塬一带整训待命。1932年2月12日,按照中共陕西省委指示,同盟军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

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尽管只存在了两个月,但它是陕甘地区共产党人携手合作、团结发展的第一次历练;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打出的第一面公开抗日的旗帜,也是西北地区人民坚决反抗日本侵略中国的标志性历史记录。(关于这支武装的名称,有两种记载,一种有“抗日”,一种无“抗日”二字。本文取1981年红旗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领导机构沿革和成员名单》的记载)

1933年3月,诞生在榆中县的西北抗日义勇军

经中共陕西省委批准,1932年12月初,中国共产党甘肃宁夏青海特别委员会(简称甘宁青特委)在兰州正式成立,标志着甘肃党组织停止活动5年之后的再次兴起,是党领导甘肃革命斗争进入新阶段的起点。

甘宁青特委为贯彻落实上级指示,决定在革命条件较好的靖远建立一支“西北抗日义勇军”,选派组织和参加过靖远起义的王儒林负责该项工作。甘宁青特委通过秘密渠道,为王儒林谋取西安绥靖公署甘肃行署招募专员职务。1933年2月,王儒林、李慕愚等中共党员以及参加过靖远起义的骨干十多人在靖远北湾设立招募办事处,隐蔽下来的游击队员纷纷前来,一个多月就有近400人报名。3月中旬,西北抗日义勇军在靖远县园子岔(现属榆中县)宣布成立。王儒林任总指挥,李慕愚任政委,薛宝山任副总指挥,张子明任参谋长。此后,甘宁青特委与义勇军不断抓住有利形势与机会发展壮大自己。

3月底,甘宁青特委召开秘密会议决定:在兰州举行起义,以义勇军的活动,造成更大的武装斗争声势。4月初兰州起义发动,但因为联系工作的失误和准备不足等原因,只有水北门起义获得成功,参加起义的20多人在负责人贺晋年的带领下,过黄河直奔靖远与义勇军会合,并被增编为步兵一个大队,贺晋年任大队长。

起义震动国民党反动政府,蒋介石命令兰州驻军和青海、宁夏驻军联合组成三省联军对义勇军进行围剿,限期消灭。4月中旬,三省联军包围圈步步紧逼,义勇军终被包围在靖远县红砂岘一带。坚持战斗到下旬,除少数人突出重围外,200多人牺牲,王儒林、孙作宾等36人被俘,义勇军斗争失败。

西北抗日义勇军从成立到失败虽然仅有短短的40多天,但那是义勇军将士与敌人坚持战斗的40多天,是300多名指战员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40多天。他们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与国民党反动势力展开殊死搏斗,展示出英雄们“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英勇气概,在甘肃大地上树立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1934年12月,诞生在华池县的西北抗日义勇军

1934年12月,诞生在华池县的西北抗日义勇军是由一支绿林武装改编而成的。其领导人是共和国开国少将郭宝珊。

郭宝珊(1905年-1970年),原名郭宝,河北大名县人,幼年随父一家逃荒到陕西洛川谢家峁村落户。与父亲、二弟在一次驮粮途中遭军阀抢劫,为护粮,父亲当场打死一士兵,由此而致的是家人被杀、房屋被焚、无家可归的悲惨境地。为生存,郭宝珊先投身黄龙山土匪,后投身国民党军队。1930年2月,中原大战冯军失败后,郭宝珊秘密重返黄龙山安营树旗,当上了山大王。此后,郭宝珊在“打富济贫”的旗帜下,队伍日益壮大,遂自立旗号“义勇军”,成为一支绿林武装,威震一方。

1934年,在刘志丹的影响和劝说下,郭宝珊决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2月,郭宝珊率部在华池县南梁荔园堡正式接受军事整编,更名为“西北抗日义勇军”,属红26军建制。从此,这支绿林武装走上革命道路。1935年5月,义勇军被编入第二十七军;9月,红十五军团成立时,义勇军与红二团编入第七十八师。其间,这支部队英勇作战,屡建功勋,郭宝珊被周恩来誉为中国的“夏伯阳”。1955年郭宝珊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1936年8月,诞生在甘南的甘肃省抗日救国军总指挥部及其领导建立的武装力量

1936年8月至9月,红四方面军征战甘肃南部期间,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甘南临时革命根据地的指示,成立了中共甘肃省工委和省苏维埃政府的同时,成立甘肃省抗日救国军总指挥部,王维舟任总指挥,下辖中国抗日救国军第一、第二、第三路军及回民第六路军,分别由李中芳、李彩云、柴宗孔、马良峻任司令员。救国军指挥部以“中国抗日红军总司令部”名义发布《告西北各族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书》,明确发布红军抗日救国的理念、决心及方式方法。

在广泛动员的基础上,抗日救国军总指挥部领导建立的地方抗日武装主要有:柴宗孔领导的抗日救国军,哈达铺地区游击队,康乐景古、莲麓、峡城抗日义勇军独立营,漳县抗日游击队,渭源抗日义勇团。其中哈达铺游击队2000余人,康乐义勇军500余人,漳县抗日游击队800余人。

这些抗日的地方武装力量,在发动群众基础上,在红军的帮助下,开展声势浩大的打土豪、惩恶霸、分财产和筹粮筹款活动。危害武山、漳县一带的土匪头子杜伯成、张五十四及“斧头队”匪徒等被剿灭,不但保了一方老百姓的平安,也有力地支援了红军的行动。柴宗孔(共产党员)曾率领地方武装队伍在岷县、漳县、陇西一带打游击掩护红军过境。他被红四方面军总部任命为抗日救国军甘肃省第二路军司令后,即率部南下,在西和、礼县、武山、甘谷、天水一带打土豪、惩污吏,深受群众拥戴。9月,柴宗孔在武山组织成立了天水地区最早的刘坪党支部。

这些抗日的地方武装力量,大部分在红四方面军撤离后停止了活动。其中的一些游击队员、义勇军队员参加红军,康乐莲麓和景古、峡城抗日义勇军中的240多人被编为红4军独立团第一营和第二营,随大部队踏上了会师的路程。

1936年9月,诞生在陇南的中共甘陕川省工委领导下的武装力量

成徽两康战役胜利结束后,红二方面军除一部分兵力围攻凤县、略阳,配合红一、四方面军的军事行动外,其余各部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在陇东南一带建立临时革命根据地的指示。1936年9月成立由甘泗淇任书记,以徽县为中心活动地区的中共甘陕川省工作委员会。在甘川陕省委直接领导下,先后组织建立三支抗日武装:成县陇南抗日游击队、徽县工农抗日游击大队、两当香泉义勇军。其中徽县下辖伏镇和永宁两个工农抗日游击队,共有队员1000多人。

这些抗日武装,在红军撤离后,一部分停止活动,一部分游击队员参加红军。据资料记载:陇南各县有2000余名青年参加红军,其中徽县参加红军者达730余人,两当县有80多人。

1936年10月,诞生在会宁县的妇女抗日先锋团

在红四方面军长征队伍中有一支妇女独立团,简称妇女团。1936年10月,红军三军会宁大会师后,红四方面军总部将其中的精壮者1300余人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妇女抗日先锋团,辖3个营,9个连,王泉媛任团长,吴富莲任政委,曾广澜任副团长兼特派员,彭玉茹任参谋长,华全双任政治处主任,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渡黄河参加宁夏战役。后因计划取消,先锋团随渡河部队组成红军西路军征战河西,直属总部。1937年3月,先锋团进入祁连山区,在红西路军最后的战斗中,她们女扮男装,接管红30军88师268团阵地,掩护主力撤退,遭受严重伤亡。剩余指战员在分散突围中,一部分壮烈牺牲,有100多名女战士被敌包围被俘,妇女抗日先锋团覆没。

这支从川陕苏区走出的红色娘子军,经过长征的历练,在甘肃境内改编为抗日先锋团,从以战勤为主的部队转变成一支以战斗为主的部队,为妇女解放运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1936年12月至1937年1月,红军西路军征战河西期间建立的抗日武装

1936年11月至1937年3月,红西路军征战河西期间,在永昌、山丹和高台先后建立永昌县抗日青年大队、山丹县抗日义勇军大队、高台县抗日义勇军。

永昌县抗日青年大队成立于1936年12月初,王思福为大队长。以城区200多名青年为基干,分编为4个中队,城乡共建立13个青年队,总人数1000多人。山丹县抗日义勇军大队也成立于12月初。红军入城以后,向马步芳部抓来在县城集训的一批壮丁讲明了共产党的政策和红军抗日救国的主张后,部分壮丁自愿参加“抗日义勇军”。义勇军编为一个大队,3个分队,一个青年队,共200多人。高台县抗日义勇军成立于1937年1月初。红军第五军两个团占领高台县城后,在红军的帮助支持下,成立中华苏维埃高台县政府的同时,成立抗日义勇军甘肃省第五路司令部,白希斋任司令,下设参谋部、供给部、通讯排和第一团。有300多名不愿回家的民团壮丁,经审查收编为抗日义勇军。

抗日义勇军积极配合红军作战,组织救护伤员,帮助红军筹集物资等,从各方面大力支持和协助红军西路军作战,并配合红军对当地土豪劣绅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教育,对其中民愤极大者给予惩处。永昌、高台义勇军在红军撤离之后自动解散。山丹县抗日义勇军大队的部分队员,在红军撤离山丹前夕,苏维埃县政府副主席许裱匠、义勇军大队长彭述乐等130多人参加红军,并编为一个新兵营(团),义勇军番号取消。

1937年10月,诞生在庆阳的陇东抗日自卫军

1937年9月,根据国共合作协议,中国共产党将陕甘宁根据地改名为陕甘宁边区,并成立边区政府,下辖陕甘宁根据地为中心的23个县,其中包括甘肃正宁、宁县、庆阳、合水、环县、镇原等县。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抗日自卫军组织条例》后,边区各县普遍建立从村、乡、区到县的各级抗日自卫军和军事指挥系统,县设自卫军大队部、区设营、乡设连、村设班或排。1937年12月,庆环分区结合抗战动员工作,整理与扩大自卫军,全分区(不含华池县)共扩大抗日自卫军11629人,编为80个连、231个排、863个班。

根据地的抗日自卫军是群众性的、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在人民武装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平时执勤放哨、劳动生产,战时配合八路军部队和地方保安部队作战。自卫军经常利用农闲和冬闲进行军事训练,每人都备有旧式武器一件,或土枪,或大刀,或长矛等。自卫军还常备有担架、毛驴车等运输工具,随时准备参加战勤工作。

全民族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对边区在军事上包围、政治上打压、经济上封锁。驻扎在陇东分区的三八五旅面临的形势复杂严峻,肩负的使命十分艰巨。但最终,陇东根据地依靠八路军留守部队、地方保安部队和群众抗日自卫军三种抗日武装相结合的军事武装体制,在对敌斗争中协同作战,极大地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使抗日民主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有力地支持了抗日前线工作。全民族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自卫军在保卫边区的对敌斗争中,既是同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磨擦活动进行斗争的主要力量,又是中国共产党在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保卫和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坚实支柱。正如林伯渠所言:“自卫军的普遍建立,使得边区处处成为打击敌人的堡垒。”解放战争初期,抗日自卫军大部分被改编为民兵,也有一部分编入了人民解放军。

1941年9月,诞生在合水县的回民抗日骑兵团

地处六盘山区的海(原)固(原)地区(原属甘肃省,现属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1939年到1941年间,这里先后爆发了三次回族群众自发反抗国民党残酷压榨的武装起义。前两次起义都先后被国民党分化瓦解。1941年5月,马思义、冶老九、王登云等人再次举行起义,队伍一度发展到两万多人。在转战途中,起义军决定吸取此前教训,投奔陕甘宁边区。但在北上途中遭敌包围损失很大,一些领导人思想动摇带领大部分起义军回返,最后遭遇失败。马思义率领部分起义人员继续北上,最终有230多人冲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于7月初到达陕甘宁边区的环县庙儿掌。

起义军受到党和边区人民的热烈欢迎,毛泽东、肖劲光、王维舟等领导人接见了马思义,中共中央赠给起义军一面“浩气长存”的锦旗,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起义阵亡将士的悼念和对海固起义的高度评价。9月,起义军改编为甘肃回民抗日骑兵团,马思义任团长,中共党员杨静仁任政治委员,归陕甘宁边区八路军留守处统辖。为度过边区严重经济困难,骑兵团驻扎在陇东军分区合水县太白边开荒生产边学习并参加当地锄奸肃特工作。党组织还从各地派11位回族干部、党员到回民抗日骑兵团言传身教,帮助部队改造工作。抗战胜利后,改称“甘肃回民骑兵团”,隶属于陇东军分区。1946年6月奉调陕南一带,牵制国民党军队。1947年转战陇东地区。1949年9月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挺进宁夏。1953年改编为西海固军分区和西海固回族自治区公安大队。这支部队的诞生及其斗争历史,集中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实践与探索,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洪流中的一颗明珠。

(作者单位: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

--> 2023-11-15 2 2 甘肃日报 c124166.html 1 “九一八”事变后甘肃大地响起的战斗号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