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纪录片《我们的焦老师》——

艺术人生见证影视变迁

□ 阮 青 刘一辰

纪录片《我们的焦老师》突破了人物传记纪录片的固有模式,以具有创新性的影视语言,塑造了一位深耕甘肃影视领域多年、为影视事业奉献一生的感人形象。这部纪录片在讲述人物故事的同时,饱含对甘肃本土影视艺术发展历程的深情回望与热切期许。

依托史料 人物立体

优秀的纪录片是时代的见证,也是历史的见证,可以作为史料的一种形式被载入档案。人物传记纪录片《我们的焦老师》不仅通过加入多元化的史料来树立、丰满主人公形象,而且其本身也成为记录焦炳琨,乃至甘肃本土影视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影片运用了“老照片”这一史料,利用几十秒的照片闪回就交代了焦炳琨投入影视业之前的经历。之后将焦炳琨的影视创作与实践工作与甘肃影视几十年来的发展变迁相互联系、互相印证,在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都提供了史料佐证。1990年焦炳琨调到兰州电影制片厂工作,此时正值我国经济的转型期,为了将甘肃影视推向市场,在多方探索后,焦炳琨完成了四份重要的调查报告;离休后,他继续深耕于影视领域,在这期间甘肃影视发展进入新阶段,许多优秀作品如《甘南情歌》《丢羊》等,都凝聚着焦炳琨的希冀和热望。

在《我们的焦老师》中还利用工作纪实影像、出版书籍,对农民导演柳云霞等人物的采访以及电影作品片段、调查报告、文件等丰富、多元化的史料,对焦炳琨的创作与实践成就、理论主张进行了列举,将焦炳琨严谨、勤勉、真实而又平易近人的形象立体、多面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立足本土 还原现实

本片采用焦炳琨第一人称自述和采访者第三人称评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自述和解说词夹带方言,突出了人物的地域特色,增强了真实感和在场感,将观众迅速拉入到影片的时代氛围之中。传记纪录片在讲述人物过往和历史事迹时面临很多局限,比如无法具体还原当时情景,叙事表现力现场感不足。《我们的焦老师》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进行了独具特色的视听呈现。在利用影像资料尤其是老电影时,使用了模糊特效以及雪花波动条纹;在展示书面资料及评论性采访影像时,利用了暗角效果,突显了纪录片的时代感。焦炳琨拥有多项荣誉,但片中并未简单直接地展示奖项成果,而是更多地将他的工作场景、生活状态的呈现与访谈人物的叙述结合起来,这样的设置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塑造出亲切、真实、可信、可敬的长者形象。

突破传统 创新叙事

人物类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一般都采用线型模式,但将人物一生的重点经历与成就按时间顺序排布的常用叙事结构,容易给人平铺直叙、重点不明确的整体观感。《我们的焦老师》中将线性叙事结构与树形结构相结合,树形结构在单一的线性叙事基础上,根据每一段落的具体内容,在主线的基础上分出一个或多个小线索,在叙述完支线内容后再次回到主线,这样既继承单线结构逻辑清晰的优点,同时通过辅助人物以及事件的叙述,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影片在对焦炳琨的经历与成就叙述的同时,不但按时间进行线性历时叙事,还以采访、访谈、自述等方式,从他的同事、亲属以及众多影视人的角度进行共时叙事,打破了传统叙事的时空限制,形成了点、线、面,横向、纵向立体、交织的严密叙事结构。

焦炳琨在著作中曾写道:“电影是寻求不同的艺术,要坚持求新和反思的创作理念与创作冲动。”随着甘肃近年来纪录片大省建设、西部类型影视剧本工程等的实施,甘肃影视类型日渐多元、创作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相信越来越多的影视工作者,会追随着优秀前辈的奋斗足迹,为甘肃影视事业添砖加瓦。

--> 2023-09-20 纪录片《我们的焦老师》—— 2 2 甘肃日报 c113013.html 1 艺术人生见证影视变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