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黄河安澜,国泰民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资源。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千百年来,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儿女,孕育了中华文明,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然而,黄河也是灾害频繁的“忧患河”,由于挟带大量泥沙,自古“多淤、多决、多徙”,曾给沿岸百姓带去深重灾难。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协力、不懈奋斗,从“被动”治河走向“主动”治河,终于结束了黄河泛滥的历史。但是,这条大河仍“体弱多病”,水患尚未完全消除。究其原因,既有先天不足的客观制约,也有后天失养的人为因素。这些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沿黄省区实地考察,并先后在郑州、济南召开座谈会,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沿黄省份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持续改善流域生态面貌,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甘肃是黄河上游省份。滔滔黄河,蜿蜒奔涌,入甘南、临夏,穿兰州、白银,流经我省900多公里。重要的地理位置,突出的生态功能,赋予甘肃特殊而重大的历史使命。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首次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问题,并语重心长地叮嘱我们,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攻坚克难、勇毅前行,坚决扛好“上游责任”、切实发挥“前端作用”,努力推动黄河国家战略落地见效。围绕生态修复、经济转型、文化传承三大任务,精心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体系,谋划实施水源涵养、水土流失治理、防洪能力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同时,大力度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系统化开展区域流域综合治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方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今年8月,又出台《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为持续有效推进我省黄河流域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奠定法治基础。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放眼陇原大地,一幅山川秀美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铺展。从城市到乡村,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日益健全,清洁能源、先进制造、通道物流、文化旅游等生态产业快速崛起,全省经济发展的“含绿量”大幅提高。成绩来之不易、令人振奋,但我们更要清醒看到,甘肃生态环境整体脆弱状况尚未根本扭转,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巩固成果、扩大成效的突破期,整体推进、标本兼治的攻坚期。加快建设美丽甘肃,推进黄河国家战略实施,必须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让黄河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保护和治理黄河,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着眼全局、形成合力,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全省上下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切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和工作要求,把实施黄河国家战略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决担好上游责任使命,扎实抓好重大任务落实。要准确把握“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功能定位,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加强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坚决筑牢黄河上游乃至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要准确把握保护和发展关系,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有效推进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助力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大河奔涌,奏响新时代的澎湃乐章。让我们勠力同心、接续奋斗,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用“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为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谱写更加精彩的甘肃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