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为了守护群众的平安

——记“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王盛宁

王盛宁(右二)搬运抢险救灾物资。本版图片由受访者和甘肃省应急管理厅提供

王盛宁荣获“2023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称号。

王盛宁组织队员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学习。

王盛宁上门给群众讲解应急避险、防灾减灾知识。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

“最近有大雨,一定要及时摸排隐患,提前作好准备。”

“各小组长和网格长要多留意天气预报,提醒村民注意安全。”

……

记者采访时,正值秋季防汛关键期,庆城县翟家河乡路家掌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应急小分队队长王盛宁几乎没有闲下来过,一有时间,他就投入到安全风险排查工作中。

8年的部队生涯,他练就了过硬的应急本领;12年扎根基层守护群众安全,他获得了很多荣誉称号。前不久,38岁的他又被应急管理部评为“2023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光荣地去北京参加了发布仪式。

紧要关头,他是逆向而行的“背爷侠”

翟家河乡居于夹皮沟里,这里山大沟深、地形复杂,群众居住分散,一直以来,防汛抢险救灾工作都是重中之重。

去年7月15日,庆阳市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暴洪灾害,翟家河乡作为全市降雨量最大的地区,12小时强降雨达到378.3mm,一时间多个村庄被淹……

“眼下,又到了防汛关键期,怕遇到像去年一样的情况,所以要格外小心。”王盛宁对记者说。

回忆起去年的情景,王盛宁还历历在目,去年7月14日,大雨已经下了很久,但暴雨红色预警信息还是一直在提示,可能会有更大的暴雨来临。

到了晚上,雨越下越大,天色逐渐变暗,王盛宁不敢睡下,只好和衣而卧,随时观测天气变化,以防有什么突发情况发生。

果然,15日凌晨,暴雨开始肆虐。王盛宁突然想到,居住在养老院的80岁高龄老人路建秀从养老院回到了家里。

“老人长年居住在养老院,家是几十年前的破旧小窑洞,这样的暴雨窑洞随时可能坍塌,老人又没有手机……”想到这,王盛宁赶紧冲出家门发动车子往老人家赶。

但由于雨势太猛、积水过深,车子半路熄火,他便从后备厢抄起铁锹,一步一泥泞地前往6里之外老人的家。

途中,道路中断、夜黑雨骤,原本开车10分钟的路程,他连走带爬2个多小时才赶到。

当王盛宁用力推开老人家门时,雨水已经漫进窑洞,老人惊慌失措,他二话没说,俯身背起老人就往外跑。把老人安置到坚固的瓦房,叮咛老人避险注意事项后,王盛宁急忙与乡村干部和“红蜜蜂”党员志愿服务队网格长互通情况,投入到了下一场救援中。

王盛宁说,村里有一支由村干部、党员和退役军人等十多人组成的应急救援小分队,是翟家河“红蜜蜂”党员志愿服务队的一支,也是村里突发事件的主要应急救援力量。

“樊良春家里进水了,三孔窑洞、六间房屋全都受灾严重。”凌晨三点,还在救援路上的王盛宁接到李家河村民小组长李永湖报告,说樊良春家里受灾了。

王盛宁立即联系了就近的一名网格长,两人冒着大雨,蹚着洪水,往三公里之外半山腰的樊良春家里赶去。

“当时雨水从崖面拉开了一个大洞,随时有垮塌的危险。”当他们赶到樊良春家里时,情况已经十分危险,他立即组织就近两位村民帮忙改道排洪,并将樊良春一家转移到安全地带,进行妥善安置。

这边才忙完,那边还得继续。

离开樊良春家后,王盛宁叮嘱同去的队员赶紧回家查看灾情,他继续到王老庄村重点关注对象朱志成家里查看情况。

朱志成年近六旬, 80多岁的老母亲卧病在床多年,一家5口生活条件艰苦。

来到朱志成家时,王盛宁看到三孔窑洞已全部进水。他立即冲进窑洞背起卧床的老人,带着朱志成和家人撤离窑洞。

“他刚把我母亲背到外面,轰隆一声,窑洞就塌了,我当时整个人都懵了。幸亏有他,救了我们一家5口啊。”说起当时的情景,朱志成特别感激。

这一晚,王盛宁在暴雨洪涝中背出了7户群众,将他们全部安置到了安全地带。

回到乡村救援人员汇合点时,王盛宁才发现一只鞋不知何时被跑丢了,脚上布满了伤口和血泡,这时,他才感觉到了疼痛。

当得知如此大的暴洪灾害,无一人伤亡时,他才长舒一口气,放下心来。

由于年轻力壮、蒙头不语就背着老年群众逃生,大家给他送了个“背爷侠”的称号。

灾后重建,他是四处奔走的“贴心人”

暴雨停息后,洪水并未退去,处处险象环生,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重建成了最要紧的事。

王盛宁依然停不下脚步……

上午,带领的应急小分队对受灾情况全面排查,组织群众抢险自救;

下午,和全体队员与上级派来的灾情鉴定组再次深入到全村的各个角落。

连续十几个小时,王盛宁和大家一起将各类救援物资运送到全村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帮助群众撑起了救灾帐篷,妥善安置了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

暴雨灾害后的第二天,临时安置工作刚完成,王盛宁就协调了村民的两台装载机,开始抢修全村道路。

“水、电、路都断了,群众生活必需物资也运不进来,必须第一时间把路抢通,才能解决物资问题。”当天,打通3公里通村主干道并在修通主干道后,王盛宁又带领村民们加紧施工,修通了李家河等四个村民小组20多公里的村组道路,确保了群众出行和物资运输不受影响。

与此同时,王盛宁发动经济条件较好的15户群众,自筹两万余元资金,组织群众依靠人抬肩扛,将筑路材料运送到施工地点,为王老庄村民小组修葺道路,让30多户受灾群众出行得到了保障。

“那次的暴洪灾害也使电力、通信设施等遭到毁灭性破坏,恢复灾后供水供电成了重要任务。”在组织道路抢通的同时,王盛宁组织40多名群众带着工具、顶着高温,配合维修人员紧急展开了电力、通信的抢修工作。

“在暴洪灾害发生后的第四天,经过抢修,路家掌村的灯亮了。”村民王全峰说,电通的那一天,大家都非常激动,尤其是经历过这样的灾难以后。“他不仅救了我们,也让村子又重新好起来了。”

路通了,水通了,电也来了……王盛宁却累倒在了工地上。

“可能是连续几天精神紧绷,没有好好休息,一下就累倒了。”王盛宁笑着说。

人是累倒了,但灾后重建工作不能停。随之而来的更多工作还要继续进行,受灾群众重建住宅选址等着他,新建庄基协调等着他,新建的规划设计等着他,建筑材料调运等着他……

在身体好一点后,王盛宁又继续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

“我肯定不希望他去,但没办法,他已经决定了,就只能支持他。”妻子孙过玲又是心疼又是无奈。

在建好基础设施的同时,王盛宁也关注着每一户重灾群众的新建住宅选址问题。

了解到村民路张海新建住宅选址困难时,他主动伸出援手,向村“两委”建议,征得全村群众同意后,将村集体用地以兑换方式腾出,为路张海确定了住宅重建新址。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王盛宁在各个施工点来回穿梭。经过几个月的连续奋战,终于在去年11月,路家掌村的灾后重建工作圆满完成,11户群众住宅重建全面完成,34户群众住宅得到维修加固,村里的各项基础设施功能逐步恢复。

安全守护,他是群众身边的“救急人”

最近,又到了秋季防汛关键期,王盛宁比往常更忙了:

对全村的沟道、坝堤、水毁路段、地势低洼处等安全风险点进行排查;

召集村民小组长、网格长、志愿服务者和村民代表,集中进行应急知识科普宣讲;

“现在是防汛关键期,大家外出要及时关闭窗户,防止雨水渗入屋内。”利用应急广播第一时间传递气象预警信息……

工作忙碌又琐碎,他乐此不疲。

王盛宁的担当不仅体现在抢险救灾中,也体现在日常工作中。

2020年春节,全国疫情多点暴发,王盛宁立即组织应急小分队队员组成5个小组轮岗值守,入户开展返乡人员的排查和检测;村里群众生活物资匮乏时,他挺身而出为全村群众采购物资,确保了300多户分散居住群众在疫情期间的正常生活。

2021年夏收时节,村民念粉琴家雇佣的收割机在收割完小麦返回途中发生侧翻,驾驶员被压驾驶舱内,王盛宁一边呼叫120救援,一边赶赴现场,组织附近村民开展救援,随后陪同伤员随120救护车前往医院救治,并在事后主持事故纠纷调解。

2021年春节前夕,村里一位六旬老者上坟时引发了山火。王盛宁立即向乡上报告,并带领附近村民奔赴火情一线紧急灭火,山火很快被扑灭。

“虽没有引起大的灾情,但这件事让我不得不思考,应该怎样劝导群众时刻注意森林草原防火安全。”为此,他将前来救火的群众组织起来,现场说法,严厉批评当事人,并开展了一场更深层次的防火防灾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2021年7月16日夜里,路家掌村境内的阜桐公路上,一辆行驶中的油罐车着火,附近群众有危险。王盛宁立即报告乡应急办公室,同时带领人员赶赴现场,组织周边群众火速撤离,兵分几路进行现场警戒。大火扑灭之后,前来救援的消防人员对王盛宁科学救援应急措施连连称赞。

2022年6月,正在田里收割油菜的王盛宁,突然接到电话,获知村民陈丽突然心脏不适。他急忙奔往陈丽家中,紧急送医。经诊断为突发心肌梗塞,医生告知如果晚来就会有生命危险……

这些年,每处置一件应急事故,王盛宁就会把这些事故作为典型案例,警示群众以此为鉴,做好安全防护。

心血和汗水凝聚的守护,感动着一方百姓。

“去年那场大雨多亏有他,不然我们一家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他总是第一时间冲到一线去。”

王盛宁的付出虽不知怎么计算,但群众心里的秤,能称出王盛宁付出的分量。

他也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村干部”“优秀治安户长”。

突发现场,他是第一应急的“响应人”

在大灾面前临危不乱,在日常生活心系群众,这些,源于他的品性,也源于八年军旅生涯锻造出的钢铁意志和过硬的应急救援本领。

2003年,高中毕业的王盛宁和哥哥一起参军,圆梦军营。

在部队八年时间,他无数次和战友们参与部队驻地和国内大型的应急救援工作,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应急救援真功夫。

2008年汶川地震时,王盛宁在部队担任汽车驾驶班班长。接到“为震区运输一批救援物资”的命令后,他立即带领战友们开着5辆物资运输车,从陕西某驻地出发,直奔震中汶川县城。

当时,震区道路几乎毁之殆尽,在无法前进的情况下,他和战友们每人背负30公斤的物资徒步前行,遇到过不去的地方,便依靠绳索将物资一件件调运至对面。

“这次救援行动让我明白了,在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的自救和互救能为之后的救援赢得时间,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这样的认识和理解,为王盛宁成为“应急第一响应人”打下了基础。

2011年,26岁的王盛宁告别部队,回到了家乡路家掌村后,主动担任起村里的民兵班长,在村上应急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带头组建起一支8人的应急救援小分队,并担任队长。

凭着在部队多年的学习,他将安全风险点排查处置、物资保障、应急演练和群众应急科普宣传做得井井有条。

2021年,王盛宁被选举为村党支部副书记,并参加了市、县“应急第一响应人”专业培训。

“不仅要自己会应急,也要把村民培养成‘应急’第一人。”王盛宁这样说,也这样做。

“应急第一响应人”承担着现场组织管理、埋压人员救助、作业安全评估、灾情收集上报、外界援助请求的主要职责,要能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在没有专业的设备和人员的情况下快速行动、处置险情。

“一般的安全隐患,我们能处理的就尽快处理了,我们处理不了的,就要迅速收集信息,向上级部门汇报。”这份工作,他做得到位又出色。

今年,全省上下广泛开展“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工作时,王盛宁自觉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应急培训工作,用自己多年积累的紧急救援、突发处置、安全防护等经验,结合亲历的“7·15”暴洪灾害救援案例,耐心细致地教乡亲们如何避险、如何防护、如何自救与互救。

“作为我们应急小分队的队长,他懂得很多应急救援知识,有许多的实践经验,会经常组织我们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了我们的应急救援能力。”李永湖告诉记者。

“我现在就想守护好每一名群众的安全,带领大家发展好产业。”王盛宁说。

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在我省,还有一大批王盛宁这样的应急人,他们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辛勤付出,撑起了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基层基础。

--> 2023-08-30 ——记“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王盛宁 2 2 甘肃日报 c108691.html 1 为了守护群众的平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