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邱暄美 李 峰 洪文泉 徐俊勇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昱钧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是我国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历经650多年,是长城沿线保存最完整、形象最壮观的地标,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第一墩”、嘉峪关关城、悬壁长城……在嘉峪关这片土地上,几乎集中了长城的所有种类和形态,俨然一座露天的“长城博物馆”。
2019年8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察看关城并听取长城保护情况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陇原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奋力担当,砥砺奋进,深入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保护长城历史文化,弘扬长城精神,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利用长城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为雄关大地高质量发展添动能谱新韵。
科学保护让长城“青春常驻”
朝阳初升,茫茫戈壁一片金色。讨赖河谷,河水静静流淌。壁立的悬崖边上,古老的“长城第一墩”巍然屹立在明亮的晨光里。
第一墩北壁下,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所的3位工作人员,正在对用围栏保护起来的“长城第一墩”进行日常巡查。
“宽48.5厘米,高40厘米,厚4厘米……”组长路孝伟测量着北壁的一处病害点,大声报出数据,同事鲁婷婷和关海萍随即认真地记录数据。戈壁上风大,说话声音就要大。
围栏外,操着各地口音的游客纷纷拍照打卡。
这几年,长城旅游越来越热,保护工作常常要在游客的目光关注下进行。路孝伟和他的同事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
“有游客在旁边‘陪’着,干起活来也不觉得孤独。”鲁婷婷笑着说,大家都关注长城、了解长城,让她对自己的这份工作增添了满满的自豪感。
这位土生土长的嘉峪关女孩,因为经常跑野外,爬坡下坎吃了不少苦,风吹日晒,皮肤成了小麦色。但她乐此不疲,直言“长城给了自己自信心和成就感”。
“对长城所在区域的气候、土质、环境进行监测,综合分析和评估文物保护赋存环境变化对其影响,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维护措施。”路孝伟说,像今天这样的点沿线共有30个,每天巡护1个,巡查一遍下来刚好一个月。
从“简单看护”到“科学保护”,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嘉峪关长城保护观念也与时俱进。
无人机、风速仪、悬挂式测斜仪、土体压力计,有了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的赋能,各种风险因素对长城本体和赋存环境的危害得以最大程度控制,“日常监测—综合预报—提前预警—及时保护”模式已经全面建立。
嘉峪关关城以北,横亘的黑山竖起天然屏障。山脊之上,悬壁长城随着山势蜿蜒而去。
科学严谨的保护工作,同样在这里进行。
“嘉峪关境内长城主要是夯土墙体,风沙、雨水等自然因素都会导致墙体出现风化、酥碱和坍塌等病害。”城墙边,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文博馆员李建荣指着一处发生病害的墙面介绍说,这里正在实施墙基防水修复。
“细节是文物保护工作的灵魂,我们尽量做到原工艺原工序。”李建荣说,表面酥碱要细心铲除后用草泥抹面,塌陷裂缝部分则需要打上竹钉,夯补墙体之后再用草泥抹面。
“面前这些看似平常的朴素土墙,其实深藏各种‘黑科技’。”李建荣介绍,城墙里埋设了压力计和裂缝仪,不仅能够随时记录长城承载量,还能长期监测墙体裂缝的发展走势,以便于保护单位作出准确的判断。
长城保护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细致工作的积累。今年,嘉峪关文保人员对悬壁长城750米和石关峡段500米长城进行整体修复工程,目前工程已经接近尾声。
嘉峪关境内留存有长城墙体43.62千米,壕堑12.94千米,关堡8座,烽火台和敌台49座。在李建荣看来,只有将每一次巡查、每一次维护做到极致,这条屹立数百年的“脊梁”才会长久保存和传承下去。
兢兢业业的保护团队、不断更新的科技手段,助力嘉峪关长城“青春常驻”。
当地还从村镇聘用了10名长城文物保护员,辅助专家在长城沿线开展环境保护和宣传教育,让长城保护做到“全民参与”。
传承弘扬长城文化民族精神
雄关壮伟,大地苍茫。
登上嘉峪关关城城楼,远眺祁连皑皑白雪,俯瞰关内万顷良田,城楼斗拱飞檐,城墙坚不可摧,城门上“天下第一雄关”的巨大牌匾气势磅礴……即使在650余年后的今天,雄伟的气势穿越历史的沧桑仍然震撼人心。
作为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嘉峪关关城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不远千里一睹真容。
“万里长城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财富,如果不是亲身感受,很难描述这种雄伟的气势。”四川游客陈沛琳观察着身边的城墙,赞叹不已,“长城的一砖一瓦都能让人感受到传承悠久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近几年,随着嘉峪关市下大力气打造全国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长城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嘉峪关文物景区热度持续飙升。
截至7月18日,嘉峪关文物景区2023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00万人次,创嘉峪关文物景区同期游客接待量历史新高。
“从走马观花打卡拍照,到深入了解长城文化,游客的需求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从业16年的关城景区讲解员李蓉,一年要接待数百个团、上万名游客。在她看来,如今的嘉峪关长城景区和游客,“文化”味儿越来越浓。尤其是今年以来,研学旅游团队越来越多。
“从小就在书本上看‘万里长城’,今天终于亲眼看到了。”站在嘉峪关关城内的演武场上,与家人一起来旅游的东莞市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赵紫妤兴奋地说,站在这里,不仅为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到自豪,更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倍感骄傲。
“我们希望游客来到嘉峪关,不仅是欣赏一番自然景观,更能通过长城了解中国历史,感受传统文化,感受长城代表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感悟劳动人民智慧和中华民族精神。”李蓉说,景区16名讲解员不仅要学习涉及长城历史、文物保护的知识,还要熟悉历史和传统文化。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长城历史文化为陈列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
甘肃是历史上修筑长城最多,至今保存长城遗迹、遗物最多的省份之一。在这座古朴的烽火台造型建筑里,珍藏着2200多件(套)珍贵馆藏文物。
“长城文化极为丰富,而且不断地发掘和充实着新的内容。保护和传承长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是我们肩负的光荣使命。”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主任许海军说,近几年,我们持续深入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保护工作,推进长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与兰州大学、天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合作举办高端论坛;与中小学校互动,让专家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学生进关城体验讲解员生活;在景区精心打造仿古表演、国潮时装秀、穿越情景剧等精彩纷呈的文旅活动……
依托长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热度不断提升。
文旅融合汇聚发展动能
传承好、展示好、利用好长城这一宝贵历史文化资源,也为嘉峪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此去西域路途遥远,今日合法通关,祝君一路平安!”随着一方大印落在制作精美的“通关文牒”上,将自己打扮成明代嘉峪关最高军事长官游击将军的嘉峪关“网红关长”李森,身披甲冑、双手抱拳,为游客送上一份富有意味的“关照”,也为自己的纪念品增添几分卖点。
慕名而来的顾客越来越多,很多游客都要与他合影留念。每次有人提出合影,李森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儿,开开心心配合拍照。
随着嘉峪关长城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当地旅游环境不断改善,景区游客从前些年的每年10万人次增加到现在的100万人次。
近年来,嘉峪关以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载体,以提升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品质为抓手,加快推动文旅商体深度融合、吃住行游购娱全链互动,努力建设长城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
长城脚下,旅游火热。依托各个景区,群众纷纷办起农家乐、采摘园,吃上“旅游饭”。
峪泉镇黄草营村依托悬壁长城景点,打造百亩花海和包括餐饮住宿、休闲购物、田园体验等在内的景村一体化民俗风情一条街,开设非遗传承馆、农家乐、民宿、乡村酒吧,让游客在绝美的田园风光里体验乡风民俗。
“政府替我们修好院子,我们把铺面租给商家,一年有1万多元的租金。”村民高会玲说。她还利用果园为游客提供采摘体验,又多了一份收入。
村民王玉英则组织巧手妇女办起农民旅游专业合作社,用村里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峪泉锅盔”创新花样招待游客。妇女们靠着手艺赚到了钱,锅盔制作技艺也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嘉峪关市充分发挥长城、烽燧、黑山、戈壁、水域等旅游资源优势,融合“文旅商体”多方面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找到新的突破点。
“小朋友们请按序就座,系好安全带,我们马上就要穿越时空,开始一段神秘的旅行啦!”嘉峪关方特丝路神画主题乐园里,工作人员裴雪正在耐心细致地组织小游客体验项目。
“九州神韵”“敦煌瑰宝”“缤纷华夏”……正值暑假,集民间传说、丝路文化、长城文化等于一体的方特丝路神画,再次成为小朋友心仪的旅游目的地。
“我们在景区设置多个互动体验项目,让学生们更好地感受长城文化的魅力,既适合家庭亲子休闲旅游,也适合年轻人寻奇探险。”嘉峪关方特营销中心副主任谢水平说,作为国内首个依托丝路文化、长城文化打造的主题乐园,与嘉峪关长城景区构成“一古一今、一静一动”的旅游主体。
“今年还利用假期开展了研学旅行项目。”谢水平说,截至目前,已经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万名中小学生。
7月15日,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公开组)铁人三项资格赛暨2023年嘉峪关“一带一路”国际铁人三项长城戈壁挑战赛在嘉峪关东湖生态旅游景区激情开赛。
“这次铁人三项赛,全程围绕长城文化和戈壁元素精心打造。”嘉峪关市体育局产业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薛飞介绍,自2004年开办至今,嘉峪关国际铁人三项赛已经成为甘肃的品牌赛事。
“铁人三项赛本身考验的就是运动员的耐力和韧劲。我们用近20年的时间将‘铁三赛’办成精品赛事,正是传承长城精神的体现。”嘉峪关市体育局副局长郭军旗说,截至目前,嘉峪关市已成功举办了15项国际级、国家级和省级赛事,并定期举办“新年登高”“万人健步走”等大型群众健身活动。
“一季一品牌、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随着嘉峪关市整合境内长城沿线文化旅游资源,长城保护与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文旅事业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形式和良好的发展态势。
长城巍巍,雄关屹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甘肃积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努力传承好、展示好、利用好长城这一宝贵历史文化资源,弘扬长城文化和民族精神,干部群众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