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下一篇

加快培育陇东南经济增长极

何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助于形成平衡结构、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让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容量更大。从我省实际来看,甘肃亟须培育带动局部范围区域经济增长并能有效支撑全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的增长极。从地理空间来看,甘肃地形狭长,培育东西两向的增长极势在必行。陇东南地区已形成电子电器、先进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国家重要基地,数字经济发展初见成效。“十四五”后半程,陇东南要继续大力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县域行动,做好“五量”文章,加快区域发展多点突破、整体成势,全力打造陇东南增长极。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培育绿色增长极。陇东南经济带要发展绿色经济,积极落实“双碳”目标,实施“再造子午岭”提质增效行动,推进黄河流域汭河水源涵养、黄土高原塬面保护、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巩固拓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争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美丽幸福河湖”。提升绿色产业竞争力,强调生态环保产业的选择,推进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车间创建,将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培育多层级增长极。实施强县域行动,对标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导向,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扩大县域经济总量。支持城市服务型的秦州区、西峰区、武都区、崆峒区提升人口和产业承载力;支持工业主导型的麦积区、华亭市、庆城县、徽县等县域发挥工业基础优势,强化园区平台支撑;支持农业优先型的秦安县、静宁县、环县、成县等县域加快“一县一园”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园区化、规模化发展;支持文旅赋能型的武山县、宕昌县、两当县等县域发展全域旅游,打造文旅康养产业先行县;支持生态功能型的张家川县、文县等县域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县。加快陇南机场、庆阳机场改扩建、天陇铁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抓好陇电入鲁工程、天水黄龙抽水蓄能电站、宕昌县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能源项目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投产达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构建以市区为引领、县城为主体、重点镇为补充的城镇体系,培育多层级增长极。

深化改革创新,培育活力增长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实现新突破。推进强科技行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围绕建设区域性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加快引进培养经济金融、教育医疗、城建规划等领域紧缺人才,培育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扎实推进向南开放,加强与毗邻的宝鸡、成都等市联动发展,推进设施联通、政策相通、市场互通、产业融通,协同建设陇东南经济带。积极参加兰洽会等重要节会,高质量办好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游节、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等活动,培育活力增长极。极力扩张功能型平台数量。实施省级以上开发园区扩区增容提升工程,支持发展水平较高的省级开发园区申报为国家级开发区,将具备一定发展基础的工业集中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园区,引导国家级、省级开发园区高低搭配。

紧抓乡村振兴,培育惠民增长极。持续推进“千万工程”甘肃实践,推广美丽乡村建设“康县模式”,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一村一策”计划,打造陇东南乡村建设示范新标杆。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惠民工程。实施“个十百千万”就业促进工程,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优化“一老一小”服务,织密兜牢社会保障,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将乡村振兴与培育增长极有机结合,找准产业项目实施与农村居民受益的最佳结合点,全力构建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主导产业基地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优先向易返贫人口倾斜,夯实农村居民稳定增收的基础,共享发展成果。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发展优秀乡土文化。

作者为省经济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 2023-07-18 2 2 甘肃日报 c99315.html 1 加快培育陇东南经济增长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