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静波 张 文
陇原大地与中国石油工业发展血脉相连。1970年,轰轰烈烈的陕甘宁石油会战在陇东地区拉开序幕。半个世纪以来,几代长庆石油人肩负“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崇高使命,攻坚啃硬、拼搏进取、勇攀高峰,推动长庆油田一步步发展壮大,建成年产油气当量超6000万吨的我国第一大油气田,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排头兵,谱写了产业报国、油气兴国的工业史诗。
艰苦创业 会战陇东
陇东,是南梁精神的发源地,也是长庆油田的创业原点。
1969年10月,石油部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要大上人马,加快勘探步伐,在西北老区建设大油田”的指示要求,提出“在陕甘宁盆地开辟重点石油探区”的构想,并决定由玉门石油管理局担任勘探会战的主力军。
1970年3月,玉门石油管理局参加会战的8000名职工、1348台(套)设备抵达陇东。4月,部署陇东的第一批探井庆2井、庆3井、庆7井等陆续开钻。8月7日,位于华池县城关的庆3井,首先在侏罗系地层获得日产27.2吨的油流,成为陇东地区第一口出油井。随后,庆1井、庆2井、长7井、长10井等都见到良好的含油显示,形成庆阳(今庆城县)、华池、吴旗(今陕西省吴起县)7000平方公里的找油有利区域。振奋人心的发现,犹如春雷,将喜讯传到北京。
1970年9月,当时的燃化部向国务院呈报《关于请兰州军区组织陕甘宁地区石油钻探指挥部的请示报告》,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同意。11月,兰州军区组织成立会战指挥机构,驻扎在陕甘两省交界的长庆桥小镇上,长庆油田由此得名。会战全面展开,中央军委批准2万名解放军战士复转参战,燃化部从石油系统抽调6000多名职工支援会战。一声令下,5.24万名石油大军从祖国四面八方集结庆阳。
1971年春,部署在陇东探区的庆字号6口油井相继获得工业油流。6月27日,位于庆阳县马岭镇的岭9井,喷出258吨的高产油流,创造了当时陕甘宁盆地油井产量最高纪录。为便于靠前指挥,长庆油田将指挥机关迁往庆阳县城。到年底,在马岭又打出11口油井,初步控制了马岭油田的含油面积。同时,在华池、城壕、南梁、吴旗等地的钻探,也相继获得工业油流。1972年8月,中央首长在听取燃化部和国务院领导关于陇东石油勘探情况的汇报后指出:“庆阳石油有希望”。
随着勘探的深入,油田开发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陕甘宁盆地石油储层坚硬致密如“磨刀石”,渗透率仅为常规油田的几十分之一,相当于从钢板里头挤石油,规模有效开发难度极大。面对“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现状,长庆石油人向大型压裂的世界级难题发起挑战,经过坚持不懈的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和工艺改进,终于探索出适合长庆地质特点的压裂工艺,试验成功了水基冻胶压裂液,使平均单井产量增加5.49倍,取得压裂增产的首次突破。1974年10月,长庆油田编制《马岭油田开发试验区调整方案》,总结了马岭油田的开发经验,为低产较小规模的油田建设探索了新路。
“压!压!压!压开地层千条缝,压进地层百方沙,压得石油滚滚流!”大型压裂技术的突破,使长庆油田掌握了资源开采的主动权,油田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1975年8月,会战指挥部移交石油化工部领导。1976年,马岭油田30万吨产能顺利建成,陇东油区初见规模。1978年,宁夏红井子油田40万吨产能建成投产,长庆原油正式外输兰州。1979年,长庆油田年产原油达到130万吨,成为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百万吨级油田。数十年的实践积累,使长庆油田形成了原创性地质理论认识,初步掌握了克服低渗透的关键核心技术。
长庆油田的勘探开发,带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昔日的革命老区,而今钻塔林立,油井遍布,机器轰鸣,建设繁忙,呈现出蓬勃生机。1979年5月,兰州军区第一政委肖华视察长庆油田,被长庆人战天斗地的奉献精神所感染,挥笔写下诗句:“驱车陕甘访长庆,石油酬国识英雄。陇上人歌动地诗,边区高标创业情。入夜钻机鸣远山,信是铁人呐喊声。当年延长一涓流,汇成浩荡石油军。”
油气并举 西部大庆
十年磨一剑,一朝露锋芒。
20世纪80年代,根据党中央“尽快打开西北石油勘探新局面”战略要求,依靠在陇东油区积累的技术经验,长庆油田调整开发建设思路,将勘探目光由侏罗系转向三叠系,提出“马岭下面找马岭,马岭外面找马岭”的上产思路,开启了建设大油气田的新征程。1983年,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更名为长庆石油勘探局,实行石油工业部和甘肃省双重领导、以部为主的管理体制,党的关系由中共甘肃省委领导。
南下渭北、北上伊盟、西跨六盘山、东进吕梁山,长庆石油大军奋力拼搏,点燃了埋藏千百万年的能源之火。1983年12月,位于陕北安塞县的塞1井获得64.45吨的工业油流,我国陆上最大的亿吨级整装特低渗油田——长庆安塞油田横空出世。面对道路不通、无房可住、口粮紧缺的困境,长庆人发扬“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奋斗精神,在延河之畔挺起了巍峨的钻塔。1990年,安塞油田正式投入开发,1997年突破百万吨大关,创造了低渗透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相关开发配套技术在全国石油系统推广。
靖边气田是长庆油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发祥地”。1989年6月,陕西靖边陕参1井经过酸化改造、测试求产,获得无阻流量28.3万立方米高产工业气流,陕甘宁盆地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发现。同年12月,长庆油田在庆阳召开会议,确立了“油气并举、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1996年4月,靖边天然气净化厂破土动工。1997年,长庆天然气经过860公里的陕京管道输送,在北京亚运村燃起熊熊火焰,长庆油田向首都北京供气成功。
经过坚持不懈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长庆油田在实践中创立了“广覆式生烃、满湖盆富砂、全方位运聚、大面积成藏、立体式叠合”等全新油气成藏理论体系,自主创新了以精细分层注水、水平井压裂改造等为核心的增产稳产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使靖安油田、榆林气田等大型油气田相继开发投产,彻底摆脱守着“半盆油、满盆气”无处下手的困境,拓展了油气开发的广阔空间。
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长庆油田进入加快发展时期。企业重组改制后,长庆油田“三上董志塬”,发现储量规模逾4亿吨级的西峰油田;依靠科技进步,发现我国最大的致密气田——苏里格气田。长庆天然气作为“西气东输”先锋气,向上海及华东地区平稳供气,成为我国天然气供输管网的枢纽中心。2007年,长庆油田油气当量突破2000万吨,成为我国继大庆油田、胜利油田之后的第三大油气田。2009年,油气当量突破3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二大油气田。
进入新时代,长庆油田主动融入国家战略部署,大力推进油田建设高质量发展,谋划布局了“陕北再提升、陇东快发展、宁夏再深化、内蒙(古)稳增长”的区域发展战略,引领构建了国内最大的一体化油气产业集群,全力以赴推进增储上产,成为我国陆上油气产量最高、上产速度最快、成长性最好的油气田。2013年,长庆油田油气当量突破5000万吨,如期建成“西部大庆”,成为我国第一大油气田。2018年,长庆油田勘探发现储量10亿吨级的庆城大油田,标志着我国在非常规石油勘探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长庆油田成为我国首个年产6000万吨级别的特大型油气田,开创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新纪元。2021年,长庆油田在陇东老区建成千万吨级油气生产基地,实现“十四五”强劲开局。2022年,长庆油田以年产突破6500万吨的硬核成绩,再次刷新国内纪录。资源优势的积累,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让长庆油田如今在6000万吨的巨大体量上,仍具备可持续上产的潜力。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能源安全重于泰山。半个多世纪以来,长庆油田从一个年产百万吨的小油田,发展成为拥有48个油气田的世界级特大型油气田,累计为国家贡献油气超9亿吨,清洁能源惠及4.5亿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中流砥柱。
薪火相传 力量源泉
油气产量不断攀升的同时,是长庆石油人精神家园的不断传承、淬炼和发扬。
艰苦不怕吃苦,缺啥不缺精神。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激励鼓舞下,一代代长庆石油人战胜物质的匮乏、环境的险恶,迸发出强大的创造力。会战之初,为尽快拿下大油田,参战大军怀着“为国献油”的壮志豪情,叫响“跑步上陇东”的口号,不畏道路崎岖,拉着架子车,背着行李卷,风餐露宿,昼夜兼程,开启了石油“拓荒”之旅。环境恶劣艰辛,长庆人筚路蓝缕、甘于奉献,“三块石头支口锅”“风餐露宿找石油”“人拉肩扛搞生产”,在广袤的黄土高原留下永不磨灭的奋斗身影;难题挑战艰巨,长庆人攻坚啃硬、锐意进取,率先攻克低渗透油气勘探开发的世界级难题,牢牢端稳了自立自强、油气报国的“能源饭碗”。
富饶辽阔的陇东高原,是锤炼意志、锻造作风的精神沃土。1969年,王文汉从玉门油田来到庆阳,担任钻井队队长。那年5月,位于陇东油区的岭8井正在钻探,柴油机突然出现故障。紧急关头,为了防止发生卡钻事故,王文汉带领队上几十号人,用管钳卡住钻具,采取“推磨盘”的方式,推着地下一千多米的钻具缓缓转动,一推就是54个小时,直到柴油机恢复正常。暴雨冲毁路面,运送钻具的车辆被阻在8公里之外,王文汉带领12名职工,人拉肩扛硬是把2.4吨重的8根钻杆抬到井场,确保了油井正常开钻,“长庆铁人”的故事从此流传。
1982年,年仅22岁的浙江大学毕业生张文正,来到长庆油田后,就一头扎进陕甘宁盆地的地质研究工作中。为探寻上古生界煤系地层热演化与烃类成因,张文正自主设计了高温、高压热模拟实验装置,没有成型的技术参考,缺乏现成的试验设备,他就和助手带着图纸,辗转往返西峰、西安、上海、江苏等地寻找生产厂家,把几百斤重的陶瓷加热炉“抱”回庆阳。凭着把板凳坐穿的毅力,张文正团队经过两年多的艰辛努力,成功获取国内“煤成气”第一套完整理论的基础数据,为靖边大气田的发现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长庆油田天然气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安塞油田出好汉,好汉坡上好汉多。”在革命圣地延安,有一道海拔1300米、近乎70度的陡坡,山势险峻,坡陡崖深,被当地老乡称之为“阎王坡”。1990年,安塞油田全面开发,山上打了油井,山下建起小站。王三计量站的采油工们以管桥越沟,爬羊径登山,每天背着几十斤重的工具,从沟底攀爬至陡峭的山坡巡检油井,经年累月,风雨无阻,硬是将“阎王坡”踏成了“好汉坡”。2000年,王三计量站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好汉坡”也从长庆油田走向全国,成为长庆人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一面精神旗帜。
甘肃是长庆油田的发祥地,陇东是长庆油田的主产区,长庆与甘肃、与庆阳早已紧紧相依、血脉相连。油田建设初期,庆阳大力支援石油会战,腾出政府办公场所作为油田指挥部,把最好的窑洞、房子让给油田职工居住,庆阳人民像当年支援前线和红军那样支援油田建设。在建设“西部大庆”过程中,甘肃省、庆阳市牢固树立“支持长庆就是支持自己”的发展理念,以顾全大局的牺牲精神支持油田开发建设,地企携手开创了“油田产量大幅提升、地方经济繁荣发展、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的良好局面,结下了“庆阳长庆一家亲,共同建设大油田”的深厚情谊。
长庆油田的建设,带动了庆阳的快速发展。目前,长庆油田公司在庆阳开发区域覆盖8县区106个乡镇,形成了4个百万吨级产油大县,油企产值占到庆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0%,成为支撑庆阳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长庆油田充分利用陇东地区资源优势,加快前瞻性技术储备,筹划光伏、风能、地热等新能源布局,预计年均生产绿色电能474.4万度,节约标煤约1450吨,减排二氧化碳3855吨,为加快新能源业务发展、推动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时间和数字,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从27.2吨到1000万吨,陇东油区有力支撑了长庆油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累计给国家贡献油气逾1.2亿吨。经历50多年勘探开发,陇东油区仍然生机蓬勃,呈现出油气并举、常非并重的发展态势,成为长庆油田未来增储上产的重要资源接替区。
征程万里风正劲,斗志昂扬再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长庆油田牢记嘱托,不负时代,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矢志不渝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奋力续写百年长庆辉煌篇章,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庆阳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