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鹏
在这个春天,由甘肃省广电局指导,全省各市州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县(区)融媒体中心共同参与创作的大型系列网络纪录片《幸福中国——奋斗甘肃》(以下简称《奋斗甘肃》)所有作品即将全部推送完毕。此时,陇原大地正激扬着浓厚的奋斗气息。
回顾一年的创作历程,我们百感交集。
这是一次创作机制上的迭代升级。2021年,系列纪录片《新时代的我们》首次采用了全省市(州)电视台联制联播的方式,基本确立了“省广电局指导,总导演组统一设计、统一包装,各市(州)台分组创作,省广电局统一安排播出”的纪录片创作机制。此次《奋斗甘肃》的创作沿用了这一机制。同时,在选题确定、导演培训、创作理念的统一、作品的质量把控、作品的分发方面,都有了更加成熟的运作经验。2022年5月18日,项目启动仪式在张掖举行,同时举行了分集导演培训班。这对统一创作理念、鼓舞创作热情起到了重要作用。许多县(区)级融媒体中心就是因为这次培训班,参与了项目的实施。也因为有了2021年积累的经验,各市(州)创作机构在队伍选择、创作条件的支持方面,明显增加了力度。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联制联播的创作机制,不但可以有效地弥补我省纪录片创作领域存在的人才短缺、资金投入不足的短板,同时也为今后此类项目的实施探索出了更加顺畅的路径。推而广之,这种创作机制,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可以复制推广。
这是一次创作理念上的大胆更新。随着“网生纪录片”这一概念的提出,随即成为学界热议的焦点。事实上,当网络传播成为纪录片主要的传播途径后,纪录片形态的应对和改变已经成为所有纪录片创作必须面临的课题。同时,主旋律纪录片如何更好地应对网络传播的规律,也是所有传统媒体从业者面临的艰难挑战。《奋斗甘肃》从项目策划开始,就明确地提出了以网生纪录片创作为参照,要求从选题报送、创作手法上都要凸显“网感”。这对总导演组、分组导演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把好故事拍“好看”,看起来简单的要求,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好在甘肃大地上从来不缺奋斗的精神。无论是经验丰富的成熟导演,还是初次涉足纪录片创作的“小白”,全省创作者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创作中边学习边实践,采取了大量以前电视纪录片中不曾采用甚至是不敢采用的拍摄制作手法,突破了很多以前创作理念上的藩篱,产生了一大批“网感”十足的优秀作品。第一季20部作品播出后,国家广电总局“视听中国”平台全部进行了推送。纵观全部作品,轻量态的选题、“网感”十足的解说、快节奏的剪辑、多元的影像表达、时尚的特效包装……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创作团队主动向网生纪录片靠近的创作自觉。无论是成熟导演对自己的大胆否定,还是新生代导演的大胆探索,都值得我们敬重。尽管部分作品仍然体现出生疏和粗糙,尽管离真正的网生纪录片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毫无疑问,《奋斗甘肃》已经完成了甘肃网生纪录片的艰难跨越。这是甘肃纪录片尤其是主旋律纪录片创作在网络语境下的一次成功的尝试和突破。由此产生的理念转变,将会对全省纪录片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是一次创作队伍“质”“量”的双重提升。有了2021年《新时代的我们》的集体练兵,《奋斗甘肃》的创作队伍明显更加成熟。故事讲述更加流畅,拍摄技巧更加熟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有了县(区)融媒体中心的加入,全省纪录片队伍迅速扩大,这是纪录片创作的宝贵财富。此次项目中,共有7家县(区)级融媒体中心参与了创作,他们体现出的创作热情、职业精神、专业水准让人惊喜。《光影满仓》的电影质感、《凹凸有致》强烈的纪实风格、《曹见贵的幸福生活》成熟的叙事技巧、《巧手芳心》节奏明快的剪辑都让我们眼前一亮。县(区)融媒体中心的创作队伍普遍年轻,有相当一部分团队是第一次参与纪录片创作,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对纪录片事业的热爱、扎根土地的奋斗精神充分证明,在拍摄设备日益普及、传播途径更加多元的今天,人才的短缺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已经不是影响作品质量的必然条件。他们让甘肃的纪录片创作之路更加宽广。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奋斗甘肃》记录了全省各行各业奋斗者的足迹,同时,这些优秀的创作者们,也把他们奋斗的足迹,镌刻在了甘肃纪录片发展的历史图谱上。
在挚爱与责任中前行
王旭东
在《幸福中国——奋斗甘肃》张掖篇《微光闪闪》里,我们讲述了三个小故事。
“每次走进祁连山,总会感觉到特别放松和愉悦,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孩子见到了自己的父母……”站在赛罕塔拉繁花似锦的山坡上,张建奇无不感慨地说。
在祁连山自然资源保护部门工作10年后,张建奇跑遍了这座大山的沟沟壑壑,对这里植物类型及分布情况就像对他家阳台上的花儿一样熟悉。
完整收集祁连山植物标本——张建奇萌生了一个科普计划。
可当初这是一项没有任何经费支持,且纯属本职以外的工作。此外还意味着他要再次走遍这座绵延500多公里大山的每一片角落。
再一个10年后,张建奇的计划实现了。他收集到了祁连山1300多种植物中的1100多种,还为管护员义务授课50多堂,在管护站,他还获得了一个无比亲切的称呼——我们的植物专家。
“河西走廊哪怕最微小的生命都离不开这座伟大的山。我这么做的意义,就是要让更多人了解它,并保护它。”
在海拔4300米的巴尔斯雪山终于找到那朵梦寐以求的唐古特雪莲后,张建奇像个孩子见到新玩具一样兴奋。
盛夏时节,祁连山七一冰川南侧的野马大泉雨雪交加、一派苍茫。28岁的藏族姑娘李娜正带领祁文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每月的例行巡山。
自2015年全面禁牧后,这片20多万亩的草原已经是藏野驴、藏狐、草原狼、秃鹫等20多种野生动物的天堂。
然而2022年底,祁丰乡草原将全部禁牧,传统畜牧业正面临向新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挑战,可出路究竟在哪儿?
两年前,受组织委派,李娜再次回到自己的家乡——祁丰藏族乡,成为全县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两年的工作积累让李娜意识到,发展的大转型也意味思想的大转变,必须首先帮助父老乡亲们走出旧观念,才能在优势基础上创立新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经济和物质基础。
具体工作并不容易。很快,李娜就在祁丰乡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旧房改造中遭遇到了来自身边村民的各种不解、质疑和抵触。
“越高的山越难爬,所以没有困难的事还值得做吗?”
当再次吃了闭门羹后,李娜笑着对我们说。
拍摄中,李娜表现出的老道和韧劲、乐观和聪慧都让人惊讶。而历时1个月最终完成签字的旧房改造协议也恰恰证明这位28岁的村支书确实拥有这样的能力和品质。
“看到那些打小就认识的村民们能过上好日子,这是我理解的奋斗意义。”
对李娜的拍摄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村民们展现出的信心,也让我们对乡村干部的年轻化所带来的效率与活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的愿望就是让更多种植户加入到金张掖优势林果产业中来,把它打造成张掖特色品牌,创造更高价值。”张瑜满怀信心地对我们说。
6年前,当张瑜决定将原公司的大部分利润转投至戈壁滩上开荒、建林果基地之时,她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
“我们张掖的光热条件非常优越,不做林果是一种极大浪费。但前提是要引进好的品种,并能形成较大的种植规模。”
在寸草不生的大戈壁上苦熬5年后,2000亩珍珠油杏开始挂果,并在当年就打入长三角市场。
如果说敏锐的市场嗅觉以及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是张瑜取得市场成功的基础,那么这种商海搏击的能力还远远不能诠释张瑜的“野心”以及她所具有的企业家的社会品性。
近两年,张瑜采用义务技术指导、统购统价的方式,将珍珠油杏的种植规模扩大到了近万亩。在解决零散种植户产、供、销等先天不足问题的同时,还基本实现了品质和价值的统一。这些实事让更多村社种植户主动加入到了整个产业链的培育中来。
“有品质才能有特色,有规模才能有产业,特色产业就等于高附加值。不过,利润的分享和共有正是这一切的基础,这才是我们金张掖林果产业该有的样子!”
站在正在收获的杏园里,张瑜自豪地对我们说。
拍摄已然结束。当坐在电脑前回看那一段段叫人动情的画面,我的内心的感动仍如潮水般涌动。
无论是跋山涉水、历经艰辛也要将祁连山植物科普做到底的张建奇,还是带领牧民、渴望从传统畜牧经济向新发展模式转变的李娜,抑或是致力打造特色产业、与乡民共谋福祉的张瑜,那些无畏情怀、自觉责任和雄心壮志所迸发出的感人力量,正是这个伟大时代的闪闪微光。那微光照耀着这些奋斗者前行的道路,并在他们身上生发为生生不息的力量。
让时光说话
汝雪姣
作为记录者,我们如何自洽且能传播积极的力量?2022年5月,《幸福中国——奋斗甘肃》以“网生纪录片”的构想诞生。在大西北,一群纪录片人稚嫩又顽强地写下了认真的一笔一画。其中,作为平凉篇《光阴的花火》的导演,我被一些细碎的片段打动,被点滴时光的印记打动。
看似宏大的叙事,如何选择?总导演赵国鹏提出“老、中、青”分段式的叙事结构,这个提法让我想到了自己四世同堂的家庭,我经历着祖辈们的人生与自己的交叠,也看到处于各个人生阶段的亲人,让我领悟到了很多东西,包括时光带来的智慧。当我以浓厚的代际情结为最终参考,于是,我选定了他们:耄耋之年充满侠情的夫妇岳起忠、张炜英;风华之年甘于寂寞的驻村干部安国幸;正当青春不喜繁华的警犬驯导员徐光。一次纪录片拍摄的体验,让主人公再次自斟来时路,帮助其看到隐藏的自我:老夫妻传承崆峒武术文化与自我价值重合;驻村帮扶干部安国幸在日记中方向感的找寻;警犬驯导员不断增长的阅历和认知。——我们选择了繁华之外的人群,面对不同境遇、不同年龄、不同追求的他们,很幸运,我们得以顺利讲述他们的故事,也有幸看到每组拍摄对象愿意将生活浓缩成7分钟。
紧张的创作周期,如何达成?《幸福中国——奋斗甘肃》各个市州同时启动,也需要在一个时间点统一宣发和播出。于是,一些有效的“方法”变得很适用:首先,细节观察、气氛预判、“决定性瞬间”的等待等,摄影技巧同样适用于记录影像。“崆峒武术侠侣”也会忧心武术传承问题;大山里的帮扶干部遇到捋不出头绪的问题,傍晚走进山谷,和朋友“喊两声”是最好的选择;警犬驯导员烦闷的时候常常和鱼缸里的鱼对话……这些太过于日常的瞬间,在有心拍下后就是难能可贵的点睛之处。另外,此次拍摄,“网感”成了大家最常探讨的话题,由于首发平台为网络媒介,如何在多元冲击下赢得话语权就很重要。《光阴的花火》在拍摄和后期阶段也做了一点探究,我们的发现是:也许所谓“网感”并不倚仗新鲜和夸张的运镜、不依赖节奏跳跃的剪辑、不“甩锅”给是否有酷炫的包装,而指向的是时间打磨下的互动和共情。纵使加入打破传统的形式,也该为营造共情而服务。我想,如何提升视听语言的多元表达、优化情绪互动、刻画他们历久弥新的平凡生活也许是需要关注的。
当然,每一次创作都是收获与遗憾并存,《幸福中国——奋斗甘肃》的播出方式是把20分钟(老、中、青三个故事构成)的纪录片拆解开来,每个7分钟左右的故事在移动端依次推送。平凉篇《光阴的花火》播出时,我们察觉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简单地拆解、“变短”后,它们在移动端有些“水土不服”,那就是后面推送的剧集关注度明显低于先推送的。因为,20分钟完整版故事的整合逻辑、情绪是无缝的。这些遗憾背后的思考是纪录片人最宝贵的财富。
大多数时候,拍摄纪录片唯有面对未知的困境,复盘和总结,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用真诚感知与你同行的被拍摄者,让属于他的时光自己开口说话。就像把河流归还大海,把话语权交还给时间。我想,理解和书写这些大时代中个人的命运,就是书写和理解我们自己,就会把故事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