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新时代的年轻人】

情系黄土地

——记“85后”青年科技工作者王谦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吴涵

低头潜心科研,抬头仰望星空。当甘肃省地震局研究员王谦接过第26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的勋章和荣誉证书时,他说:“作为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能获得‘甘肃青年五四奖章’,我感到无上光荣,同时也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里氏6.9级地震,张掖、武威等地震感强烈。作为甘肃省地震局现场工作队的一名科研人员,王谦随队星夜奔赴震区开展现场震害调查和科学考察工作。

山高路险,白雪皑皑,余震不断。前往灾区的路,困难重重。

尽管如此,王谦和其他现场工作队队员一起,冒着严寒深入农牧区、祁连山腹地开展震害调查和灾害隐患排查,并悉心为群众讲解房屋抗震和科学避震相关的知识。每天18个小时以上的工作量,他从未有过怨言,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为抗震救灾科学决策提供了第一手数据。

“把双脚扎进黄土地里,把论文写在黄土地上”是王谦科研工作的真实写照。

“我的工作就是和黄土打交道,这一个个黄土样品,就跟我的孩子一样。”王谦说。作为一名岩土地震工程领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他选择了“黄土地基绿色抗震设计理论与技术”为研究方向进行科研攻关。

十多年来,他的团队所取得的有关黄土地基绿色抗震设计方法、复杂应力条件下饱和黄土变形特性与液化机理等研究成果,已在西北地区的高等级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风力发电场等工程的地基抗震设计中展开了应用,提升了工程的震害防御能力。

怀瑾握瑜,明德惟馨。作为硕士生导师和甘肃省地震局创新团队带头人,王谦还注重传道授业,为青年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传授黄土动力学、黄土地震工程的研究方法,为新时期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科研上,王谦对团队的青年科研人员和学生有着严格的要求。他常常说:“我们是搞科研的,论文绝不能‘纸上谈兵’,好的论文都是沾着泥土的。”作为团队的“主心骨”,王谦身体力行,常常带着学生走出实验室、深入地质灾害现场,坚持以科学为笔,以黄土作纸,把课题书写在黄土工程减灾的道路上。

“科研工作要接地气,归根结底是要服务社会。”在王谦看来,做群众看得懂的科研,也是团队重要的努力方向。他和他的团队通过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力争把抽象的科学问题转化为简单的科普作品。近两年来,制作完成了科普视频4部,开展演讲、科普讲解30余次。

“黄土动力学的知识都是用脚步在黄土地上丈量出来的,都是用一个个精确的试验数据堆砌起来的。”从业12年,王谦初心如磐,始终秉持着这一理念潜心科研。现在的他已经成长为一名黄土地震工程领域的科研骨干和青年学术带头人。

“中国地震局‘骨干人才’”“陇原青年英才”“陇原创新创业人才”“甘肃省科普专家”“金城首席科普专家”……

一串串脚印、一篇篇论文、一份份荣誉……

一路上,王谦收获了不少掌声。在掌声的背后,是一刻不停的脚步、是一个个深夜的探索和日积月累的钻研。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王谦深知,要想科研工作有更深层次的进展,就不能停留在过去的荣誉中。“黄土动力学理论还有许多的问题等着我们解决,黄土工程减灾任重而道远。”

--> 2023-04-28 ——记“85后”青年科技工作者王谦 【新时代的年轻人】 2 2 甘肃日报 c82984.html 1 情系黄土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