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新风拂煦沁人心 文明潮涌逐浪高

——兰州市高质量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兰州国际马拉松选手经过兰州雁滩黄河大桥。

黄河从兰州穿城而过。

兰州马拉松主题公园。

2022年“文明欢唱 乐享金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兰州黄河风情线。

甘肃省学雷锋主题志愿服务活动。

李琳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惠风和畅之时,徜徉黄河之滨,湛蓝的天空映衬着洁白的云朵,滔滔黄河水一路向东奔腾,沿岸草木欣然,引来水鸟蹁跹,兰州植物园、白塔山公园各色花海竞相绽放,将兰州的春点缀成一幅风光旖旎的画卷。

从2005年到2020年,经过全市人民15载的共同努力,兰州市摘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这不是终结,而是另一个更高航线的起点。

2022年3月,兰州市印发了《兰州市2022年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实施方案》。在全国文明城市争创中,兰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建思想和“为民、惠民、利民”的创建理念,建立“全面创建、全域创建、全民创建、全城创建”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推动文明城市建设守正创新、提质升级。

恒心:从都会城市到精致兰州

多年前,一度被误解为粗糙、豪放的“素颜”城市,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看到了她的成长、稳重、大气、内涵和精致。

兰州老街的建成开放,丰富了市民的休闲娱乐体验,不必下江南,“家门口”就可以游览江南风情“古镇”。同时,丰富的游览体验近距离一站式实现“吃喝玩乐游购娱”,兰州老街逐渐成为兰州旅游的一张“网红名片”。

仰望一个个巨型的钢铁“玫瑰花瓣”,令人情不自禁地感叹,冰冷钢铁建筑被现代建筑设计的艺术性赋予了兰州奥体中心更多的温度和魅力。可以预见,兰州奥体中心已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精致兰州、时尚奥体”生态圈,对于提升兰州城市建设水平、树立城市新形象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雄浑的黄河楼展示着庄重之美,站在黄河楼最高处,俯瞰美丽兰州,一种兰州人独有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兰州黄河楼景区启动运营,这标志着兰州黄河风情线再添“新坐标”的同时,也点亮了兰州这座城市的文化“新灯塔”。

在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兰州市城市建设飞速发展,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创作和培育的《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经典舞剧蜚声中外,举办国际马拉松赛、黄河文化旅游节等赛会活动,让“一条河、一座桥、一碗面、一本书、一台戏、一片蓝”等城市名片走向全国和世界。一项项“民生清单”,不断增加着市民的幸福感,也成为文明城市创建最好的注解。

根据《兰州市2022年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实施方案》,兰州市重点实施文明城市创建12项工程专项行动。十五分钟精致生活圈建设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从市区任何一个小区出来,步行不到十五分钟,准能找到一个运动健身的场地,无论跑步、跳舞还是打球都有适合的空间。”家住南滨河路的徐丽说,这些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不仅如此,近年来,兰州市连续打造多个十五分钟精致生活圈,包括养老服务圈、休闲健身圈、医疗卫生圈、智慧阅读圈等。一个个生活圈,不仅“圈”出了生活的便利,更“圈”出了百姓的幸福感。

走在城关区的诸多背街小巷,不少市民发现家门口的环境变了:破损的墙面粉刷一新、人行道平平整整、车辆停放规范有序、店面招牌统一醒目、垃圾清运快速及时……这些改变都源于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背街小巷、老旧小区改造推进行动。与具有“高颜值”的城市主干道相比,那些处在繁华和热闹背后的背街小巷更需要管理和整治。为了让城市既有“面儿”,又有“里儿”,兰州市城管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结合“精致兰州”和城市创建等工作认真履行组织协调、统筹推进指导监督、检查考核等职责通过优化工作方案、强化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凝聚工作合力以及跟进交办督办等措施进一步巩固三大整治成果着力解决背街小巷市容市貌乱、环境卫生差、交通秩序堵的问题,促进了主城区背街小巷整治有序进行。

如今的兰州,城市洁净化水平明显提升,道路通行能力明显提高,精品工程建设明显增多,规划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市民群众生活越来越美好。

润心:从价值引领到涵养气质

一个榜样,一面旗帜;一群好人,满城春风。

10年来,在抗震救灾、城市救援、野外救援现场,总会看到他的身影;10年来,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公益救援队伍……他就是甘肃蓝天救援队党支部书记、队长於若飞。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代表通道”第一场采访活动上,於若飞表示:“在各行各业像我这样的‘90后’,甚至是‘00后’都逐渐成为中坚力量。进入新时代,我们这一代青年应该有理想信念,去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好人”鲁羿江是甘肃方舟救援志愿服务队副队长,坚持公益救援志愿服务13年。2021年,他组建甘肃方舟救援疫情防控指挥部,带领志愿者奔赴一线,先后为2所定点医院、3个市民公园、16所肉禽蔬菜市场、25个街道、77个社区、108家公共服务单位、290个老旧楼院等公共区域提供了义务消杀作业。全队连续作业105天,累计出勤4100人次,作业时间超过1万小时,消杀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兰州好人”毛文波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检察人员的担当和使命。2014年8月,毛文波投身脱贫攻坚战,5年间,硬化马路、安装路灯、整治卫生、投放垃圾箱、治理农作物病变、创新种植品种、引进智慧农业、推销农户百合、资助困难学生,为七里河区邵家洼村扶贫工作添砖加瓦。

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如同一支支明亮的火炬,向社会传递了磅礴的正能量。近年来,兰州市通过典型引领,着力打造了“凡人善举·德润金城”品牌,广泛开展陇人骄子、道德模范、最美人物、中国好人、兰州好人等典型选树工作,全市累计评选各级各类先进典型近2.5万人,在全社会营造了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同志您好,现在是红灯,先等一等哦!”

“您好,感谢支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

在兰州主城区各个角落,总能看到繁忙的“红马甲”。他们劝导行人文明出行,引导大家有序排队,清扫背街小巷卫生……那一抹抹“志愿红”,温暖着每个人的心。

近年来,兰州市以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为牵引,常态化开展“文明劝导”“文明引导”“关心关爱”“公益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共成立了118支志愿服务大队、413支志愿服务分队、1245支志愿服务小队,实名认证志愿者由52万增加至66万余人。同时,着力打通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搭建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科普平台、体育健身平台、法律服务平台6个平台,形成集成化、分众化、互动化的综合性平台支撑。此外,全市将科普、文化等资源相对集中的82家场所,全部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基地,真正做到用活动阵地、暖心服务、惠民实事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民心:从惠民为民到共建共享

“现在小区的变化太大了。以前小区里到处堆着垃圾,我们回家都绕道走。”家住兰工坪兰州运输家属院4号楼的何大爷说,自从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行动以来,小区内随意堆放的积存垃圾和杂物被“一举消灭”,小区旧貌换新颜,而这仅是兰州市“垃圾清零”专项整治行动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创城以来,对清扫的要求一年比一年高,不仅垃圾要随时清理,而且还有专人进行巡查。”当了10年环卫工人的滕淑霞深有感触地说。

在敦煌路街道金城金达小区,80岁的刘爷爷以前最发愁的就是下雨天出门。小区路面不平,排水也不通畅,居民出行十分不便。“以前下雨的时候出门,鞋和裤子都得湿,现在这个烦恼再也没有了。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真的是一项良心工程、惠民工程。”刘爷爷高兴地说。

近年来,兰州市扎实推进全市城市治理攻坚行动,聚焦“抓细抓小抓实”要求,协调、督促住建、公安、交通、林业等相关部门、单位扎实开展城市细小问题整治工作,一批城市“顽疾”得到有效治理。“十三五”期间,每年市级财政支出80%以上用于民生投入,累计改造老旧楼院160处,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100个、惠及10.82万户30多万人。

城因人聚而兴,人因城美而荣。为了让400万兰州市民零距离参与到兰州变美变好的每一个过程,兰州市每年开展市民文明素养提升“一月一主题”专项行动。通过“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集贸(农贸)市场综合治理,道路交通秩序治理,城市重点区域环境卫生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和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旅游、餐桌、网络不文明行为治理,城市‘牛皮癣’治理,农村文明乡风推进”八大专项行动,建立“全面创建、全域创建、全民创建、全城创建”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兰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

舒心:从只此青绿到生态文明

翻开兰州人的朋友圈,必不可少的是晒蓝天、晒星空,这是一份自信和骄傲,更是一份通过不懈努力得来的幸福。

对于年近七旬的退休老人王大妈来说,每天到家门口的马拉松公园晨练是一件让她感觉很幸福的事情。置身于绿树繁花之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园内浓浓的文化氛围,老人有着道不完的感慨:“这几年,兰州越来越干净,越来越漂亮。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心情舒畅,感觉自己越活越年轻了!”

多年来,兰州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和优良率逐年提升,打造了举世瞩目的“兰州蓝”。同时,全面巩固提升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持续推进大规模绿化,加快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着力改造提升城市出入口、道路、广场、小区等绿化景观,打造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片的城市绿化美化新体系,不断满足群众对绿色生态环境的新需要。高标准完成黄河风情线景观亮化,实现核心区20公里步道全线贯通,精心打造马拉松公园等滨河主题公园,加快实施白塔山综合提升改造等重点项目,黄河楼、华夏人文始祖园、兰州老街等组团发展,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由2017年的33.01%上升至目前的35.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7年的10.51%上升至目前的11.05%。

如今,生态文明理念已转化为老百姓可以触摸的现实图景,“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城市名片也愈发亮丽。

童心:从携手护行到健康成长

青少年活动中心、乡村(社区)学校少年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一座座供孩子们寓教于乐的场所拔地而起,孩子们畅游在知识和欢乐的海洋中。“我喜欢黄河娃管乐团的活动,让我深切感受到管乐的艺术教育魅力。”城关区水车园小学六年级学生小龙说。随着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兴趣课供孩子们选择。足球、篮球、跑步、航模、机器人等活动项目走进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兰州市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指南十条》的下发与实施,只是兰州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为统领,协调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大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等一系列工作的缩影。

据悉,2022年,兰州市评选“新时代兰州好少年”20名,其中6人获评“新时代甘肃好少年”。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承红色基因·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清明祭英烈”网上签名寄语、劳动美等12项主题教育活动,厚植广大未成年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同时,以“四个融入”为抓手,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建设、融入重要节会、融入日常教学、融入社会实践,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书法、戏曲、传统体育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主题活动,让广大未成年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文明校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兰州市紧扣“六好”标准创建文明校园,截至目前,建成全国文明校园4所、省级80所、市级220所,区县级文明校园全覆盖,实现了文明校园创建活动覆盖率、知晓率、参与率“三个100%”,形成了以文明校园“小创建”推动文明城市“大创建”的工作局面。

一座现代化城市的美好愿景,有高耸入云的楼群,有绿树成荫的花园,更有市民的宜居生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如鲲鹏之两翼、流马之双轮,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的跑道上,兰州将铆足“创”的劲头,弘扬“干”的作风,凝聚文明力量和精神动力,坚定奔向全国文明城市。

--> 2023-04-06 ——兰州市高质量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2 2 甘肃日报 c77990.html 1 新风拂煦沁人心 文明潮涌逐浪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