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走进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东街小学,一堂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阅读课正在进行着。来自张家川镇及周边乡镇的30多名不同民族的小朋友齐聚一堂,或三五一组讨论、或低头勾画……大家沉浸其中,用各自的方式表达着对“民族团结”的理解。
而这只是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缩影。自1953年成立自治县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张家川大地上的各民族儿女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谐发展,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一家亲”的动人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老物件见证融洽互助
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鹿镇花园村,提起关陇古道风物陈列馆,可谓是人尽皆知。小小的陈列馆里,收藏着风车、油笼、青夹子、犁、耙等回汉儿女共同生产生活的农耕器具和生活用品。
“关陇古道风物陈列馆是2021年10月开馆的,收藏的老物件、老照片达150余件,大多是当地村民自发捐赠的。”花园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宝说,这里的每一个老物件不仅记载着一段段难忘的回忆,还记录着生活在这里的回汉儿女和睦相处、安居乐业的历史。
正在关陇古道风物陈列馆闲逛的花园村村民何银银指着挂在墙上的犁说,过去的农家人非常重视犁,它在家庭农具中算是一个大件。经济条件差一点的家里都是没有犁的,都是几家几户共用一个。
“那时候虽然生活条件差些,但是大家都很团结,村里从来不分汉族、回族。每到开犁的时候,大家都往一起凑,今天在你家干活,明天在他家干活,别提多开心了。”何银银回忆道。
而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像何银银口中回汉儿女互帮互助的故事,多得数也数不清。
在丰银村,回汉村民携手同行,从山上搬到山下,建造休闲文化广场、安装路灯,打造美丽乡村,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在刘堡村,回汉村民一起编背篼、绣荷包,既传承了传统的手工艺,增加了收入,也融洽了民族关系。
在窑儿村,年近六旬的村党支部书记马甲平带领回汉村民走上“餐饮业+乌龙头种植”产业“双轨制”的致富增收路,成功经验远近闻名。
民族团结从娃娃抓起
“我能教同学唱花儿。”“同学们跳舞的时候我可以吹奏口弦伴奏……”现在,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孩子们不仅是民族团结的践行者,更是民族团结的传播者。
在张家川镇东街小学的教学楼里,各色绘画像飘带一样沿着教学走廊延伸。学校党支部书记杨春茂表示,这些都是在校孩子们的作品。学校会经常组织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绘画、手工艺制作等活动,让孩子们不断挖掘、发现、传承民族文化精髓,并用自己的双手进行创作。
“一直以来,我们都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小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让民族团结意识在青少年的心田生根发芽。”杨春茂说。
现在,在张家川大地上,民族团结教育就像一根纽带,把全县24.4万常住居民紧紧连在一起。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小抓起、从小培养,已成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永不落幕的接力赛。
以产业发展筑民族团结之基
当下,行走在张家川大地上,处处涌动着餐饮致富的热潮,从揉面和面到拉面捞面,从肉菜清洗到烹饪制作……餐饮服务业已深刻影响着当地群众的生活,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
近年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将餐饮服务业确定为“四大富民产业”之首,为群众创业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全程保障服务。
“目前,全县已发展餐饮门店1.89万家,从业人员5.6万人,带动就业10万人,年经营性收入达120亿元。”张家川县餐饮服务中心主任刘英杰说。
为进一步推动餐饮业转型升级,去年以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还着力打造推广了“张家川·兰州牛肉拉面”“张家川烧烤”两个公用品牌,按照“统一门头、统一服饰、统一餐具、统一收银系统”的“四统一”要求,设计了门头、服饰、餐具和店内装修方案。
“要想餐饮服务业发展走上产业化、规模化、数字化的快车道,建立张家川县餐饮服务业数字化平台是第一步。”刘英杰说,为此,县里投资570万元,建成了集店铺分布、集采系统、仓储管理、订单管理、运输管理、门户网站、场内管理、餐饮平台为一体的餐饮服务业数字化平台。
在餐饮服务业的带动下,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投资9700万元,按照“中央厨房+冷链配送+加盟店”模式,在西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餐饮配套产业园,带动全县种植养殖业的发展,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
发展是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的“金钥匙”,产业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抓手。现在,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各民族儿女齐心协力发展产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产业链上致富,获得幸福感,提升精气神,满怀信心奔向美好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