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世彪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四个节气,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在这个节气该如何养生呢?应该按照《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提出来的养生总原则来做,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是要紧紧抓住“阴阳平分”的特点,效法天地气候的规律,调整人体自身的阴阳平衡,在整体上保持相对平静的状态。中医认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只有身体的阴阳平衡,才能让机体处于健康状态。《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骨空论》:“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无论补或泻,都应坚持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原则,科学地进行养生保健。
调和情志平肝
中医认为春季对应的脏腑是肝脏,肝脏“喜条达而恶抑郁”,情绪宜舒畅,不宜郁闷。《黄帝内经》说“怒伤肝”。春分时节精神疾病、高血压等患者明显会增加,主要是此时随着自然界的阳气增长,人们容易出现肝气郁滞、肝火旺盛、肝阳上亢等肝脏疏泄功能失调,肝气不疏,心情不畅,而致精神疾病多发,肝郁热化火导致血压不稳。所以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做到不着急、不生气、不紧张、不发怒、不劳累、不大喜、不大悲,轻松快乐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以保证肝脏舒畅条达。
做到心平气和,避免情绪波动,守住正气,安养神气,努力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春分时节,风和日丽,花草争春,远离城市喧嚣和工作压力,心中的紧张和焦虑得以释放,多进行户外活动,不仅提高心肺功能,而且有助于调和血压。适当晒太阳,不仅能促进维生素D生成,有利于钙的吸收,可以预防骨质疏松,而且阳光中的紫外线还是“天然消毒剂”,能杀死多种病原体。
平衡饮食平肝
中医讲究“平衡饮食”,春分时节的饮食,一定要寒热平衡,五味调和,既要讲究“气”,也要讲究“味”。
“气”指食物的五气,即食物的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
“味”指五味,即食物的酸、苦、甘、辛、咸。要吃当令食物,因为食物和药物都是由气味组成的,而药物、食物的气味只有在当令时,即生长成熟符合节气的食物,才能得天地之精气。这个时候的时令菜有春笋、菠菜、芹菜、韭菜、莴苣、豆苗、蒜苗、香椿、油菜等。大量绿色蔬菜上市,春天在五行为木,是青色、绿色,要多吃绿色蔬菜。
春天是肝气升发之时,要注意防止肝气太过,对脾土造成过度克制,要适当收敛肝气,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少吃酸味,适当多吃甜味,酸味入肝,主要起到收敛的作用,而甘味入脾,能补脾气。
不要过度收敛肝气,注意补脾化湿。在食物的搭配、烹调上,也要注意阴阳互补。禁忌大热、大寒的食物,保持寒热均衡。既不要食用干燥、辛辣的食物,也不要吃大寒的食物。如果要吃,一定要调和,如在烹调虾、蟹等寒性食物时,一定要佐以葱、姜、蒜、酒、醋类温性调料,可缓解寒性食材的寒凉属性;又如要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阳类菜肴时,则要配上鸡蛋、鸭蛋等滋阴的食品;在食用牛羊肉等热性食物时,也要配上一些滋阴食材,以达到阴阳平衡、阴阳互补之功效。
春分时节,健康人群不主张大量进补,如饮用过于肥腻的汤品;适合清补,因为清补有利于阳气的通畅。春天木旺,耗费的水分相对大,多饮用水、粥、汤,可清除肝热,及时补充体内水分流失。
推荐吃四神汤:取山药、芡实、白扁豆、茯苓各10-15克,材料下锅,加水3000毫升,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煎煮1小时即可,去渣喝汤。每周1-2次。健脾祛湿,适合食欲不振、疲劳消瘦的人群。
起居运动平肝
春分时节,阴阳虽然对半分,但总的趋势是阳气上升,这时人体的血液和激素活动逐渐升高,气候又忽冷忽热,骤然变化,会导致人体平衡失调,容易诱发因肝阳上亢引起的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眩晕症、中风、眼病等。因此,起居运动要注意平调肝肾。宜早睡早起,勿忘午睡,养气除疲,放松精神。
最好的户外运动是健步走。放风筝、健步走、太极拳、八段锦、广播体操等也是很好的健身运动。要到户外去感受大自然勃勃上升的阳气,昂首阔步,大步走路,手要甩起超过头,步子要大走得快,全身微微出点汗。
此外,室内活动不能少。中医推荐三个养生小动作,有助于调养正气,抵御外邪。
叩齿咽津 先叩齿三十六下,深呼吸三十六次,漱津数次,待津液满口,分三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每天重复三次。
桃木梳头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每天用桃木梳子梳头数百次,有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
多捶后背 俗话说:“春天做背,能活百岁。”经过一个冬天身体内积聚了寒湿、毒素、浊气,到了春天是排出的最好时候。捶打后背就是要疏通足太阳膀胱经,祛除五脏六腑的寒湿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