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改善民生解民忧

志愿者为兰州市城关区老人拍照。

兰州市城关区五泉菜市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盛学卿

兰州新区舟曲避险搬迁移民安置点。新甘肃·兰州新区报记者 丁 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蹇勇德 马志强 严存义 刘健 文洁 薛砚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张永刚

立春刚过,一场瑞雪给陇原大地披上银装。

虽是春寒料峭,兰州市城关区五泉菜市场内却暖意融融。各种新鲜果蔬琳琅满目、摆放整齐,市民们进进出出、有序选购。

五泉菜市场的经营户心中,至今仍珍藏着十年前一段幸福而美好的记忆:

2013年2月4日,在甘肃视察的习近平总书记特地来到五泉菜市场,同市场经营户和前来购物的群众亲切交谈,详细了解年货供应情况,嘱咐当地干部要切实组织好节日期间的生活品供应,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同样的美好记忆,也珍藏在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的干部职工脑海中。

同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的养老餐厅视察,仔细询问虚拟养老院的运行情况,并端上一盘热气腾腾的饭菜送给就餐的老人,给老人们拜年,祝愿他们新春愉快、身体健康、安享晚年。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十年来,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加快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保障供应,“菜篮子”里装满幸福

五泉菜市场位于兰州市著名的风景区五泉山脚下,是全省示范性标准化肉菜市场之一。

“真没想到总书记会到我们市场视察!”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十年前视察市场时的情景,五泉菜市场老经营户孙海忠依然很激动。

“总书记每走到一个经营户的摊点,都问得详细、听得仔细。”孙海忠说,总书记亲民、爱民、关注民生,深深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年来,兰州市从“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入手,把加快社区菜市场建设、保障生活物资供应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逐步对各类菜市场进行改造提升。

十年时光飞逝,五泉菜市场已脱胎换骨。

2018年,兰州市对五泉菜市场进行了第三次升级改造,由原来一层改造为上下两层,经营面积从3000平方米增加到6000平方米,成为兰州市样板级标准化菜市场。

“市场布局、摊位货架、灯光效果,就像大超市的食品区一样,同时还有两部扶梯和两部货梯,卸货上货都很方便。”说起市场的变化,孙海忠很满意。

市民张亚兰是这里的常客。她一边选购蔬菜,一边告诉记者:“市场环境很好,水果蔬菜都新鲜,价格也稳定。”

“改造提升后,市场容量进一步扩大,目前经营蔬菜、水果、禽蛋、肉类、水产、粮油等十几个大类上百个品种,日均销售蔬菜10吨以上,为周边20万市民提供了‘菜篮子’保障。”五泉菜市场经理何浩明说。

距离五泉菜市场两公里的榆中街菜市场,也已从曾经拥挤不堪的马路市场变成了室内标准化市场。

“新市场2017年2月建成投运,分为两层,分别设有粮油区、水果区、干鲜区、海鲜水产区、副食区、生肉区、蔬菜区、熟食区,为周边18万市民提供生活物资保障。”市场经理孙颖介绍。

布局合理、环境优良、配套完善……经过多年努力,兰州市目前已形成“区、街道、社区、小区”生活必需品四级保供体系。仅城关区,就先后完成五泉、中街子、张掖路等菜市场的提升改造,并新建了阀门厂、雁东路等菜市场,全区标准化菜市场达到21家,辐射居民100多万人,年交易额达8亿多元。

兰州市最大的“菜篮子”——位于榆中县定远镇的兰州国际高原夏菜副食品采购中心,2022年全年蔬果交易总量约142.2万吨,年交易总额超过110亿元,已发展成为全国“北菜南运”“西菜东调”的主要集散地之一,为兰州市乃至全省“菜篮子”保供稳价发挥着“压舱石”作用。

保供应就是保民生,民生稳,人心就稳。

遍布城乡的各级市场和综合供应体系,为兰州市生活物资供应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特别是疫情三年,兰州市积极发挥市场体系和供应链作用,线上线下同发力,创新消费新业态,全力以赴保障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物资供应。

十年来,我省已建成1180个县乡农贸市场,75个产地、销地、集散地批发市场,10个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形成覆盖城乡的三级市场体系,全面打通保障供应的“最后一公里”,人民群众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变得更丰富、更有保障。

老有所养,守护最美“夕阳红”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人人都会老。老人是每个家庭的主要关切,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心头事。

深怀爱老之情、笃行为老之事。2013年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的养老餐厅考察,他不仅亲手给老人端上了热气腾腾的饭菜,还鼓励大家说:“我看这个虚拟养老餐厅一点都不虚,有这么多老人。”

总书记的肯定,是鼓舞,更是动力。十年来,更多的人投身养老事业,帮助老人安享晚年。

初春时节,记者来到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里看不到老年人的身影。

“近年来,我们进一步创新服务模式,通过搭建网络综合平台,利用‘云端’高效协调联动各类养老机构和加盟企业,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院长秦田田介绍。

走进虚拟养老院调度指挥调度中心,热线电话此起彼伏,老人们打来电话告知需求,工作人员立即与加盟企业联系,为老人提供相应服务。

“我们可以通过视频电话,追踪了解加盟企业的服务情况。”说着,工作人员于倩拨通了张正纲老人的视频电话。

“张叔叔,助老员今天来过了吗?卫生打扫干净了没有?”

“助老员按时来着呢,卫生打扫得很干净,让你们操心了。”卧病在床的张正纲老人在视频电话那头说。

“我们集中指挥调度,面向不同类型的老年群体提供定制化、高质量分类养老服务,让老年人享受到更便捷、更智能、更美好的晚年生活。”秦田田说。

十年来,城关区虚拟养老院不断创新发展,吸纳各类加盟服务企业126家,服务总量达到1544.43万人次,已经升级为全区养老服务总调度台,形成集调度指挥、医养融合、教育培训、文化活动、志愿服务、产品展示等为一体的全新格局。

“没有一张床位,却入住13.7万多老人。”秦田田说,虚拟养老院的运行,让老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

为配合虚拟养老院线上服务,城关区建成25家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72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全托、日托、文体娱乐、医疗保健、配餐等多项服务。目前全市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街道覆盖率已达到100%,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老有所养,让老人晚年生活更幸福。

十年来,我省从保障特困人群向全体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转型,从重视机构建设向居家社区机构协调发展转型,向体系化、制度化、多元化转型,基本形成了“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保障网更加牢固。

目前,全省养老服务机构已达到345家、床位3.57万张,建成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20家;建成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互助老人幸福院)8520个;全省7.72万老年人纳入特困供养范围。

我省用实际行动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久久为功,织牢民生保障网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不断满足更高需求的新起点。

2013年至2022年,全省11类民生支出达2.7万亿元,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每年都在80%左右,促进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长足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

每一份工作的背后,都关系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安宁。

魏晓蓉是兰州现代职业学院护理专业2022届毕业生,同年7月,她通过“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为民实事项目进入兰州市城关区人民医院工作。“专业对口,离家近,工作相对稳定,医院还为我们购买‘五险一金’。”魏晓蓉很满意目前的工作。

在我省,“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为民实事项目已经连续实施多年,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力度大、效果实。

坚持实施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输转、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持续扩大创业担保贷款受益面……甘肃促进就业创业的措施越来越实,就业稳岗的“定盘星”越筑越牢。十年来,全省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01.03万人,154.61万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全省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287.1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万多亿元。

教育是民生之基。

2022年底,始建于1951年的兰州五泉小学重建工程竣工。重建后教学楼建筑面积增加近1倍,教学设施设备提档升级。

这是兰州市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的缩影。“十年来,全市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200余所,增加了超过12万个各学段学位。到2021年秋季,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班额比例从2017年的16.15%下降到零。”兰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魏永胜说。

十年来,我省大力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基础教育步入公平优质发展新阶段。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大幅提升;所有县市区实现均衡发展目标,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实现了新跨越。

十年来,我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兰州新区职教园区,陇中、河西走廊、陇东南集群“一园三群”发展模式,2021年全国新批准设立的10所职业本科院校中,甘肃占了两席: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和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产教融合、职普融通、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的职教体系初步形成,“技能甘肃”品牌底色更加亮丽。

住房是民生之要。

2020年,当如愿搬进宽敞明亮的安置楼时,侯建花高兴得合不拢嘴:“住进这么好的新房子,幸福得很,党的政策好啊。”

位于兰州市城关区拱星墩街道的范家湾村社区,曾经是兰州主城区以东的城郊农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兰州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范家湾村逐渐成为城市社区。几年前,范家湾村社区进行了棚户区改造,居住环境和住房条件大大改善。

过去五年,全省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1549亿元,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49万套、实施棚户区改造66.74万套,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21.67万户(次)。棚户区居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众的住房状况明显改善,新市民、青年人群体的阶段性住房问题也得到缓解。目前全省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5平方米。

不动产“登记难”直接影响群众落户、子女入学及房产交易。从2021年开始,甘肃聚焦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累计摸排涉及“登记难”问题房屋86.91万套,完成首次登记84.92万套,转移登记72.50万套,总体登记率83.41%。甘肃省破解城镇住宅历史遗留“登记难”成功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医疗是民生之需。

十年来,我省逐年逐项努力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了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的“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目前全省87.2%的县域建成检验、病理、心电、影像、消毒供应等5个医学中心,乡镇卫生院与县域医学中心进行连接,初步实现“乡检查、县诊断、乡治疗”,真正打通群众家门口看病就医的“最后一公里”。

社会保障是民生所依。

十年来,我省把做好兜底保障工作作为重大任务和底线性制度安排,全力保障全省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社会救助水平持续提升,兜底保障更有质量。截至2022年底,全省共保障城市低保对象31.58万人、农村低保对象149.06万人、城乡特困供养对象9.98万人,全省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2394.33万人次……

一个个民生项目落地生根,一件件民生实事温暖人心。

民生改善,人心凝聚。如今的陇原大地,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群众生活蒸蒸日上。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砥砺奋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 2023-03-04 2 2 甘肃日报 c71027.html 1 改善民生解民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