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下一篇

【奋进新征程 创造新伟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立足省情 坚定不移走好新型工业化之路

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调研组

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符合甘肃转型发展特征,是甘肃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出路,也是甘肃富起来、强起来的根本之策,应旗帜鲜明地讲、坚定不移地走、毫不动摇地抓,作为“十四五”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甘肃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根本战略目标和最大的“压舱石”,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只有把工业搞上去了,甘肃高质量发展才能有坚实基础,才能稳住甘肃经济发展的“基本盘”。

准确把握甘肃工业发展现状

甘肃是“一五”时期国家在西部布局的重要老工业基地,底蕴深厚,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在确保重要工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一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了包括有色冶金、石油化工、通用机械设备、电力煤炭、建筑材料、军工机械、电工电器、仪器仪表、高档数控机床、农机装备以及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等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二是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了一批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实力雄厚的重点工业企业。三是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以清洁能源及新材料和特色高效农业为重点的河西走廊经济带、以综合能源和先进装备制造为重点的陇东南经济带、以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为重点的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带等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经过几十年发展,甘肃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但还存在明显短板。突出表现为:重化工业结构特征明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工业企业规模小,缺乏大量技术驱动型中小微生产企业,尤其是缺乏掌握独门绝技的“专精特新”企业;企业研发投入明显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工业注册商标数量少,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工业增加值、工业税收占比较低,工业对全省经济发展整体贡献度亟待提高。

甘肃强工业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把做大做强工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强工业行动推进大会强调,要树立大抓工业大干工业大兴工业导向,举全省之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全省上下要切实统一思想行动,坚定不移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扭住“五量”文章关键点,下大气力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省委提出的以超常之力抓工业的决心,努力把甘肃的工业搞上去,重振甘肃老工业基地辉煌。

强化机遇意识,切实提高对强工业重要性的认识。从甘肃工业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来看,甘肃是重要老工业基地,实施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培育了一批重点国有企业和技术骨干,安排了一批产业工人,形成了可贵的艰苦奋斗精神,涌现出以“兰炼”为代表的“共和国长子”,催生出白银、金昌、嘉峪关等工业城市,这是甘肃发展的优势和底气所在。要增强历史厚重感,振兴老工业基地,把甘肃工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再创甘肃工业新的辉煌。从甘肃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来看,由于长期以来产业转型升级缓慢,产业整体竞争力较低,还没有真正形成辐射带动力强的核心“增长极”,迫切需要我们不断强化机遇意识,确立工业主导地位,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把发展先进制造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增强制造业对甘肃高质量发展关键支撑作用。紧跟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以加快产业集聚为切入点、以“三化”改造为基础、以数字化制造为支撑,以品牌建设为抓手、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培养优秀企业家精神为动力,大力提升甘肃制造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一是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以占领产业链高端为目标,大力提升制造企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强化骨干企业在电子产品、电工电器、机械制造和数控机床领域的标准引领。二是完善“产学研”科技创新协同合作机制。学习借鉴科技部和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共同建立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做法,拓宽视野,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三是大力发展制造业核心集群。聚焦兰州、天水、兰州新区等重点地区,着力打造国家级石化装备制造基地、集成电路封装基地、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电工电器装备制造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基地以及煤电化和智能制造基地,构建更加完备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体系,加速形成链条完整、特色鲜明、自主可控的战略性制造业产业集群。四是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引导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创投引导基金投入“专精特新”企业。五是建立科技研发投入刚性约束机制,把研发投入纳入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年度硬性考核指标。构建政府、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科技研发投入体系。

加大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煤炭电力、建筑材料等传统产业“三化”改造力度,大力提升工业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一是大力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设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二是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建立重点工业行业大数据中心,拓展提升云计算、大数据平台服务功能,推动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三是大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落实钢铁、有色、石化、煤电、供热等重点领域碳减排任务,推进冶炼、交通、建筑等重点行业绿电替代。四是实施“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发展战略,研发运用新型储能技术,推动建立甘肃新能源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体系。

以延链补链强链为目标,充分发挥重点骨干企业“顶梁柱”作用。一是发挥产业链链长制链主制引领作用。支持大型企业集团牵头组建产业联盟,重点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发挥链长制链主制引领作用。二是做大规上企业总量。建立健全“规下转规上”培育体系,加强“一对一”精准帮扶,推动新企业、新项目入规上规。三是大力发展领先核心企业。建立领先核心企业培育体系,构建优质企业培育梯队,强化上下游企业协同配套。

围绕打造百亿级工业园区和“四个”推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提升各类工业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促进生产性服务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在兰州、天水、兰州新区等制造业集聚地区,大力发展为制造企业和园区服务的金融、保险、信息咨询、运输、商务、仓储、物流、邮政、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生产性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推动设施向园区集中、推动要素向园区集中。

充分发挥国有工业企业主力军作用,让“共和国长子”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发挥国有企业“引擎”作用,发挥国有企业“顶梁柱”“稳定器”“压舱石”作用,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重点企业要敢挑大梁,勇挑重担,真正做到生产领先、产品领先、技术领先、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领先、贡献度领先等“五个”领先。

有效整合资源,积极探索大联合大协同发展模式。坚持搭建大平台、实现大融资、助推大发展思路,通过资产划转、现金注入、股权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组建大型龙头集团,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控制力、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确保全省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重点基础设施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向产业链高端集中,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宗旨,进一步提升工业领域金融服务水平。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方向,加大对绿色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 “三化”改造以及品牌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确保工业企业信贷投放稳定增长。紧紧抓住资本市场全面推行注册制机遇,提高工业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持续增加工业企业绿色信贷规模,加大碳减排重点领域信贷投放,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支持银行、信托、融资租赁机构对工业建筑节能技术改造提供融资服务,最大限度降低建筑物对能源、水、土地等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更加重视品牌建设,着力提升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实施品牌强省措施。把质量和品牌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和核心竞争力,大力开展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地理标志创建活动。二是实施行业品牌精准培育工程。重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骨干企业品牌建设进行定向培育。三是推广首席质量官、首席品牌官制度。推出更多“名优特新”产品。

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工业发展成功经验,全面提高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浙江、江苏和深圳等省市在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工业方面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它们的经验和做法主要有:始终把技术创新摆在首位,始终把提升质量管理作为重中之重,始终把人才作为核心竞争力。建议有计划地组织分管工业的政府领导、行业主管部门、企业负责人以及咨询机构专家赴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学习发达地区在创新模式、体制机制、“高精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做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技术入股等方式,为甘肃工业发展注入更多生机活力。

--> 2023-02-24 【奋进新征程 创造新伟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 2 甘肃日报 c69456.html 1 立足省情 坚定不移走好新型工业化之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