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家乡的味道】

甘谷辣椒记

辣椒园

加工后的粗辣椒面

甘谷刺绣

甘谷酥圈圈

编者按:

甘肃,地域狭长,形如如意,既有“大漠孤烟直”的雄壮,也有“晚来水车下”的柔美,拥有除了海洋之外的几乎所有地理地貌。复杂的气候类型,使得甘肃物产丰饶,特产众多。近年来,随着“兰州百合”“定西马铃薯”“静宁苹果”“甘南蕨麻”等众多农产品走出国门,甘肃特产也成了陇上文化输出的一张“绿色名片”。

甘肃日报生活版推出全新栏目“家乡的味道”,让我们在陇上的烟火记忆里,见到故乡,见到自己。

文\牛勃

天水甘谷,总是和辣椒连在一起。

初春时节,走在甘谷农村,屋檐下、大树上,举凡所见,无一不是瀑布般自天而降的辣椒串,红得如火如炬。陇海铁路从甘谷横穿而过,关于甘谷辣椒的传说就乘着车轮的翅膀传到了四面八方。说列车一进甘谷地界,辣椒一片连着一片,连空气都染红了。一旅客禁不住好奇头伸出窗外一看,铁路两旁村庄的大树上挂得全是一串串璎珞似的辣椒,惊得好半天舌头都捋不直,“啧啧,怪不得甘谷辣椒有名,原来是这么大的树上长的!”甘谷人听了,既不纠正,也不反驳,得意却狂草一样写在脸上。

乡下是辣椒的展厅,城里是辣椒的作坊。

走在甘谷县城,随处可见一处处的辣椒加工作坊。甘谷人聪明,接受现代技术的能力很强,于辣椒加工却是个例外。甘谷人加工辣椒,手法几百年不变,一直是石臼砸,石磨推,即使用电锤的,节奏也不疾不徐,像煞甘谷人温文尔雅的生活。甘谷的陇上椒、全录王、永宁春、古风台等,已成为享誉全国的名优品牌,企业规模一个比一个大,可无论前面的环节多么前卫现代,最关键的加工环节却是几百年不变。千万不要把甘谷加工辣椒的“磨”和普通的磨混为一谈,甘谷辣椒粗细极讲究,说是辣椒面,却和面大不一样,粗。看起来粗,吃起来却细腻滑嫩。甘谷人在介于粗细之间的钢丝上自如地跳着春天的芭蕾,秘密一个在磨道的錾刻,一个在用力的轻重,看似简单,做起来却难。外地人羡慕得不行,偷艺的多,但真能学几把刷子带回去的却少。甘谷辣椒加工的诀窍在哪里,与其说了听不懂,还不如不说。

甘谷人的性格义气、热情,走南闯北在各地都很受欢迎,大抵也是沾了辣椒的光。我的老师、著名漫画家曹昌光先生写甘谷人的聪明能折腾,用调侃口吻说甘谷人如何把辣椒卖到了联合国,让一帮大鼻子蓝眼睛直竖大拇指OK个不停。你想,一日三餐顿顿不离辣椒,那碗里,红是真红,吃是真吃。陕西的油泼面,到甘谷就变成了油泼辣子面,辣椒成了主料。兰州牛肉面开到甘谷,任是多正宗,别的不变,辣椒却绝对得变。甘谷人吃牛肉面,辣椒不是在面上漂那么几点,而是在碗里盖厚厚一层,一边美得大快朵颐,一边辣得吸溜喝醋,一碗面吃完,额上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子才算过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养出一方人的精神和性格。甘谷人性格豪爽热情,义气全在脸上写着。喜怒哀乐不藏不掩,有辣椒一样的热情,更有辣椒一样的真诚,做人干事喜欢直来直去。甘谷人爱辣椒,但不爱高粱面里调辣椒——吃出看不出的人。

甘谷人仗义憨厚,你可以在别的地方耍点小聪明,在辣椒上千万别胡来。甘谷人的眼睛似乎是专为辣椒长的,看辣椒真假,一看一个准。这些年,树大招风,有些外地人趁月黑风高偷偷把外地辣椒运到甘谷,想鱼目混珠。可咱甘谷辣椒是什么,是辣椒中的贵族,天生的凤凰品相岂是乌鸦麻雀能蒙混过去的。这些伎俩骗不过甘谷人的眼睛,就更不要想着会骗过甘谷人的舌头。甘谷人是在辣椒堆里长大的,就连母亲的乳汁里都有一股淡淡的辣椒味儿,这样的舌头尝辣椒的真假,不用吃不用看,舌尖只一触,就能辨别出错误答案。甘谷人居家吃饭,佐餐的啥都可以没有,辣椒却绝对少不了。和人吃饭,不看别的,看看碗里辣椒的多少,你就知道谁是甘谷人了。

甘谷人外出,别的东西可以不带,辣椒却是必备,外地人不解,以中国之大,还愁没辣椒吃?辣椒有,但在甘谷人的情愫里,比甘谷辣椒更香的,少!甘谷辣椒,别说甘谷人爱吃,皇帝也爱吃。一句多少带点笑意的话,却引出了一段有趣的故事。

雍正帝散朝,至一小房前,透过窗纱灯影,见内有一人手持一坛津津忘乎所以,雍正帝甚为好奇,遂径直而入。此人吃得正香,初未察觉,偶尔抬头,见皇上驾到,大吃一惊,顾不得收拾桌上杂物,跪伏在地,惊慌之状让雍正帝哑然失笑。此人是谁?不是别人,正是翰林院侍读学士、甘谷人巩建丰。雍正见状,指着小坛问:“内中何物,如此馨香四溢?”

“禀万岁,坛中乃家乡所产土物——辣椒。”

言毕,当即打开一坛呈于帝前,雍正问:“如何享用?”巩建丰说:“任意皆可,犹以馒头辅之为妙。”说时递上一个馒头,雍正帝馒头夹上辣椒,连吃数口,香汗微沁,直呼过瘾。

“如此美味,岂能独自享用。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巩建丰答道:“与皇上乐乐,极乐。”

“如此,还不多多供奉朝廷,让众人皆得此美而享之。”言罢,君臣相视而笑。甘谷辣椒由是成为贡品。

甘谷辣椒品质好不说,连外形都好看,色泽红亮,肉厚油多,角条细长,皱纹均匀,制干率高,味道浓郁鲜香,具有开胃健脾、养颜明目、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等多种功效,富含十余种矿物质营养和多种维生素。品质说品质,但辣椒其实并非娇生惯养之物,国内外除少数地区外,绝大多数地方都可种植,生长都不错。但甘谷辣椒却能在国内外辣椒的众香国里脱颖而出,一枝独秀,想必定有其独特所在。

甘谷辣椒之所以品质卓异,鹤立鸡群,和甘谷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条件不无关系。甘谷渭河流域河谷地区和散渡河流域川台地区,气候温暖,光照充足,土质肥沃,灌溉条件良好,种植辣椒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没办法,天赐之区,必产名物,老天爷要偏爱一个地方,不需要多少理由。甘谷辣椒种植,有据可考的历史在四百年以上,几百年来,甘谷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过去是借助优势,精耕细作,如今在此基础上仰仗科学技术大显身手。甘谷人不但会种植,更会培育优良品种,从而保证甘谷辣椒产量提高,品质不变。五万亩的种植面积不算很大,但这是品质一流的五万亩。在种植加工的一系列环节上,甘谷人手中紧握两张牌,一是地方特色牌,二是精品战略牌。乘着这双有力的翅膀,甘谷辣椒畅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科学研制开发的面、丝、片、丁、油、酱等数十个辣椒系列产品,满足了海内外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陇上椒、全录王、永宁春、古风台等几十家辣椒加工企业互相竞争,使甘谷辣椒保有其旺盛的活力,品质几近完美。不论在多大的超市,包装上印有“甘谷”二字的辣椒,绝对抢手。甘谷辣椒不吃没办法,只要吃一次,再吃别的辣椒时,全没了味儿,自此以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甘谷辣椒,香字当头,辣在其次,辣中带香,香中含辣。你看那加工过程,细针缝线,先用清油干炒,火候极讲究,小了油入不进去,大了皮焦瓤生。然后用剪子剪成菊花瓣似的细丝儿,或面,或丝,一整套工序下来,精细到不能再精细的程度,辣椒的加工成了生活的辩证法,这样做出的辣椒,能不香,能不对着窗户吹喇叭——鸣声在外。

甘谷人崇尚礼尚往来,赠人辣椒,不仅仅是对自己产品的自信,更是对客人最高的尊敬。甘谷辣椒不仅仅是辣椒,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甘谷的精神,火辣辣的事业脚踏实地地干,喜洋洋的生活有滋有味地过。

甘谷是辣椒之乡,辣椒是甘谷的地理标志。

甘谷——无辣不甘,无谷不椒。

相关链接

陇上名产——甘谷篇

甘谷县是甘肃省天水市下辖县,甘谷古称“冀”,建县已2700多年,有“华夏第一县”之称,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资源丰富。甘谷县有哪些陇上名产呢?

1.甘谷辣椒

辣椒是甘谷最著名的特产,甘谷辣椒以磐安线椒为主,被美国专家列入全世界130多个辣椒品种的前十名,由此受到国际市场青睐,出口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甘谷也成为全国辣椒生产基地之一。甘谷辣椒至少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明末清初时期已作为宫廷贡品而享誉陇上。甘谷辣椒色红,角长,肉质肥厚,辣度适中,美味可口。

2.甘谷大葱

甘谷大葱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距今已有上百年种植历史。甘谷大葱在1987年就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1992年大规模种植,特选大葱、铁秆王等优良品种引进,经本地改造、选种,成为高产品种,形成了以新兴镇雒家村为主的大葱种植基地,产量非常大。甘谷大葱葱白长﹑产量高﹑甘甜多汁、辣度适中、品质上佳。

3.甘谷花椒

甘谷县花椒主产区在渭河以南的六峰镇、白家湾乡、武家河乡等地,其他乡镇也有小面积种植。种植面积达20万亩,甘谷花椒鲜香麻辣,味道正,颜色鲜,是做饭必不可少的辅料。

4.礼辛黑梨

礼辛黑梨是甘谷县礼辛镇的招牌特产,黑梨在秋分前后采摘,将其放在背风阴凉处存放3个月,果肉自内而外软化,颜色由红变黑,冻成了冰球,食用时用冷水化开,口感细腻、清凉,有润喉消火和解酒的功效。因此,一直深受当地消费者的青睐。

5.甘谷酥圈圈

甘谷酥圈圈具有色泽金黄、香酥脆绵、油而不腻、耐存久放之长处。甘谷酥圈圈状如圆环,厚3厘米左右,外圆直径12厘米左右,内圆直径8厘米左右,底色淡黄。其制作工艺、用料十分考究,烤时掌握时间与火色,不焦不黏,熟透为止。

6.甘谷刺绣

甘谷刺绣在中国有两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刺绣是甘谷的传统工艺制品,甘谷刺绣吸取了苏、湘、蜀绣的绣法,结合当地的民俗风情,其绣品图案形式多样,非常美观。

7.甘谷麻鞋

甘谷的麻制品生产,民国时达到极盛。麻鞋是主要产品之一,用纯天然麻料、麻布、棉布及相关编织用具,以传统手工工艺制成。制作时,先将大青麻编成辫,然后将麻辫置于平案,立辫状盘鞋底,盘成麻丝紧密的“千层底”,再用麻绳穿紧左右,固定鞋底;最后用编织钩针钩出麻花辫鞋面、鞋耳、鼻梁,组合时用木楦把鞋撑起来,帮梁、鞋耳、鼻梁贯穿耐力麻绳,鞋即成。式样有单边绳网的偏帮子与牛鼻梁,有以绳网代替鼻梁形成圆口秃顶的齐帮底、一只船,还有三根弦、布包边等。色彩除天然的白色外,还有染色的红、黄、黑诸色,集实用与观赏价值于一体。

8.甘谷凉粉

甘谷人的风味小食,既能充饥,也可佐餐。《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已有“细索凉粉”面市。甘谷凉粉品种繁多,制作考究,风味各异,白凉粉用豌豆制成,黑凉粉或褐凉粉用荞麦制成,黄凉粉用扁豆、黄豆、蚕豆等制成,洋芋凉粉用洋芋淀粉精制而成。在县内,洋芋、荞麦凉粉最常见。白凉粉晶莹透明,食时,于手内切成一寸见方的大丁,有的还用旋子旋成面条状。甘谷凉粉调料讲究,有芥末、酱油、醋、芝麻酱、油泼辣子,有些人还喜欢加点味精和花椒面,拌少许香菜、胡萝卜丝或嫩芹菜,看起来白红带油亮,吃起来咸、酸、香、辣、鲜五味俱全。

--> 2023-02-22 【家乡的味道】 2 2 甘肃日报 c68940.html 1 甘谷辣椒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