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西凉王李暠对敦煌酒泉的经营

西凉时期的敦煌壁画

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又称尹夫人台。尹夫人是李暠的妻子,在李暠创建的西凉政权中,也有她许多心血和智慧,因此有人把西凉政权称为“李尹政权”。

河西魏晋墓砖画《坞壁图》

祁连山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本报特约撰稿人 屈直敏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繁,政局动荡,河陇地区政治秩序相对稳定,经济丰饶,文化昌盛,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北凉、南凉、西凉五个割据政权,史称“五凉”,李暠即是西凉政权的建立者。

李暠(351年-417年),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魏书》《晋书》等记载其为西汉飞将军李广之后。李氏世代为西州高门大族,李暠祖父李弇(字季子)任前凉武威将军、天水太守,封安世亭侯。父亲李昶(字中坚)任前凉世子侍讲,不幸英年早逝,遗腹生李暠,由祖母梁氏抚育成人。李暠少年时性情沉静聪慧,宽厚谦和,气度优雅,十分好学,通读经史,尤其擅长文章辞赋。长大之后,研读孙吴兵法,精通武艺。

公元397年,后凉建康太守段业自称凉州牧,建立北凉政权,任命李暠为效谷县令。398年,敦煌护军冯翊人郭谦、沙州治中索仙等推举李暠为宁朔将军、敦煌太守。不久,进号冠军将军,向段业称臣,段业任命李暠为安西将军、敦煌太守,领护西胡校尉。399年,段业自称凉王,将敦煌郡凉兴、乌泽、晋昌郡宜禾等三县分出,置凉兴郡,任命李暠为持节、都督凉兴以西诸军事、镇西将军,领护西夷校尉。400年,北凉晋昌太守唐瑶号召敦煌、酒泉、晋昌、凉兴、建康、祁连等六郡,推举李暠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梁二州牧、护羌校尉。李暠大赦境内,建年号为庚子,定都敦煌,史称西凉。设置百官僚属。派遣宋繇东取凉兴,西攻玉门以西诸城,屯田玉门、阳关,广田积谷,为东征储备物资。

401年,北凉内乱,酒泉、凉宁二郡叛降李暠,原本狭窄的西凉领土扩展到逼近张掖弱水,李暠为了集中力量向东发展,与下属谋议迁都酒泉,右长史张邈等赞成其议。404年,李暠长子李谭去世,立次子李歆为太子。李暠为了伺机完成统一河西大业,于公元405年迁都酒泉,自称大将军、大都督,兼领秦、凉二州牧,大赦境内,改年号为建初,任命张体顺为建康太守,镇守乐涫(今甘肃酒泉东南),宋繇为右将军,领敦煌护军,与敦煌太守李让镇守敦煌。从敦煌迁出二万三千余户,分别设置会稽、广夏、武威、武兴、张掖等五郡。

李暠西凉政权势力范围相对狭小,所辖区域,北起西海郡,南至祁连山,东自酒泉郡,西抵高昌郡,即今天甘肃酒泉、玉门、瓜州、敦煌及新疆东部一小部分。西凉政权建立之初,周边割据政权林立,北凉沮渠蒙逊雄踞河西中部,南凉秃发乌孤称霸于河西东南。西凉政权地狭民稀,军事力量相对单弱,为了保证西凉的边境安宁、政局稳定,李暠在内政外交等方面采取了一列措施。

在政治上,拉拢河陇豪门大族,重用河陇大族士人。西凉政权建立之初,李暠就任命敦煌宋氏、索氏、阴氏、张氏等大族士人担任要职,并与宋氏、辛氏、尹氏联姻,换取河西汉族大姓的支持,巩固政权基础,稳定内部政局。李暠执法宽简,知人善任,善于纳谏,赏罚有信,沿用汉魏人才选拔旧制。吐鲁番文书《西凉建初四年(408)秀才对策文》记载了五道策文及马骘、张弘、谘等三人的对策,表明西凉官吏选拔实行的是察举制度,州选秀才,郡举孝廉,统一策试,因才授官。在敦煌南门外修建“靖恭堂”,作为西凉政权商议朝政、检阅武备的场所,将历代圣君明主、忠臣孝子、烈士贞女的形象绘于堂内,并亲自撰写序言颂词,作为朝廷上下效法的榜样,敦煌著名学者刘昞撰写《靖恭堂铭》,刻石纪念。

在对外关系上,李暠奉东晋王朝为正朔,同时向后秦、北魏称臣,交好南凉,对抗北凉。李暠虽然割据一方,但从未称帝,为了争取广大汉族士人的支持,利用河西汉人尊奉晋室的心理,两次派遣使者出使东晋。李暠建立西凉之初,派遣舍人黄始、梁兴前往建康(今江苏南京),奉东晋王朝为正朔。迁都酒泉之后,再次派遣沙门法泉前往建康奉表通诚,表示对东晋王朝的忠贞不二。李暠尊奉东晋王朝的举动,符合河西世族和广大汉族百姓的愿望,因而赢得了民心,对西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面对周边众多割据政权,李暠审时度势,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公元400年,李暠派遣使者向北魏奉表称臣,岁修职贡。401年,李暠派遣使者奉表向后秦纳贡称臣,随后姚兴派遣使臣拜李暠为安西将军,封高昌侯。李暠西行时,将女儿李敬爱交给外祖父尹文抚养,尹文东迁后,交给李暠表姑梁褒的母亲抚养。南凉秃发傉檀派遣梁褒借道北山,将李敬爱送到酒泉,并请求通使和好。对于南凉的友好举动,李暠随即派使者前往答谢,并赠送地方特产。西凉与南凉相互表示友好,目的在于彼此拉拢,借以牵制北凉。对西北面的鄯善、柔然等则保持友好关系,希望借此稳定巩固西北后方,进而实现其“西招城郭之兵,北引丁零之众,冀凭国威,席卷河陇,扬旌秦川”的抱负。

在经济上,李暠以农业为立国之本,鼓励农耕,兴修水利,迁徙人口,大兴屯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继承汉魏以来的屯田制度,利用从中原迁来的民户及先进技术,置郡筑城,实施“务农养士”的措施,将大批军队开到玉门、阳关等地屯田,扩大耕田,广积粮谷。同时,大规模组织兴建水利工程,在党河、疏勒河流域修建了孟授渠、阳开渠、阴安渠等水利设施,有效保障了屯田开发。在李暠的劝导之下,敦煌、酒泉等地的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农、牧、林、桑等诸业兴旺发达,百姓安居乐业,坞堡、园林相望的和平景象。

在军事上,李暠实行息兵按甲,保境安民的措施。西凉政权军事力量相对单弱,因而采取“以德抚其境内”的策略,面对北凉沮渠蒙逊的军事压力,则是避其锋芒,以守为主,即便还击也是胜即收兵。如:406年,北凉沮渠蒙逊侵犯西凉,攻至建康,李暠率领骑兵迎战,在安弥(今甘肃酒泉东)大败沮渠蒙逊,夺回被劫掠的民户。410年,沮渠蒙逊率领骑兵进犯西凉,李暠派遣世子李歆及别将朱元虎迎战于马庙,李歆战败,朱元虎被擒,李暠以重金赎回朱元虎,并与沮渠蒙逊结盟。第二年,沮渠蒙逊背叛盟约,率轻骑来袭,李暠闭门坚守,沮渠蒙逊粮尽退还,李暠派李歆截击,大败北凉军,擒获北凉将领沮渠百年。为了防范敦煌南北少数民族部落的侵扰,李暠积极整顿敦煌防务,修城筑墙。406年,派人在敦煌南子亭筑城。公元413年(义熙九年)修复敦煌东西两面的旧塞墙,以防备北虏之患,加固敦煌西南两面的旧塞墙,以威南虏。

在文化上,李暠高度重视儒学,积极振兴文教。李暠在敦煌兴建学校——泮宫,招收高门学生五百人。在泮宫后园修建嘉纳堂,以图赞所志。在各郡设置五经博士,负责传授经学,培养儒学人才。亲自撰写《诫子书》,抄写《诸葛亮训诫》,勉励诸子为国立身,应以儒学为本,遵循周孔之教。重视图书典籍,积极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亲自动手修补残破的经史图书,以此倡导人们要珍爱典籍。重视知识分子,珍惜人才,重用儒士。李暠建立西凉后,招揽了不少儒学名士,著名的如宋繇、刘昞等。刘昞出身儒学世家,师从博士郭瑀,后隐居酒泉,传道授业,弟子多达五百余人。李暠十分礼遇刘昞,征为儒林祭酒、从事中郎,将两人的相遇比喻为“孔明之会玄德”。宋繇雅好儒学,博通经史,诸子群言,莫不综览,深为河西士人敬仰,李暠视其为股肱之臣,临终前委以军国事宜,任其为顾命大臣,辅佐世子李歆。

李暠采取一系列推动文化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大大推动了河西地区的文化发展,使西凉成为十六国时期文化最为繁荣的割据政权。同时大开霸府,招徕儒生,使得西凉群英汇聚,文风大兴,形成了以敦煌、酒泉为中心的“五凉文化”兴盛时期,成为河西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417年,李暠壮志未酬,带着“不能一统河右”的遗憾病逝,享年六十七岁,谥号武昭王,庙号太祖,葬于建世陵。李暠统治西凉十八年,兢兢业业,励精图治,为当时敦煌、酒泉等地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促进了河西地区文化、经济的发展,西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李暠文武经史兼通,在政治和文学上均有建树,其中尤以《述志赋》《诫子书》最为著名,故“史传韬略,名播五凉”,《晋书》本传称赞其“英姿杰出”“开国化家”“忠勇霸世”。

李暠死后,群臣奉李歆(字士业)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凉州牧、护羌校尉,改元嘉兴,史称西凉后主。李歆尊母亲尹氏为太后,以宋繇为武卫将军、广夏太守、军谘祭酒、录三府事,索仙为征虏将军、张掖太守,派遣使者上表东晋,东晋封李歆为使持节、都督七郡诸军事、镇西大将军、护羌校尉、酒泉公。李歆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严刑峻法,穷兵黩武,拒不纳谏,致使西凉国力消耗殆尽,最终走向灭亡。420年,李歆率步骑三万东伐北凉,先败于怀城(今甘肃张掖北),再败于蓼泉(今甘肃临泽),李歆战死,诸弟酒泉太守李翻、新城太守李预、领羽林右监李密、左将军李眺、右将军李亮等逃奔敦煌,沮渠蒙逊乘胜攻占酒泉,进逼敦煌。李翻及敦煌太守李恂逃奔北山,沮渠蒙逊任命索元绪为敦煌太守。索元绪到任后,暴戾专杀,大失人心,敦煌大族宋承、张弘等以李恂任敦煌太守期间有惠政,密招李恂返回敦煌,驱逐索元绪。李恂率数十骑入敦煌,索元绪逃奔凉兴,宋承等敦煌大族士人共同推举李恂为冠军将军、凉州刺史,改元永建。421年,沮渠蒙逊率兵二万围攻敦煌,李恂战败自杀,西凉灭亡。

西凉灭亡之后,李暠子孙中的幸存者四处奔散。李翻儿子李宝(字怀素)等先被沮渠蒙逊迁至姑臧(今甘肃武威),后逃到伊吾,臣服于柔然。440年,李宝袭据敦煌,派遣弟弟李怀达奉表向北魏称臣,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拜李怀达为散骑常侍、敦煌太守,派遣使者任命李宝为使持节、侍中、都督西垂诸事、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护西戎校尉、沙洲牧、敦煌公。444年,李宝入朝,留在京师平城,先出任外都大官、内都大官、镇南将军、并州刺史、怀荒镇将、镇北将军等职。李宝共有六子,皆官至显位,其中以少子李冲最为著名。李冲(字思顺)是北魏杰出的政治家,孝文帝改革的股肱大臣,参与北魏改定礼仪律令、改革典章制度、迁都洛阳等重大变革。北魏太和年间,定四海望族,以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为后族四姓,陇西李氏因李冲位高权重,得以与四姓并称为五姓,从而确立了陇西李氏在北朝的尊崇地位,成为入魏河西大族中最有影响的家族,取得与崔氏、卢氏、郑氏、王氏等名门望族并列的地位,上升为北朝一流豪门士族。

李歆儿子李重耳(字景顺)先逃至刘宋,后又北奔北魏,为恒农太守。李重耳生李熙,为金门镇将,戍守武川。李熙生李天赐,李天赐生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北周保定年间,追封唐国公。李虎生李昞,官至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封唐国公。李昞生李渊,建立唐朝,庙号高祖。

关于李唐先世,学界颇有争议,主要有陇西李氏、河北赵郡李氏、鲜卑拓跋部等三说,但李唐先祖自西魏、北周以来,始终认宗陇西李氏。唐朝建国之后,为了提高皇族地位,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撰修《氏族志》,将李姓置于诸族姓氏之首,李姓由贵姓升格为国姓。唐高宗李治将李宝六子后裔列入禁婚“七姓十家”,唐玄宗李隆基追尊李暠为“兴圣皇帝”。

陇西李氏源于汉代李广,崛起于西凉李暠,李宝仕魏,其子李承、李茂、李辅、李佐、李冲及其后裔子孙,皆官居要职,通历显位,跻身于北朝士族之列。李唐王朝认宗陇西李氏,以陇西李氏为第一等,定著武阳、姑臧、敦煌、丹杨四房,确立了陇西李氏在全国姓氏中的特有地位,陇西李氏的发展达到鼎盛。

--> 2023-02-16 2 2 甘肃日报 c67588.html 1 西凉王李暠对敦煌酒泉的经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