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镇原县看守所的“平安密码”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安志鹏 通讯员 闫振宙

镇原县看守所建所74年,无安全事故、无警务人员违规违纪,163次受到国家、省、市、县级表彰奖励,21次被公安部评定为全国“一级看守所”……

这样的成绩是如何做出来的?日前,记者来到镇原县看守所,探寻这里的“平安密码”。

“基因”密码:以所为家,无私奉献

“监所无小事,时时系安全。”走进镇原县看守所监区大门,映入眼帘的警示牌格外醒目。

镇原县看守所始建于1949年,74年来,一代代看守民警“责”字当头,已把“安全”二字融入血脉。

“看守所初建时,监舍是地坑窑洞,只有两名民警。”年近八旬的秦得玺是第13任所长,说起镇原县看守所的历史如数家珍。

1972年,看守所搬入柏山脚下的县公安局后院。“管教民警长期吃住在单位,确保监所安全。”秦得玺说,“条件虽苦,可民警们很努力。”

秦得玺说,如果平安有“密码”,那就是“以所为家,无私奉献”。

管理密码:刚性制度与人文关怀并举

叠得有棱有角的“豆腐块”被子,摆放成一条线的洗漱用具……在押人员刘某还记得刚到看守所时的情景:“干净整洁的监所、文明和气的管教民警给我触动很大。”

“尊重人、关怀人、帮教人、转化人,平等对待每个人。”镇原县看守所副所长范等权说,管教民警熟知每个在押人员家庭基本情况、案件性质、诉讼阶段、思想情况和现实表现,在充分保障他们合法权益的同时,通过人文关怀帮其再塑灵魂、重获新生。

多年来,镇原县看守所年均成功帮教转化在押人员300余名,许多刑满释放人员和在押出所人员给看守民警发来感谢信、送去锦旗。

科技密码:传统守护和智能化建设相结合

要想走进在押人员心里,除了人性化服务和管理之外,老所长秦得玺还有个诀窍——“蹲墙根”。每次巡查结束后,他总会蹲在监舍墙角,听里面的人在聊啥。17年间,秦得玺听到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听到了可能会造成误判的证据线索……

与时俱进,有变有恒。如今,“蹲墙角”有了科技手段。镇原县公安局积极争取开发建设了监所实战平台,实现了全方位监控;高标准完成“智慧监管”等系统建设,形成了“四防”健全、智慧融入的现代监所管理模式。

“如有突发状况,智慧管理系统会主动报警。在押人员身体不适,也可通过室内一键报警装置联系到值班民警、医务室。”镇原县看守所所长马耀荣介绍,疫情防控期间,看守所通过设置互联网视频会见室、公安移动终端掌上会见平台,有效解决了提审、会见难的问题。

“‘技’字领路,强力打造,将创新理念贯穿于每一个发展阶段之中,监管工作更公开、更透明、更公正。”马耀荣说。

文化密码:以文化人和“灵魂”教育并重

“敲竹板,放开言,现身说法作宣传。在家当作宝贝蛋,父母娇生把咱惯……”这首由镇原县看守所第14任所长申存瑞创作的《法制宣传顺口溜》,让在押人员张某深受触动:“我对不起爸妈,我要好好改造、重新做人。”

“通过文化熏陶建立起来的价值体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可以重塑一个人的价值观。”马耀荣说。

镇原县看守所邀请当地书画家把富有教化意义的名言警句、法纪礼仪寓于书画,张贴悬挂在监区文化长廊,让在押人员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因势利导开办书法班,聘请有书法特长的管教民警上课,让在押人员在一笔一画中、一点一顿间学审美、学做人;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注意发现在押人员特长,在互动中提升其改造的积极性。

星光不负赶路人。“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优秀公务员集体”“集体二等功”……一项项荣誉,是对镇原县看守所工作的肯定。

--> 2023-02-14 2 2 甘肃日报 c67057.html 1 镇原县看守所的“平安密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