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通讯员 康小娟
二月的玛曲草原,仍然滴水成冰。
白雾笼罩的黄河岸边,玛曲县生态环境保护协会负责人交巴东知和同事们正在进行水质监测。
交巴东知大学毕业后投身家乡环保事业,创办了“玛曲县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带领身边年轻人一起保护环境,如今已是第七个年头。
“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母亲河,这是每一个玛曲人的责任。”交巴东知清楚地记得,大三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师生环保志愿者团队的翻译,这段经历让交巴东知对环保有了全新的认识。
“听了那些老师的讲解,我才知道,我家的1000亩牧场,竟然有一半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沙化。”交巴东知说,从那时起,他开始思考并下定决心要努力保护家乡“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样子。
大学毕业后,交巴东知回到家乡,申请创办了玛曲县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宣传环保政策,邀请年轻力量加入协会为家乡作出贡献。
赛马节,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盛会。四面八方的牧民群众跟随着自己喜爱的骑手,一起汇聚在玛曲草原上一决高下。随之而来的,还有游客到处丢弃的垃圾。整整一周多时间,交巴东知和伙伴们都在草原上捡垃圾,其中摔碎的玻璃啤酒瓶是最难处理的。
“从源头减少垃圾,才能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当时,玛曲县城没人回收玻璃瓶,只能在垃圾场填埋处理。交巴东知敏锐地利用玻璃制品可回收的信息,上门和当地的二十多家餐厅签订合作协议,回收分拣餐厅的玻璃制品。
草原上有句话:水不离草,草不离水。但长期的过度放牧和草质退化,让昔日美丽的绿草原有了斑斑点点的“黑土滩”。
重新种草、消除“黑土滩”是交巴东知心中另一件大事。交巴东知带领尼玛镇贡玛村30多名牧民挖坑、铺牛羊粪、撒草籽,却发现消除这些黑色“伤疤”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人工播种的草和自然生长的草相比更柔软,草种一破土,就成了鼠兔的食物。”交巴东知说,一开始,工作并不顺利。
交巴东知拿着种草结果向林草专家请教,然后一次次地在黑土滩治理实验地里种植新草种,还劝说牧民群众对自家的草场进行更细致的管理。
终于,第一块黑色“伤疤”痊愈了。自此,从100亩试验田到每年700亩的标准化修复,贡玛村的草原一到夏季不仅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还成为野生黑颈鹤、赤麻鸭的乐园。
草原上的环境一天天变好,交巴东知和环保协会成员又开始关注野生动物保护。他们深入牧场,向牧民打听野生动物的踪迹,宣传环保理念和知识。
一次次上门,这群年轻人的热情感动了群众。牧民群众开始关注野生动物生存环境,为他们提供信息。今年,协会成员首次用红外相机拍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二级保护动物藏原羚、岩羊、猪獾、藏狐狸等动物,丰富了玛曲县内的物种分布信息。
黄河湿地水质监测、首曲雪豹栖息地保护及监测、黄河流域沙化治理及修复、黄河流域垃圾捡拾监测、环保科普宣传活动……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玛曲县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的队伍不断壮大,所开展的环保工作也越来越全面。如今,协会每年开展各类环保活动近30场。
对于30岁的交巴东知而言,环境保护已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他和他的伙伴们有这样一个共识:“这份工作我们不仅要坚持下去,还要越做越好。”